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0070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docx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8课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

内容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变化中,能认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善于应变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敢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或断章取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

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可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学案可事先给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边演示幻灯,边讲述:

在欧洲迈进近代门槛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不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表现出一种昂首向上、积极进取状态。

此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正不断加强,宋明理学日益走向僵化。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西方文化明显处于强势,有学者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之为“势差”。

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和西方列强不断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西学东渐”。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拒绝到被动应付,再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吸纳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刻,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

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所决定的;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时)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

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

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

材料二:

(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

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置于深宫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问题一:

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态度:

(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

(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

原因:

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了解明末清初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更加明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魏源的所言所行是“开眼看世界”。

一、初醒:

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翻译外国书报、组织编写《四洲志》和魏源交往的史实。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出示材料:

材料一: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材料二: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

是书何以作?

曰: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问题二:

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

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

进步:

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局限:

没有摆脱“华夷之辨”,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认识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秉承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精神,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立足现实,积极了解西方,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受到时代的局限。

细节:

《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

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到日本,极受欢迎。

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

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过程之艰难,《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同时也折射了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命运。

出示材料:

……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

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三:

材料中的“少数人”是指那些人?

材料中的“2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洋务派。

洋务运动。

原因: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设计意图: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并未真正感觉到来自西方的威胁,所以致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这样,前述两个材料就为教学中衔接“师夷长技”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实践为何相隔二十年提供了理解的桥梁。

二、渐醒: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出示材料:

洋务派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解释。

材料一: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冯桂芬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三:

西学除船械一切必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当循我规模,加以实意。

——丁日昌

材料四: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也。

——张之洞

引导学生阅读,并解释“体”“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

体:

主体、本质。

用:

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即功能。

“中学为体”:

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洋务派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洋务派看来,“师夷长技”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

如果“夷”已被制,或者以无“夷”可制,目的已经达到,“师夷”也就自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

材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实际却很难如愿。

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四: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中体西用”?

局限性:

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目标。

进步性:

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减轻了阻力;由引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再引发人们对教育政治体制的思考,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当代著名史学家对“中体西用”的评价,认识“中体西用”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对洋务派给予“同情之理解”。

三、觉醒:

维新变法思想

解释“维新”一词的含义。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

维新: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1.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那个时候,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

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

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

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

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

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五:

试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的结论。

甲午一战,体态庞大的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当时的中国人彻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引起了知识界的思考: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帝制”的中国。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康有为的维新活动和主张

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学经史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

破除了人们对于经学的迷信,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

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利用进化论宣扬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梁启超、严复等思想观点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亦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严复译著《天演论》

细节: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

“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毛泽东这样形容早年在长沙省立图书馆读严复著作时的感受:

“我正像黄牛闯进菜园,初尝菜味,只顾着吃。

”胡适说:

《天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青少年人的心和血。

——冯天喻《中华文化史》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段表述:

“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乃至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都曾受到过《天演论》的影响。

问题六: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康、梁等人维新变法思想有什么时代意义?

(1)激发了人民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七:

回顾今天所学内容,请回答: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解放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下面图表。

小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延伸阅读建议

袁行霈等主编: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冯天瑜主编:

《中华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萧功秦:

《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黄天庆:

《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期

潘志远:

《从文化的视角反思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