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0475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docx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

编号:

2011-QN-073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

闻声远

课题人单位:

安阳工学院

课题组成员:

杜萌王庆华贺平

宋乾郝俊华

 

2012年11月

内容提要

自1999年全面高考扩招十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各项事业都走上了快速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就导致了局部地区和部分专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与之相关的各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2007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了武汉和长株潭两个两型社会实验区等一系列经济发展区、沿海经济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实验区等,又在2009年10月正式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把包括中原城市群在内的沿长江、沿京广、沿京九、沿陇海四大经济带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由此确立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定位。

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高校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及如何配套中原经济区建设来提高毕业生区域就业能力,以已经进入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适应性问题也就凸显了它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将会影响全国整体或者地方的和谐稳定。

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将会制约总体发展目标,制约着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对于深入分析、研究我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就有着实际的现实意义。

在实现“中原崛起”的总体发展目标前提下,河南省各高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来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一所高校它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河南省各高校应积极配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进而找出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现阶段如何匹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就业环境,最终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证性数据分析研究,构建我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的基本模式,提出自己关于改进大学生就业路径有关方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以前大学生就业相关课题都是通过不同视角例如国家政策法规、社会支持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而本课题通过运用管理学中战略管理的思想来分析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如何提高区域性就业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从而尝试找出一条经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验证过的对策。

本课题把大学生就业视作高校的产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尤其是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动态变化的外部就业环境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那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势必会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能力中原经济区

目录

前言-1-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2-

1.3研究思路与方法-3-

1.3.1研究思路-3-

1.3.2研究方法-3-

1.3.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4-

1.4研究框架-4-

2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分析-6-

2.1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6-

2.1.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6-

2.1.2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7-

2.2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综述-8-

2.2.1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关研究-8-

2.2.2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关研究-9-

2.3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10-

2.3.1河南省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10-

2.3.2河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13-

3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互动分析-17-

3.1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17-

3.1.1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17-

3.1.2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18-

3.2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19-

3.2.1理论分析-19-

3.2.2现实分析-20-

4结论-25-

前言

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中原城市群为支撑、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粮食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地区长久地保持竞争力,都需要各种人才的支撑。

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打造三支人才队伍: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和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其中发展教育、科技和扩大人才队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3]。

那么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核心任务就包括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及如何配套中原经济区建设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本课题通过研究在面临动态变化的外部就业环境时,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如何增强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就业竞争力。

在实现“中原崛起”的总体发展目标前提下,河南省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来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一所高校它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它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河南省各高校应积极配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指导工作。

1、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1年河南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4.6万人,比2010年增加4万多人;截至2011年9月全省共有35.93万名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同比增加4.2万人,就业率达到80.56%,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2011年举办较大规模就业双选活动有420多场,专场招聘会有40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约33.6万个,有80%的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了就业,还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就业创业;有5700多名高校毕业生提出了创业申请[4]。

本课题结项时最新数据是2012年河南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8.5万人,截至2012年9月1日,全省共有39.1万名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岗位,较2011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就业率达80.67%,较2011年同期增长0.11个百分点[5]。

2、中原经济区建设现状

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武汉和长株潭两个两型社会实验区,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南岛国际旅游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西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稍后又批准了沈阳国家新兴工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安徽的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甘肃循环经济和重点支持甘肃发展的经济实验区[6];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要把人口产业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增长潜力最为巨大和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沿长江、沿京九、沿京广、沿陇海四大经济带,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6大城市群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以培育[7]。

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由此确立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为该战略的核心内容,把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以及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1]。

目前,我国设立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但这些新区管辖区域相对较小,而中原经济区涵盖了河南省全部以及鲁西南、冀南、晋东南、皖西北、苏北等周边地区,改革的主要内容即“三化”相对于这三个国家级新区更具有普遍性,相对于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具有代表性[8]。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就以已经进入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适应性问题也就凸显了它的必要性。

我省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与否,可以说将会影响全国整体和地方的稳定态势。

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将会制约总体发展目标,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对于深入分析、研究我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适应性问题就有着实际的现实意义。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部地区崛起的瓶颈,要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就需要有不俗的举措,因为以前大学生就业相关课题都是通过不同视角例如国家政策法规、社会支持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而本课题通过运用管理学中战略管理的思想来分析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如何提高区域性就业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从而尝试找出一条经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验证过的对策。

本课题把大学生就业视作高校的产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尤其是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动态变化的外部就业环境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自身就业能力,那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势必会对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方向有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就业市场及制度问题,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9]。

近几年也逐渐向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发展,比如大学生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交叉研究。

本报告的研究思路,就是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关数据来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进而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及现阶段如何匹配区域经济建设的就业环境,最终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实证性数据分析研究,构建我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的基本模式,提出自己关于改进大学生就业路径有关方案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1.3.2研究方法

本课题除了常用的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分析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之外,课题组计划采用先拆分,再综合,分阶段进行。

拆分就是指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研究分开,分成若干个基本独立的单元来研究,不要受这种联系的影响。

综合就是指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后得到大量的信息作基础,然后分析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结合,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卷调查的应用是很普遍的,紧紧围绕课题的核心内容来设计问卷是一个关键,其中问卷题目类型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1.3.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组已经收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关研究成果:

麦可思公司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教育部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环球》杂志和瑞典Universum公司面向全国70余所重点高校学生开展的“环球青年理想家2009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北京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和中关村人才市场共同完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ATA测评研究院发表的《2012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白皮书》和其他专家公开发表的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成果。

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设施,充分利用CNKI、维普、万方、国道数据外文专题数据库、中经网、中国产业分析平台和EPS数据库等来收集资料,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本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对国内同类课题的研读后中发现,要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么研究国家政策导向、高等教育改革、社会支持度等与大学生就业相互关系展开的课题,本课题是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同时本课题也面临着很多难点,比如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最大的难点还是数据的采集和后面的数据分析,还有对调查问卷的范围和效果的跟踪调查十分困难。

本课题最大的难点是研究样本的覆盖面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本课题组与省内多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他们做一些问卷调查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但考虑到数据的覆盖率和代表性,准备与连续四年发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国内著名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和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合作,通过他们的“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来进行,形式包括电子邮件方式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帐户号。

同时通过课题组实际操作,即抽查省内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得出的结果来验证和修定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有关数据。

1.4研究框架

区域经济的建设需要打造三支人才队伍: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区域经济建设、加快中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高校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及如何配套中原经济区建设来提高毕业生区域就业能力。

本课题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包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分析,包括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和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路径;第三章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互动分析,包括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第四章结论,要在以上章节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和中原经济区共同协调、发展之路径。

2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能力分析

2.1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本科院校1129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在校生2308.51万人,毕业生608.16万人[10]。

本课题以河南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不再把本省研究生数据考虑在内。

2.1.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省内外就业政策分析

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豫政〔2011〕67号),其中有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优惠政策:

大学生就业的企业最高可以获200万元贴息贷款;基层就业政府提供廉租房;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毕业见习每月发生活补助;取消落户限制,允许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落户[11]。

2、社会支持度和就业文化环境分析

(1)社会因素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学生想要近距离接触社会和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不多,而且大学生本身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12]。

整个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期,市场机制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他们从按部就班的升学体制突然面临一个全新的充分竞争社会,难免会使他们感到茫然和忧虑。

同时这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很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缺乏诚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这样会不利于大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2)家庭因素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最早、最初接受的教育几乎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到孩子。

孩子从家庭那里潜移默化地学到各种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的自己习惯和个性,直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但没有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可以说正是由于缺乏对孩子进行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学校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体系一般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

各高校一旦定位这样一种模式,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学校发展设立了一个框框,即按照一套固定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这样就会导致培养模式趋同,一个模子出来的毕业生这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要求相违背。

而且这种培养模式还会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适应性不强,缺乏创新,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由于这种体制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一致,而且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也不强,间接强化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就业观念。

另外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学科专业的设置,这样会连锁反映到学科专业设置的偏差又会影响到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偏差。

3、就业市场环境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特点。

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理性的要求,即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是提出来以下几个更加实际的要求:

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和工具性水平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品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

(2)竞争者分析。

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面临着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包括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与教育培养体制不完善有关,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作为较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由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和由于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的摩擦性失业[13]。

2.1.2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117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含9所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70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36.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7.14万人,本、专科招生分别为22.65万人和24.49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8:

5.2;在校生150.01万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75.88万人和74.13万人,本专科之比为5.1:

4.9[14]。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给河南省实现区域经济腾飞带来机遇,同时也给我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契机。

2012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万人,还有20万的中专毕业生,再加上从外省到河南求职以及往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估计将超过80万。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河南省2012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王艳玲厅长在讲话中提出:

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要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能力;要积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工作;要扎实推进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要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大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力度,正确引导我省高校毕业生理性、客观地认识就业形势,把个人职业生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自觉走自主创业、投身基层的成才之路[4]。

2.2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杨伟国和谢欢的《就业能力概念的发展演变》一文提到,目前国内外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大都从实践角度出发,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提出一些概念;他们认为可以从“基于胜任力的就业概念”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概念”这两个方面研究劳动者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网络扩展,以及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关系。

2.2.1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关研究

1909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首先提出就业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

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力就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国家经济政策、就业市场等宏观方面,从而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

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给就业力下了一个定义:

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15]。

Andries,Jasper,Jos在2004年将可雇用劳动者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就业,另一类是内部就业,即保持现有工作和在同企业中转换另种工作。

陈均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一文中提出,美国的经验对我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启示:

一个是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即特别是在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改革调整;二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即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三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16]。

2.2.2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大学生就业课题的有:

麦可思公司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从2009年到2012各年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教育部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北京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关村人才市场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ATA测评研究院发表的《2012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白皮书》和其他专家公开发表的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成果。

麦可思公司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和职业任务,而又把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归为五大类,即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17]。

曾湘泉课题组的王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一文中又把就业能力由15项态度要素、35项技能要素和6项知识要素;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类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操作引用技能、理解交流技能、管理技能、科学思维技能和自我控制技能,态度要素包括职业素养、个性特征和意志品质[18]。

ATA测评研究院发表的《2012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白皮书》认为通用就业力(GeneralEmployabilityProfile),是指能够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这里提出的通用就业力,排除了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是对就业者所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的考查,它由基本工作能力、职场英语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三部分相对独立的成分共同组成。

基本工作能力是通用就业力的基石,是完成就业所必备的基础能力;职场英语能力是在全球化工作环境中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个性心理特征描绘了就业者性格剖面图,可标记就业者职业发展的潜力,为实现人岗匹配提供量化标准[15]。

杨伟国和谢欢认为就业能力有两种:

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即各种个体特征、个人环境、劳动力市场条件和其他环境因素相互动态影响的结果;另一个是基于胜任力的就业能力,即通过胜任力的最优利用,持续成就、获得和创造工作的能力,他们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能够在内部或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