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7070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docx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

一、单选题

1.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称为______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去个体化

答案:

B

[解答]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答案为B。

2.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埋没在群体之中,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这种现象是______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去个体化

答案:

D

[解答]本题考查去个体化的概念。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答案为D。

3.有的人在群情激愤的群体中极易丧失理智,作出与其身份和个性极不相符、与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来,这种现象属于______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群体极化

D.去个体化

答案:

D

[解答]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

答案为D。

4.提出群体去个体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是______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答案:

B

[解答]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

答案为B。

5.群体成员中原有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称为______

A.群体极化

B.社会助长

C.去个体化

D.群体思维

答案:

A

[解答]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答案为A。

6.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群体极化

B.社会惰化

C.从众性

D.匿名性

答案:

D

[解答]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答案为D。

7.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______

A.认同

B.顺从

C.合群

D.从众

答案:

D

[解答]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如跟随潮流、人云亦云等;也可以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等。

答案为D。

8.在现实中,人们为了避免受到伤害而强调与大多数保持一致,往往放弃自己原来正确的主张,甚至顺从了错误的行为方式,变得人云亦云。

这是一种典型的______

A.从众行为

B.服从行为

C.社会助长

D.群体极化

答案:

A

[解答]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如跟随潮流、人云亦云等。

答案为A。

9.某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他是______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答案:

C

[解答]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他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答案为C。

10.研究发现,增加阿希式实验情境的模糊性,则从众率就会______

A.减低

B.增加

C.不变

D.难以确定

答案:

B

[解答]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个体在下列的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

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的倾向就越高。

答案为B。

11.交警在场,走人行横道;交警不在场,就斜穿马路。

这种人对交通规则的态度处于哪一种状态?

______

A.从众

B.顺从

C.服从

D.社会助长

答案:

C

[解答]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但是,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所以交警在不在就不一样了。

答案为C。

12.关于服从的经典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______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答案:

D

[解答]关于服从的经典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这项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实验之一。

答案为D。

13.______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

答案:

B

[解答]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答案为B。

14.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除了来自合法权力的原因外,也是由于______

A.行为参照

B.群体思维

C.去个体化

D.责任转移

答案:

D

[解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

(1)合法权力。

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

(2)责任转移。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有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

答案为D。

二、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

答案: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2.沟通

答案:

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3.反馈

答案:

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所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了信息,是否理解了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4.非言语沟通

答案:

非言语沟通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5.言语沟通

答案:

言语沟通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6.社会测量法

答案: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所首创的。

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利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等。

7.群体规范

答案:

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8.社会助长

答案: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9.社会干扰

答案:

社会干扰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10.去个体化

答案:

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11.群体极化

答案: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12.群体思维

答案: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三、简答题

1.简述人际交往的自我肯定需要。

答案:

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库利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

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

通过这样的“镜像自我”,个体的自我概念就引导自己塑造了实际的自我,否则,个体就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而且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技能和学会各种知识。

总之,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绝对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但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一个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应该学会以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自己。

2.简述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答案: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主动性:

主动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

期待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支配,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3.人际沟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案:

(1)人际沟通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2)人际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4.简述人际沟通的类型。

答案:

人际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类型。

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大多数的信息编码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

5.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功能。

答案: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情:

这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

(2)眼行为:

这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其主要功能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主要作用有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

(4)服饰:

可以为沟通者传达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

(5)讲话风格:

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群体成员关系的信息;

(6)人际空间:

这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6.简述身体语言的分类。

答案:

大致可分为四类:

(1)象征: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说明:

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

(3)调节:

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情感。

(4)情感表露:

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

7.身体语言的功能。

答案:

(1)象征:

人们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说明:

身体语言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

(3)调节:

身体语言在沟通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

(4)情感表露:

在沟通中,沟通者的身体语言也传送着很多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

8.简述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

(1)我们通常将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

(2)基本特征包括:

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的领导。

9.什么是群体?

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案:

(1)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2)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0.简述关于领导的产生的两种说法。

答案:

(1)个人特质理论,指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

(2)情境特质论,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领导者。

当然,群体中的成员谁更能成为领导者,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品质或情境,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与其所处情境的匹配程度,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有不同特质的领导者。

11.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去个体化;

(3)群体的决策行为,包括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4)从众与服从。

12.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心理学家扎琼克认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了的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对个体起促进作用。

(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有三个:

①社会评价的作用;②社会认知的作用;③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13.简述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答案: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14.简述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

答案: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综上所述,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15.怎样防止群体思维带来的不良影响?

答案:

(1)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

(2)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

(3)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

(4)在达到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四、论述题

1.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答案:

(1)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

(2)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

(3)接近性与熟悉性:

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容易成为知己。

2.举例说明如何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

答案:

(1)社会测量法是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

(2)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3)举例。

①社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

②测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

3.解读通过人际关系测量后获得的人际关系图,说明X、Y、Z、O在群体中的位置。

答案:

X是一名群体中的孤立者;Y是两个互选且排他的好朋友;Z是三个互选的成员组成的小群体;O是群体中的明星,最受欢迎者。

4.请根据群体心理理论分析下面案例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并对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在我们国家,平均主义“大锅饭”,曾经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发展缓慢,于是有人提出应大力强化人的独立自主意识,个体单干优于集体组织;但有的时候,集体的力量又是十分强大的,正如人们所说的“1+1大于2”“人心齐,泰山移”,因此,有人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

(1)上述两种现象均是群体的特性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所致,前者是“社会惰化”现象,后者是“社会助长”现象。

(2)分析“社会惰化”与“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社会惰化”,促进“社会助长”的措施。

(3)指出两种观点的合理与不足。

(结合实例分析略)

5.试述服从与从众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

(1)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联系:

服从与从众都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3)区别:

服从是个体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包括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意去行动,却是自愿的。

6.试述从众与服从的原因。

答案:

(1)从众的原因:

①行为参照。

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2)服从的原因:

①合法权力。

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

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行为负责,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