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6828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6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2015年春学期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球运动

教学目标:

1、列举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自转、公园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了解经纬线、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及其特殊的经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

本初子午线等)

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经纬线、经纬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

读图观察、比较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1.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列举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P2图1.1);帆船从海面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即最大周长),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2.地球仪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及特殊的经纬线(赤道、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

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即0。

经线(通过英

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

北纬(N):

向北越来越大

东经(E):

向东越来越大

南纬(S):

向南越来越大

西经(W):

向西越来越大

持殊线

赤道0。

纬线、南回归线:

23.5S;

北回归线23.5N;南极圈66.5S;

北极圈66.5N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

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

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

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2)了解建立经纬网的重要意义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

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第二单元地图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常用图例;

2、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能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

地图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

读图观察、比较法、联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能识别常用图例。

(1)辨别方向

1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线定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

1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f表示范围大f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f表示范围小f内容详细

(3)常见图例

mL3-4

2.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山体不同部位。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3)山脊:

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4)山谷:

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

(5)鞍部:

相等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空白处(6)山顶:

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

低(7)陡崖:

等高线重合地方

3•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能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选择导游图;外出旅行,确定行程,选择交通图;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选择世界政治地图

个城市游览,想知道城市的位置,选择小比例尺地图;想了解这个城市更多的

情况,要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在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想知道这个景点的布局,还要选择更大比例尺的地图。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第三单兀陆地和海洋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及地理分布;

3、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峡;

4、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5、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组成。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

读图观察、比较法、联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1•海陆分布

(1)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所占比例,了解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及地理分布。

1七大洲:

(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洲界: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与北美:

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3)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峡。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主要岛屿:

格陵兰岛、马达加斯加、本州岛

主要的海峡有:

白令海峡、马六甲海峡(东南亚)、霍尔木兹海峡(中东)、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非洲)、麦哲伦海峡(南美洲)、英吉利海峡(欧洲西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德雷克海峡(南美洲火地岛和南极半岛之间)

2•海陆变迁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变动)

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海平面升降)

3何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全球共分六大板块:

图2.19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P37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第四单元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6、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

变化规律;

7、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读世界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法、活动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学法指导:

对比理解法联想法数据分析法归类法

教学过程:

1•天气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如今天下雨了,明天晴到多云。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如梅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46页图)

多云

4

陽夭

/小雨

中轉

4

//V

1X

小童

A

大-卿

1_1

•乍

r

台凤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重要性: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了空气,引发人们多种疾病。

保护:

减少排放、少用煤,造林种草。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1气温的日变化:

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

如如,一座高山海拔3000m,山脚气温20C,山顶气温多少度?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并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特点。

一般特点: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近海降水多,远离海洋降水少;

3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具体说来,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6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

漠。

3•主要气候类型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并说出其特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咼温多雨

赤道附近一一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

孙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干湿

两季

南北纬100至回归线之间的非洲、南美洲、

大洋洲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分旱雨

南北纬100至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一一中

两季

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咼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至30大陆内部、西岸北

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

季咼温多雨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亚洲东部、

澳大利亚东部、南北美洲东部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

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六大洲都有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洲东部沿

季咼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全年降

水分配均匀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欧洲西部,

澳大利亚南部,南北美洲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降

水稀少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

寒带

寒带气候

终年严寒,降水稀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

高原山地气候

垂直地带性

咼山、咼原地区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影响:

a)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海陆位置影响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

a)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b)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c)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

(3)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2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第五单元居民和聚落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说明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4、了解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主要地区;

5、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代表性建筑;

6、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基本特点;

7、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人种、语言、、聚落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法、活动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学法指导

对比理解法联想法数据分析法归类法

教学过程:

1.人口与人种

(1)学会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说明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人口增长特点:

A、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B、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C、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世界各地不同。

人口分布特点: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地区,人口众多,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B、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如欧洲和北美洲;

C、中低纬、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D、干旱、潮湿、高纬度或高海拔、寒冷地区人口稀少。

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

漠、亚马逊平原、北冰洋沿岸、青藏高原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

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

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

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

特点

分布区

黄种人

皮肤淡黄、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

及南北美洲一部分

白种人

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波状,鼻

梁咼,嘴唇薄,体毛较少

欧洲、大洋洲、北美洲、西亚和北非及印度北部

黑种人

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国境内、印度南部、澳大利亚西北部

2.语言和宗教

(1)了解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

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代表性建筑物。

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代表建筑教堂。

伊斯兰教:

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代表建筑清真寺。

佛教:

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代表建筑佛塔或寺庙。

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聚落

(1)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基本特点。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居民:

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居民: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早期,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2目前,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咼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的雪屋

严寒

雪块构筑,低矮,无窗,门小,墙厚,保温性好。

黄土高原的窑洞

干燥,冬冷夏热

利用厚厚的黄土层,挖凿成窑

洞,冬暖夏凉。

傣族微竹楼(高架屋)

潮湿,炎热多雨

双层,楼上住人。

凉爽,通风,防潮。

新疆的平顶屋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屋顶可以晒庄稼。

西亚的乡村

炎热,干燥

墙厚,窗小。

可以减少白天太阳

热量的传入和沙漠吹来的热风。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第六单元发展与合作

教学目标: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并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

3、了解联合国的概况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概况及作用。

教学难点:

“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学法指导:

对比理解法联想法归类法观察图表法

教学过程:

1•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明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人口、面积、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人口超1亿的国家(11个):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政治制度:

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经济发展:

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

美洲和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并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例外---在大洋洲)一“北”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一“南”

“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2•国际合作

(1)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了解联合国的概括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联合国总部美国纽约宗旨:

“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5个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世界贸易组织总部瑞

士日内瓦,成员148个(2003年4月)宗旨: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平、友谊、进步;国际红十字会,人道主

义;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欧盟,27个成员国,成员国间的政治

经济联系。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五)认识区域

第七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归纳出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及发展等问题;

4、通过实例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教学重点:

亚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难点:

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纬度约0。

〜80。

N,经度约30。

〜180。

E;

海陆位置: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南极洲跨经度最广)

(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地形特点:

地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低;

2气候特点:

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3河流特点:

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河流。

(3)认识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约36.8亿,占全世界61%;

环境问题:

在山坡和干旱地带,垦荒种粮,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在土地上连续耕种,使土地得不到休耕,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发展问题:

人口众多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阻碍经济发展。

世界人口60.55亿,其中多半人生活在亚洲。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有6个国家超过1亿。

(4)通过实例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1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3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第八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归纳出它们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存在的人口、环境及发展等问题;

4、通过实例说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教学重点:

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难点:

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挂图

1.日本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

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岛国;

领土范围:

纬度25。

-45°N,经度125。

-145。

E

主要组成部分: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根据地图,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及地形特点,能够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原因:

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碰撞。

3结合日本的国情,理解其加工贸易发达的经济特点。

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日本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如煤铁矿石,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吕大量出口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4知道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及其分布特点。

主要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分布特点: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5了解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