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28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63 大小:25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3页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3页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3页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3页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2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docx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2

高中语文组卷小说

 

一.现代文阅读(共38小题)

1.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公子

金波

王拓的祖先王相曾任明朝御史,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都郁而死。

王拓继承了前人的读书传统,也遗传了宁折不弯的一根筋牛脾气。

虽读书万卷,满腹经纶,却不应试,甘愿隐身山野,耕读为生。

王拓虽酷爱读书,却不爱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只偏爱杂书、异书。

如《神仙记》《江淮异人录》《括异志》等。

王拓固执地认为,越是流传民间的异书、怪书,越有现实意义;只有把“正统”书籍和偏怪书籍结合起来读,才能充分认知世界的真相。

他常常沉浸在书中,又把书的情形折射到现实中,边读边思,就觉得心明眼亮、世事洞明,出口常有惊人之语。

由于王拓苦读不已,人们尊称他为“书公子”。

有文人学士羡其大名,专程去同他“交流”了一番。

王拓不仅知识渊博、胸藏万卷,还思维敏捷、谈吐睿智,颇有高人雅士的风范,折服了不少人。

也有人讥笑他:

“你读了这么多书,却无用武之地,这书不是白读了吗?

”王拓答道:

“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作参照。

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读为益智、读为陶情、读为明理、读为修身。

舍此,读书才真正无用。

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专程拜访了新集知县俞孝先。

俞孝先也曾慕名与王拓有过交往,算是文友。

见面时,王拓直言道:

“俞大人可有让我发一笔大财的买卖?

”俞孝先一听哑然失笑,道:

“本县还真有一桩案子未了结,你要是帮了大忙,会有二百两银子的赏钱。

原来,不久前押往光州知府的一万两库银,途中被窃,只抓住了一个江洋大盗,名叫陶其,起获了部分赃银,但大部分赃银不知下落。

明人皆知,陶其定有同伙做内应。

俞知县严审陶其,打断了一条腿,仍未审出同伙。

上峰悬赏限期破案,收缴盗银,但陶其始终守口如瓶。

王拓听完了案情,想了想,道:

“不妨如此这般。

第二天,王拓亲自给陶其送去好酒好菜,笑道:

“陶壮士,请用餐。

”陶其闻了闻香喷喷的饭菜,道:

“这是何意?

”王拓道:

“陶壮士,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有人保你了!

陶其不傻,他想:

能替我打点的,必是有头面的人物,难道是他?

想到这里,陶其感到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了,吃得便香,睡得也熟。

果然,到了月底结案,俞知县当堂宣读了判词:

“陶其盗取官银,实属十恶不赦,但念其是从犯,可从轻发落。

特判充军两千里。

陶其听了判词,终于松了口气。

宣判完毕,陶其即被押送配军。

可是,行到一个僻静山地,一名差官突然高举木棒,朝陶其脑袋砸去。

陶其见状,大叫道:

“慢!

你我前世无冤、今世无仇,为什么要杀死我?

这时,王拓出现在他面前,道:

“陶壮士,你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

“得罪了人?

我是一个盗贼,得罪的人多了去了。

“不,你得罪的可不是一般人物。

这个人物手眼通天,先打点衙门,给你轻判;又买通我们几个弟兄,在路上对你暗暗下手。

他出手可不是一般的大方呀。

“我明白了!

王念祖,你想杀人灭口呀,我死在阎王那里也不放过你!

“陶壮士,不能再耽搁了。

请你闭上眼睛,一路走好吧!

“慢!

请各位差官大人把我带回县衙,我要举报光州知府王念祖,戴罪立功!

这个案子就这样破了。

俞知县兴致勃勃地设宴款待王拓。

席间,俞孝先问:

“兄台的连环计策,为什么这么奏效?

王拓道:

“有道是,偏方治病、偏才治国。

所谓偏,无非是逆向谋略,一切全在一个‘巧’字,以巧出招,才有四两拨千斤之力。

那陶其乃江洋大盗,是亡命之徒。

见早已无所谓了,所以不怕毒打;但盗亦有道,他也不会轻易供出同伙。

所以,审、打、招、结等正常程序已不管用,只有出怪招方能破局。

俞孝先听罢,哈哈大筻:

“难怪你只读偏书、怪书,其中自有一番偏理呀。

兄台可否愿意留下来做我的师爷?

“我乃闲云野鹤,还是回家读我的偏书去罢。

以后大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想着点在下就是了。

说罢,王拓携二百两赏银,骑驴而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拓酷爱读书,却只读杂书异书,因为他认为异书、怪书才有现实意义,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无法使人认知世界的真相。

B.王拓破案是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拒绝留下来当师爷,是因为他的祖先曾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最后郁郁而死,因此他拒绝涉足官场。

C.小说行文紧凑,语言精练,仅靠传神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就塑造出一个江洋大盗和一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形象。

D.王拓破案前,问新集知县是否有让他“发一笔大财的买卖”;破案后携二百两赏银骑驴归家,可见王拓本质上也是一个贪财的人。

(2)小说开头写王拓的祖先和他偏爱杂书、异书,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为参照。

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并结合现实谈谈你认为读书的“用”在哪里。

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验 钞 机

加 贝

淇河市副市长梁醒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

保卫科那头传来陌生的声音:

“小梁,我知道你很忙,不得已才来找你,不会耽搁你多少时间的。

梁醒没有猜出叫他“小梁”的人是谁,便问“你是?

”“我是赵德法啊!

”来人小声说。

“赵……你是赵老师?

”梁醒终于听出来了,对方是他的初中班主任,也是淇河市下属县的前任财政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了8年。

面前的赵德法老师几年不见,头发全白了,没有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梁醒给他倒了杯水,问有什么事。

对方局促不安,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

于是,他主动说:

“赵老师,有事尽管说,只要不违背原则,学生能办的,尽量安排。

”梁醒可怜他的处境,但又怕他真给自己出难题,特意加了句“只要不违背原则”。

最后才明白赵德法想让他帮着找事做。

他小心翼翼地红着脸说,“我被判了刑,开除了公职,老婆孩子跟我断绝了关系,亲戚朋友也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我现在……”他哽咽地说不下去了。

梁醒心中一软,但口气强硬:

“但是你能干啥呢?

”他怯怯地说:

“体力活是干不了,能不能把我安排到市政府大门口的保卫科。

我不要钱,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行。

”见梁醒没说话,他坐不住了:

“小梁,难为你了。

当财政局长这些年,我阅人无数,坏人的花花肠子一眼能看出来。

你是副市长,圈子比我大,需要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替你把关。

梁醒心动了但不放心:

“你只能帮我阅人,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办事,否则咱师生也会翻脸。

”他喜形于色:

“放心,我一定当好你的‘验钞机’!

他甄别的人都一一得到了验证。

特别是梁醒的大学的铁哥们借故出差来玩,赵德法提醒他此人不可深交。

没多久他就求梁醒办事,说有批货被海关查了,让梁醒出面打个招呼,并递了个厚厚的红包。

梁醒最终没有答应这个铁哥们的要求。

后来海关汇报从此人包中搜出了录音笔和微型拍摄器。

梁醒惊出了一身冷汗。

梁醒的妻弟在一个区里当副局长,工作干得好,因竞争局长过来找他。

赵德法当即制止道:

“工作真干得好就不用找人,找了人反而说不清了;干不好,打了招呼,组织也为难,群众意见也大。

”听了建议,梁醒就没再过问。

后来,妻弟当了局长,但他的竞争对手举报到省里,说梁醒给区里递了条子。

省里一查,不但还了他一个清白,更提高了他的威信。

有了赵德法这个“验钞机”,梁醒顺风顺水,被省组织部列为市长人选。

后来梁醒用合法方式让赵德法的恩人的儿子取得中标手续后,赵德法忙碌起来了。

有天早晨,梁醒看到赵德法又黑又瘦,叫他去医院看看。

赵德法眼圈一红:

“没事。

谢谢关心。

”第二天保卫科说赵德法病重住院。

梁醒大惊,直奔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找到了浑身上下插满管子的他。

赵德法眼角滚出了一滴清泪,哆嗦着掏出一个纸包递给梁醒:

“这是那小子的工程财务复印件,我仔细查看了,有问题,要马上停工。

”喘了一口气,又说“我的病是肝癌晚期,时间不多了。

我给家乡抹了黑,不能在死前再对不起政府和良心,更不能对不起你,不想背着‘贪官’这个骂名……唉,还不知族人肯不肯原谅我,让我进入祖坟啊!

两天后,梁醒站在殡仪馆赵德法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哽咽着说:

“赵老师,谢谢你这个无私的验钞机,替我验出了假币,让我避免了犯错。

你放心,我一定亲自把你送回老家,说服你本家族人把你葬进祖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亏了赵德法的提醒,否则梁醒就会因收受他大学的铁哥们儿的红包而被抓住把柄,干出令人痛心的违法乱纪的事情。

B.“梁醒”谐音“良心”,体现了正直官员的良心:

他不计嫌疑,为判过刑的老师找生活出路;不徇私情,拒绝帮助问题同学。

C.文中三次提到“验钞机”,不但点了题,而且前后照应,表明了“验钞机”是保证官员清正廉明、官场风清气正的关键性因素。

D.小说用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政府官员梁醒的立体形象,他为人可亲可敬,工作可圈可点,很有人情味。

(2)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验钞机”做题目?

请简要分析。

(3)小说对梁醒和赵德法的塑造都很成功,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为什么?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寄 钱

白旭初

秋风把山村的树叶吹得由绿变黄,人们裸露的臂膀早已被衣衫遮盖了起来。

成刚在老家办完父亲的丧事,脸上的乌云一直没有散去。

父亲那熟悉的音容笑貌时时萦回在眼前,嗓子眼里好像被一个铅块堵得严严实实,无论怎么除也除不去。

眼看着丧假就要期满,成刚只好清理好父亲的遗物,动员母亲随他一同去省城生活。

母亲表情木然,苦笑着执意不肯:

“乡下多么清静,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习惯了,城里太吵,你回去上班吧,我能照管好自己的。

”成刚心里明白,母亲不是不习惯城市的吵闹环境,而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

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

“您暂时在老家住住也可以,以后我再来接你。

以前父亲健在,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

往后,您就不要下地劳动了,我每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

”按照当时的物价,每月200元生活费,也是足够的。

母亲说:

“咱们有菜园,养着三五只鸡鸭,粮食不用买,100元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多,还是多给孙子宝强买点营养品吧。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

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逐年增多,留在家里的老人时时盼望着远方亲人的信息,因此,每当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村民的节日。

每次乡邮员一进村,总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

这一天,乡邮员又来了。

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浇水,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

母亲匆忙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

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从省城寄来的。

邻居张大妈是留守村民中识字最多的一位,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

“乖乖,2400元哩!

”人们闻声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珍宝似地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

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

母亲的信只有几行:

“儿啊,你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呢?

你在城里用钱的事项多,宝强需要增加营养,还要交学费,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以后不要多寄了。

我在家一切都好,你不要挂念。

成刚回信说:

“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您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影响您的生活。

我工资不低,每个月寄200元并不多,我还想多寄点呢。

如果用不完,您就放在手里,万一遇上急事,也好应付一下。

”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有短短几句话:

“儿啊,孙子宝强又长高了吧,我昨天晚上梦到他了。

这次写信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以后寄钱,一个月寄一次吧,隔上一月两月,就把宝强的照片寄张来我看看。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特别紧而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计划不能如期实现。

他本想按照母亲的要求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工作忙忘了寄钱,只好又一次性给母亲汇去2400元,宝强照片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二十多天后,成刚正在办公室审核图纸,忽然收到一张22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

成刚先是十分吃惊,继而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天,成刚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另一封来信。

母亲在信上嘱咐道:

“儿啊,以后寄钱,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我一年半载不需要钱啊!

正值春日周末的一个上午,成刚在超市门口遇到了一位刚从老家来省城找着打工的老乡,成刚帮他找好了工作后,招待老乡到快餐店里吃饭,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

老乡说:

“你母亲身体很好,一天到晚,不是在菜园里侍弄那几畦子菜,就是在你父亲的坟前转悠,虽然有些孤单,但很充实。

尤其是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日一样快乐。

每次收到你的汇款,她都要高兴好几天哩!

”成刚听着听着,不禁泪流满面。

他终于明白,母亲之所以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

母亲的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孙身上。

春风吹得更加起劲,大地的绿意更浓了,成刚在小区的草坪上选好了角度,举着傻瓜牌照相机,对着宝强一个劲地按动快门。

(原文有很大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以平淡朴素的语言记叙了母亲晚年的一段孤单生活经历,通过母慈子孝的温馨生活片段,再现了深沉的母爱和灿烂的人性光辉。

B.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2400元钱,大妈大婶们看到汇款单后一脸的钦羡,母亲觉得儿子给自己长了脸,因此高兴得睡不着觉。

C.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每个月寄200元生活费,母亲却说乡下开销不大,只要求寄100元,这段描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节俭和宽广胸怀。

D.小说结尾描写成刚在小区的草坪上沐浴着春风举着照相机对着宝强一个劲地按动快门拍摄,意在表现成刚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2)作品安排了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对于母亲“要么按月给我寄,要么就不要寄了”的要求人们然否不一,你的看法如何?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匠

刘亮程①

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

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

做棺材。

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

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

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

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

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

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

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

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

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心里定了的事,旁人不知道,鬼会知道。

鬼半夜里忙活着抬板子,三长两短盖房子,给每人盖一间,盖到天亮前拆了板子抬回原处。

我不能买老木匠和鬼都动过心思的板子,看几眼,倒退着出来,临出门弯个腰,算请罪了。

我们的大书架和板桌、木桥,原打算请赵木匠做的,问了下工钱,也不贵,但最后请了英格堡乡打工的外地木匠。

也是想着赵木匠二十年来只做寿房,他把菜籽沟的门窗、立柜、橱柜、八仙桌还有木车都做完了,一个老木匠时代的活儿,都叫他干完,我不忍再往他手里递活儿。

另一个我就是考虑他脑子里下料、掏卯、刨可能都想的是打寿房的事,我不能让他把这个活儿干成那个活儿。

赵木匠到我们书院串过几次门,他跟我们说着话,眼睛盯着院子里成堆的木头木板,他一定看出这摊木活儿的工程量。

他没问我们要干啥。

我也没给他说我们要干啥。

赵木匠耳朵背,我怕跟他说不清,我说这个,他听成那个,所以啥都不说。

赵木匠是个明白人,他心里一定也清楚,一个木匠一旦干了那个活儿,也就不合适干别的活儿了。

对木匠来说,干到可以干那个活儿,就简单了,所有以前学的花样都不用了,心里只有三长两短的尺寸和选板的厚道。

赵木匠是厚道人,我看他备的松木板,一大柞厚,看了踏实。

我们来菜籽沟的头一年,村里走了三个人,外面来的小车一下子摆满村道,仿佛走掉的人都回来了。

冬天的时候我不在村里,方如泉说菜籽沟办了两个葬礼和十几家婚礼,礼钱送了好几千。

我交代过,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

村委会姚书记说他一年下来随礼要上万,哪家有事情都请他,他都得去。

姚书记一点不心疼随了这么多礼。

他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一把子全捞回来。

村里出去的孩子,在城里安了家,结婚也都回村里操办,老人在村里,养肥的羊、喂胖的猪在村里,会做流水席的大厨子在村里。

再有,家人大半辈子里给人家随的礼账也在村里,要不回村里操办酒席,送出去的礼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也是我们到菜籽沟的这一年,英格堡乡出生了两个孩子。

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几千人的乡,一年才生了两个孩子,明年也许是一个,后年也许一个孩子都不出生,到那时候,整个英格堡、菜籽沟,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相关链接:

①刘亮程:

作家,新疆沙湾县人。

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他说“不管朝哪儿走,这里的村庄景象都能够唤醒我的记忆,那些破土墙、烂猪圈,睡到半夜忽然醒来听到一声狗吠,感觉这个世界还是你的。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的大书架和板桌不让老乡赵木匠做,一是担心赵木匠耳朵背,怕跟他说不清,说这个,他听成那个,一是担心赵木匠的身体。

B.我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因为我知道送出去的礼早晚会收回来,还可以加深与乡人之间的感情,一举两得。

C.村委会姚书记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也不心疼,到时一把子全捞回来。

一个“捞”字反映出我对基层干部的不满情绪。

D.一年中英格堡乡只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荒凉”一词传达出我对乡村没落的担忧与恐惧。

(2)归纳文中描写的菜籽沟的生活状况。

(3)文中反复提到寿房这一物象,有何用意?

5.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 亲

侯发山

①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后,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

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

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桂婶这才急了。

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②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

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

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

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③金刚是从三年前开始精神不正常的。

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

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④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

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

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⑤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

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

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儿。

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

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⑥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

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儿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⑦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

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

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⑧小桂说:

“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

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他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⑨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

“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⑩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只含糊地“啊”了一声。

⑪“你是不是叫金刚?

”桂婶又问一句。

⑫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⑬小桂说:

“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⑭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

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

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⑮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

小桂的堂弟说:

“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

”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⑯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⑰“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⑱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⑲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

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

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

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⑳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

“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

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㉑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

“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

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㉒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啄木鸟》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通篇使用顺叙的手法,叙述了金刚失踪后桂婶始终不放弃寻找并最终找到“金刚”的故事。

情节舒缓平稳,没有波澜。

B.文章第②段桂婶说“不找了,不找了”,但是“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可以看出桂婶心里根本没有放下。

C.“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这处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集市人多,找人不易。

D.文章结尾写道“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小桂痛哭的原因是为自己曾经撒谎欺骗母亲的行为而内疚自责。

(2)从桂婶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人性的光辉?

请简要分析。

(3)听到小桂的堂弟说老头“就是金刚叔”时,“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结合全文分析桂婶流泪的原因。

6.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斯扶贫

万芊

有一年春上,李斯吃蔬菜时,突发奇想要无偿扶持附近乡下的一户贫困户建一个蔬菜大棚。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几个堪称哥们的牌友、酒友,牌友、酒友都笑起他来。

李斯是个想做啥,便要把啥做成的人。

他心里揣着这个奇想,去了市里找了农村富民办公室,人家先是电话把他介绍到了县里,又把他介绍到了镇里,最后介绍到了一个叫银泾村的村里。

村主任也姓李,李主任拿出一小叠贫困户的资料,一个个介绍。

其实银泾村并不是穷村,人均年收入上万呢。

那些贫困户,大都是因病、因祸,导致没有劳动力。

李斯边听边摇头,他心里想扶持的是要有劳力的。

李主任说,有劳力的贫困户倒是有一户,就是……

李主任说,这有劳力的贫困户户主也姓李,叫李诺,实际上是光棍一个。

结过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