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docx
《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推动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是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
2.课题研究是解决教育疑难问题的需要;
3.课题研究是探究教育教学方法的需要;
4.课题研究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需要;
5.课题研究是总结教育成功经验的需要;
6.课题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7.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8.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9.课题研究是保障教师切实利益的需要。
所以,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每位教师应该履行的教育职责和应尽的教育义务,也是教师具有较高教育素养和教育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课题选择的方法
1.敞开思想想象课题;
2.搜集资料寻找课题;
3.规划指南选择课题;
4.经验提炼形成课题;
5.教学困惑作为课题;
6.教育问题就是课题。
三、怎样做课题研究
课题选定后,为解决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欲研不能”、“欲研不会”的问题,现依据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的基本流程看看如何做课题,怎样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描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从历史背景入手,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2)从国际潮流、国内教育背景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3)从当前社会教育背景、国家政策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4)从本地、本校教育现状、课改背景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古已有之;最早提出;最新进展;首次提出等。
(2)本研究课题与以上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说明本课题与他人研究有无联系,不是等同;本课题侧重研究什么、创新突破是什么,解决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阐述课题的概念、要义、内涵和基本内容,形成了什么理论框架,提供了什么理论指导,如“诗意化”教育的概念、内涵、作用等。
(2)实践意义:
通过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能促进什么提高,积累什么经验,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什么效果。
(3)应用价值:
对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能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具有示范作用,引领发展方向,提供范例指导,促进质量提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借鉴意义、参考作用和推广价值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题的界定
课题的界定也叫概念界定,主要对课题的关键词进行下定义或对课题的名称进行概念解读。
界定的目的是对课题名称或重要概念作出解释。
课题概念界定时,一般采用定义式的语言说明定位或内涵。
既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
如:
【案例资料】
什么是“情感·情景·情趣”为主题的教学?
所谓“情感·情景·情趣”为主题的教学,就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经过知识内化处理,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知识以情境展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体验、探究和感悟,促进学生——这个充满灵性的生命的自我成长。
“情感”是教学的基础,“情景”是教学的过程,“情趣”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案例资料】
什么是“诗意化”教育?
“诗意”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诗意”就是我们精神中被称为“美丽的梦幻”的思绪与情感,它是无形的。
而“诗意化”教育却是一种可感的、令人快慰的教育活动模式。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里“诗意地栖居”,就是指人在生活中能到处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
“诗意化”教育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
“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这是对“诗意化”教育最好的诠释。
著名作家梁晓声也说:
“教育,诗性的世界。
”可见,“诗意化”是教育的理想表现形式,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教育理想。
我们的“诗意化”教育就是:
从小学生的审美天性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小学生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为表现,尽力挖掘学校教育和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蓄的美好的人性元素,通过办学理念的引领、精细化的管理、传统经典的诵读、良好习惯的养成、“诗意”语文的教学、“古诗文演唱”和“诗文操”等艺术成果的展示等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调,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一种追求美感的状态,生成一种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情景,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灵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2.课题的理论支撑
课题的支撑性理论是指本课题是依据什么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指著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比较潮流的、前沿的新理论,具有权威性或较大影响。
如人本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
3.课题研究假设
课题研究的假设主要指课题研究主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通过理论研究弄清什么的概念、内涵,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什么的系列论文,指导什么教育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和经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等有明显的或大幅度的提升等。
4.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设计
课题内容主要指课题研究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即本课题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研究等。
【案例资料】
“诗意化”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在理论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搞清“诗意化”教育的概念、范畴、作用。
(二)通过设计“诗意化”教育活动,提出进行“诗意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途径:
1.古诗文演唱;2.诗文操表演;3.“诗意化”教育艺术成果汇演;4.“诗意语文”教学;5.“情感·情景·情趣”教学研讨;6.课本剧表演等。
【案例资料】
“现代学校文化”研究的内容:
现代学校文化它包涵了以教育管理思想为核心的理念文化、管理文化,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行为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促进师生完全、自由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以系统提升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物态文化、环境文化,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水平的特色文化等。
现代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种总体的理想。
现代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总体理念和基本理想,是学校教育本质、内涵、个性、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教育最深层次的体现,是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1)物质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文化校园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优雅环境,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
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师生的性情,塑造师生美的心灵。
(2)制度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
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制度规范是学校的文化准则,也是依法治校的保障。
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
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要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基本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应该是文化和制度的完美结合。
因为人性的弱点需要制度去克服和改造,而人性的优点和潜能则需要文化去唤醒和挖掘。
(3)行为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依托。
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
可见行为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产生的动态文化,它作为文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树立形象、提升教育品质的依托。
(4)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纽带。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课程也是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
传统教育的特征是:
大纲、课程、教材,它们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改变传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供丰富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最重要的“特色”,是其它“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现代学校课程应理解为在校长组织指导下,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经历。
(5)管理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校长对教育的研究思考而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管理文化。
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的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与追求,是校长独特的融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和原则为一体的教育信仰,而这种教育信仰的确立又必须是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理性折射,是学校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
(6)教师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
所谓教师文化,首先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所学校要有所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具体体现在: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实践的改进、教科研成果的呈现、职业阶梯的上升、学历学位的授予和专业荣誉称号的获得等。
(7)精神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化就是理念文化,它是学校教育本质、内涵、个性、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文化最深层的体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其中,校风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和高度凝结。
精神文化是学校最高的教育原则,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对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8)特色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志。
一个学校的文化应是自己的名片,是学校无限生命力的体现,是学校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标志。
所谓特色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和家长、社会所认可,并形成传统。
办学特色包含三层基本含义:
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优质性或杰出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发展性或创新性。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价值观上的特色;二是在管理理念、行为规范、管理模式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在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特色;四是在物质环境、校容校貌、人文景观建设方面的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流程
(1)搜集研究资料,掌握研究动态,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2)进行课题界定和解读,用定义式语言说明其概念内涵;
(3)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访谈,分析调查访谈的问题;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实验,验证研究假设;
(5)得出研究成果,总结概括研究成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指本课题研究最终将形成的研究结果,一般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校本教材、教育专著、工具书、教学用书、课件等。
3.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
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记录法、观察分析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1.填表申报立项;2.收集研究资料;
3.撰写开题报告;4.实施研究过程;
5.得出研究结果;6.写出结题报告;
7.汇编课题成果;8.鉴定课题成果;
9.表彰奖励成果;10.推广应用成果。
(五)课题的内容提要与结题报告
完成课题研究,得出研究结果后,要及时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的内容提要和结题报告。
1.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也指“内容摘要”,是课题内容的缩影。
就是扼要介绍课题的主要内容,以简练的笔墨,勾画出课题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课题的框架结构。
(1)抓住课题内容实质,准确概括。
(2)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切忌吹嘘。
(3)文字精炼,简洁明了,字数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案例资料】
课题《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提要
该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以及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审视、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管理模式有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
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
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本成果既有对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而且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动与反思的结合。
研究者围绕课题完成了教育管理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治校方略》、《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与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2.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达和详尽描述。
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1)课题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任务;(3)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5)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案例资料】
课题《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小学刘福校长自选研究课题。
该课题研究者在基层中小学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2000年就开始了对《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教育学的诸多理论中,教育管理理论,应当是一个总的杠杆。
管理理论科学化,会促成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成熟,进而推动教育本身和教学、师资的优化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是构成国家教育的细胞组织,是国家教育的实践主体。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
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管理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也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来实现。
此前,我们的课程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和教育课程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管理,以致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前七次的教育改革实践告诉我们:
没有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没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建和再造,就没有国家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可以设想,如果学校还是以前的学校,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依旧,那么,新课程改革在学校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因此,变革现行的学校管理机制,建设具有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新目标的现代学校管理,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学校管理如何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学校管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审视,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检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我国现行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凭借规章制度、量化细化考核等理性管理手段,绝大多数学校都处在规范管理层次,甚至有的还处在前规范管理层次,未达到代表先进管理阶段的超越规范管理层次。
这种现状有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阶段,学校教育管理更成了亟待变革的课题。
现代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
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本成果既有对普通中小学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本成果的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既有对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而且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动与反思的结合。
研究者围绕课题完成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即教育管理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治校方略》、《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与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治校方略》是建兰路小学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其管理学校的基本思路是:
将素质教育、精致教育、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善良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思想寓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之中,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策略,校风校训和培养目标,突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习惯成人,活动做人”,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人本化管理”创造“诗意化”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推行分级、分层、分类目标管理,形成了规范化管理十大常规,精细化管理六条标准,民主化管理八项措施,人本化管理六条要求。
并通过创新“诗意化”教育载体,细化、量化学校管理的具体操作规程,建立学年教育目标管理、学期教学计划保证、月度教学工作调控、周次教学活动落实,以及签订教师工作服务承诺书与目标责任书等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
学校常规管理规范涉及到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和岗位目标责任,健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规则,使学校机构有定员、部门有分工、人员有职责、行为有约束、事事有章程,夯实了学校管理基石。
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与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起到了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和作用。
2.《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这本校本教材对国家制定的新《守则》和《规范》进行了细化、深化和具体化,将学校养成教育内容化分为五个专题,即国家守则与行为规范、学校校训与校风解读、学生养成规范与行为指南、学生礼仪生活与学习常规、教育培养目标与学校校歌等方面,通过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全面细致地培养,教育学生将其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德,外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了建兰路小学养成教育的基本面貌。
3.《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审视,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检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我国现行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凭借规章制度、量化细化考核等理性管理手段,绝大多数学校都处在规范管理层次,甚至有的还处在前规范管理层次,未达到代表先进管理阶段的超越规范管理层次。
这种现状有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阶段,学校教育管理更成了亟待变革的课题。
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和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图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普通中小学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
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审视,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检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层面。
1.现代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
3.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本成果既有对普通中小学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等。
许多观点都是作者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反复实验的结果,在对现行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弊端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变革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针对性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对中小学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该成果推广后提升了中小学学校管理的境界,在学校管理实践运用中效果明显。
2008年11月研究者在七里河区校长培训班做了《现代学校管理》讲座,对全区学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理念引领和实践示范作用。
教育管理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2009影响教师成长百部科研论著荐评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09年9月建兰路小学和刘福校长分别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学校”和“优秀校长”。
2009年7月,应白银市景泰县教育局邀请,研究者在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做了《学校管理与学校文化》讲座。
2009年12月15日,为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示范校校长培训班,做了《现代学校文化》的讲座,受到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高度称赞,2010年7月14日在白银市靖远县教育局举办的校长培训班上做了《现代学校文化管理》的讲座,引起了中小学校长的好评,推动了当地中小学管理的水平和境界的提升。
本成果结题后还将继续开展后续研究和推广性研究,不断充实和丰富成果内容。
(作者:
刘福胡艺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