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7466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

语言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语言学

简答题

1、简述语言是个层级的体系。

语言结构要素及其单位:

语素,词汇,句子。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原理的要点是:

底层是一套音位,叫音位层;上层是一套音义结合体,是符号层。

高一级符号单位以次一级单位为组合成分。

从音位层到符号层第三级,数量逐级递增。

层级递增效应的意义是:

符号单位可以反复使用,人们可以用有限的符号来组合成无限的符号序列。

2、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

特点有三:

全民常用性、历时稳定性、构词的能产性。

3、归纳音位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

归纳原则:

对立,互补,语音相似。

4、普通话中有那些超音段音位?

举例说明。

P76

5、词义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概念意义、感情意义语体意义、搭配意义、形象意义

6、叙述言语生成的三个阶段。

概念化过程

言语组织过程

发音过程

7、列举语言变化的一般结果和三类形态。

语言变化的一般结果:

A、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不平衡;B、功能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C、功能日益萎缩而被其他语言取代。

因社会分化产生的形态有三类

亲属语言:

汉语和藏语、壮语、苗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地域方言:

如上海话,广东话

社会方言:

有行业语、阶层流行语、黑话、等种类。

8、说说词的五种组合关系类型及其语法意义。

教材P95-97

9、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所包含的语法意义。

教材P95-97

10、简述汉语语法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聚合规则的变化。

语序变化:

修饰成分前置(胡取禾三百廛兮。

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宾语后置(忌不自信)。

形态变化:

如去声读破表示使动:

解衣衣我。

类似形态还有清浊交替、前缀-s后缀-s等

实词虚化:

“着、了、过”由动词转化为助词表示语法意义。

11、洋泾浜和混合语有什么区别?

13、洋泾浜语和混合语的异同。

洋泾浜语是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原有语言不相同的交际手段。

这种手段使不熟悉对方母语的异族人可以有效沟通。

是一种混杂语言,多形成于外族人接触教多的地区或国界的地方。

特点:

功能单一,没有书面语,使用范围窄;语音、语法都是混合的,但以本土为主,词汇数量少,主要来自外语。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是在各种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出现的一直包含不同语言成分的混合自然语言。

如在夏威夷、斯里兰卡都有这种语言。

12、说说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地域方言:

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民族共同语的分支。

分化的状况取决于社会历史原因,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特征。

社会方言:

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形成的民族共同语的分支,是语言的社会变体。

有行业语、阶层流行语、黑话、等种类。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区别:

功能不同,前者有全民性,后者没有,状态不一样,前者有完整的结构要素,后者主要是一般词汇的集合。

14、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适应所记录语言的语音特点和结构特点。

2)文字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文字依附于语言。

3)文字以语言的音素,音节或语素为造字依据。

4)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文字的发展有渐变也有突变。

5)文字的产生决定书面语的形成,并对书面语的发展状态发生影响。

15、文字的起源和类型

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

起源:

文字产生于图画记事。

人们把图形加以简化,并使之和语音语法联系起来,组合成线条系列,便逐渐演化成文字。

文字有两大类型: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16,举例说明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两个直接成分中只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体的语法功能相同的结构,叫向心结构。

例如:

“看书=看”,“说明白=说”。

两个直接成分中没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体的语法功能相同的结构,叫离心结构。

例如“从上海≠从≠上海”,“飞的≠飞≠的”

论述题

4、试以普通话为例论述音位原理。

(提示:

要求结合实例谈音位的定义及特征。

6、请运用替换方法,并且利用[m]这样一个语音环境,论证i、A、u、a应分属不同音位还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

要求先对替换法的运用作出说明。

音位的定义:

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中最小的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语音集合体。

音位归纳方法:

替换方法;原则:

对立,互补,语音相似。

确定音位的方法和步骤:

创造一个语音环境

逐个替代

是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证明是对立或非对立

操作:

1、mi35米,mA35马,mu35母,ma35马。

2、四个音节形式都有差异。

3、mi35、mA和ma、mu是三个词的语音形式。

4、这意味着i、u、A(a)在普通话中是区别意义的,是不同音位;A和a在普通话中不区别意义,属于一个音位中的两个变体。

5、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方法和原则。

归纳原则:

对立,互补,语音相似。

1、对立原则:

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

例如英语存在"[__in]"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b]、[t]、[d]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

汉语普通话的[p][p'][t][t'][k][k']等同理也有对立关系。

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例如在汉语普通话[__i]环境下,[t]、[n]和[l]互相替换是成立的,因为它们都处于同一层次的声母位置上。

而虽然有[ai]和[li]两个形式,但是[a]和[i]不处于同一层次上,[a]处于韵腹位置,[i]处于声母位置,因此,我们不能认为[a]和[i]有替换关系。

2、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例如汉语普通话[P][a][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

在正常情况下,出现[P]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会有对立现象。

因此我们有可能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让它们成为/a/的四个条件变体。

3、语音相似原则: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果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和[D]也是互补的,[k]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D]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例如英语里的[p]和[p'],虽然在汉族人听来这两个音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却觉得相似。

而汉语普通话[P][a][A][§]四个音素在说普通话的人看来,语音很相似,可以依据互补原则和语音相似原则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a/。

7、、什么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有哪两种类型?

请举例说明。

音位变体是构成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是该音位的几个变异形式。

音位变体之间的关系属于非对立关系。

音位变体的类型有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

由于受语音环境条件的制约,都有各自出现的语音条件,这类变体叫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

在同一语音环境中能自由替换而又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由这种音素构成的同一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

8、论述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意义:

指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它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某种语言的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

这种语义是由静态符号来表示的。

语用意义;指人们在使用语言交际时,在语境中表现出的特定的,临时的意义和隐含意义。

这种意义只存在于特定的符号系列中,通常附着在动态符号之中。

特点:

临时性、只在具体语境中存在,具体性、有特定所指对象,表达手段多元化:

可用各级语言单位表示,(见现代汉语修辞手段),依赖语境和其它辅助交际手段。

区别和联系显然,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不是语义的两个种类,而是同一个种类的两类状态,即语义现象的具体和抽象两个范畴;这种分类是基于不同的分析原则,而不是基于不同的分析对象。

9、举例说明三种以上变元类型。

变元是和命题事件发生关系的对象和事件的语义成分。

在句子中通常用名词性成分或结构表示。

所属语义范畴通常有施事(agent)、受事(patient)、与事(dative)、时间(time)、处所(locative)、工具(instrument)、结果(factitive)等,显然,变元的类型是根据谓词和该成分的语义关系来确定的。

八点钟不到我把衣服洗好了

时间施事与事受事

10、结合实例论述义素分析和语义场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同:

着眼于语义关系,以静态符号作为分析对象。

异:

语义场分析对象是词群,义素分析的分析对象是义项;义素分析求异,语义场理论求同;语素分析确立义素特征的横向差异关系,语义场确立不同词群纵向层次关系。

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姑姑

人╋╋╋╋╋╋

直系╋╋╋╋━━

男性╋━╋━╋━

长辈╋╋━━╋╋

11、词和语素、词组之间主要有什么区别?

如何区分?

请举例说明。

(从理论上讲,词由语素构成,词组由词构成。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词组是是由若干词按规则组合起来的造句单位。

语素和词都是最小音义单位,但功能不同。

语素是构词或构形成分,所有粘着语素都不能独立运用,即自己充当句子成分;词是造句成分,有充当或组织句法成分的能力。

在语音形式上也有差异。

词除了有音节和音节组合,还有轻重音和声调,会发生词形变化。

词由语素构成,词组由词构成。

词:

可以造句,可以独立成句

语素:

语素组成词

词组:

词组成词组

如:

民众的:

“众”字,不能独立使用,所以是语素

白菜(表示1个概念,算一个词)所以是词

白云(表示2个概念,算二个词)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词合在一起就是词组

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

造句法(检验能否独立运用):

官吏——吏都无法造句,所以是语素

区别词和词组的方法

插入法(,在构成成分中插入其它成分,观察结构扩展后意义是否改变。

插入成分后,维持原来的结构,若意义不变为词组,否则为词。

):

轮船(词)小船(可以插入“帆”)所以是词组

12、使用层次分析法应遵循什么原则?

举例说明。

结构原则:

需要切分后的直接成分是否成结构体,如果切分出现一种语言中没有的结构关系,该切分不成立。

切分后若出现该词组中实际不存在的结构关系,切分也不成立。

功能原则:

看切分后两个直接成分能否组合,不能组合,切分不成立。

意义原则:

看切分后是否改变原意,即两个直接成分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意思。

否则切分不成立。

13、词义有哪四种类型?

举例说明。

(1)概念意义:

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意义。

如“跑”与“走”就是概念意义上的区别

(2)感情意义:

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色彩,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如“喜欢”

(3)语体意义:

言语活动中所形成的固定的风格类型

如:

“眼红”和“嫉妒”

(4)搭配意义:

与特定的对象相搭配才有意义

如“狼嚎”

(5)形象意义:

对该词的形象发生联想。

如“斑马线”

14、从句法结构分析的角度解释“一定要努力实现目标”和“新职工宿舍”这两个结构的异同。

共同点:

(1)都属于多切分结构。

(2)中心成分可以是一个结构体,也可以是一个结构成分。

(3)中心成分都可以有多个修饰成分。

不同点:

(1)中心成分的功能不同。

(2)前者是单义结构,后者是多义结构。

(3)结构层次和结构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每个要点要结合实例用文字和树形图结合作分析)。

15、举例谈谈你对句法结构层次性的理解。

层次性:

语言单位之间由于组合次序先后造成的层层包容的关系。

这是句法结构固有的特性,可以说是语言符号层级性的表现。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组合次序有先后,成分之间是否发生直接联系,会因功能的不同而具有选择性,第二,可包容,即大结构包含小结构,后者是前者的成分。

16、请在对“新词的出现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结果”这一句子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层两个直接成分:

A新词的出现,

B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结果,主谓关系

第二层:

A包含“新词(C)”和“出现(D)”两个直接成分,

B包含“是(E)和“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结果(F)

第三层……依次分析,直到最后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