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5154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学会用模式图、卡通图等方法来解释能量的转换过程。

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量转换是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

知道能量的具体转换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愿意交流,并学会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乐于用所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教学准备:

1、能量转换的多媒体课件。

2、简易电磁铁,用于学生制作小玩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自己制作的小玩具,出示简易电磁铁。

2、师生共同演示操作电磁铁吸铁。

3、提问:

是什么让这枚铁钉具备了神奇的吸铁能力呢?

(电能)

4、讲述:

电能让这枚小小的铁钉具备了吸铁的能力,也就是具备了磁能。

(边讲述边板书:

电能磁能)象这样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征——能量的转换(板书)。

5、讲述: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电视是什么形式的能转换能什么形式的能?

(电能光能、声能)我们一起来搓搓手(搓手),有什么感觉(热)?

又是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

(机械能热能)。

二、实验探究,能量如何转换

1、谈话: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了解一下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

请大家翻开书本,对照书上的步骤,利用桌子上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别忘了先测量一下水温并记录下来再开始点燃花生米。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汇报并讨论,水温有什么变化?

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三、实际应用,加深巩固

1、谈话:

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有许多能量转换在里面,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倒底有哪些能,它们又是如何转换的呢?

(媒体出示56页图)

2、学生回答(选择一种)。

继续谈话:

就象刚才这样,小组进行讨论,把这张图片里能量是如何转换描述出来,并记录在78页的活动记录上。

3、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进行交流。

四、做小玩具,体会能量转换过程

1、谈话:

能量的转换除了可以象刚才这样解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模型来解释,比如刚才的电磁铁,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玩具“飞旋的扣子”,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呢?

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材料超市,有制作电磁铁的,也有制作“飞旋的扣子”的,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制作什么,再派一名同学上来领取材料。

电磁铁请观察大屏幕,“飞旋的扣子”请参照书本56页的步骤制作。

2、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3、交流讨论玩具中的科学道理。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2、观察书本56页上最后的一幅图,是用卡通画的形式描述机械能转换成声能,请大家课后也用同样的形式将你设计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提个要求,至少要包括两种能量转换,能多最好。

下节课我们评一评谁画得好,在教室里办一个能量转换卡通画展览。

《能量的转换》是六年级科学的一节观察实验课,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

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两次用视频资料,一次用自制的ppt课件),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达到的效果。

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

5、教学的生成性体现的很好。

不足:

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

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有2个小组做的很慢,总也点不着花生米,就让他们接着做直到成功,因为我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耽误了时间。

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进

第1课、认识固体(三下31页)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

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

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

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

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

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

科二: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知液体形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多侧面、多角度地认识液体的性质。

在教学液体在水中的浮沉时,选取有代表性的蜂蜜和油为实验材料,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把蜂蜜和油分别倒进水中,初步认识液体也像固体一样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第二步,把液体按照不同的顺序到入杯中,认识液体的浮沉与到的顺序无关。

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液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在前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与液体的轻重有关,油比水轻在上,蜂蜜比水重在下。

其实,在上节学习之前,大多学生认为油比水重,通过比较同体积液体的重量后得以纠正,由于和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相当深,对于本课浮沉原因的理解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上节课的轻重比较结果。

第三步,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流动的。

在热水中加一点红墨水,现象非常明显,红色的热水在冷水中上升,浮在上面,视觉效果相当好,有上一步实验结论为基础,让学生来解释,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容易得多。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补问“热气球是怎么升空的?

你能尝试解释一下吗?

”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学生在一步一步的观察实验中,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液体的浮沉现象。

科三:

热的传递》教材分析

热量总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这就是热的传递。

其中由于固体不能流动,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

在液体、气体中由于流动性的特点主要呈现为对流,另外热还有一种不借助任何物体也能传递的形式:

这就是辐射。

本课重点要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认识热传导和热对流。

传导为学生初识,故需重点进行研究,热的观察在摸、不在看,但并不是每种情况下都能摸,用火加热物体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便不能摸,这样难点就集中为引导学生想办法借助一些物体的变化来观察看不见的热的传递过程。

对流为后续研究,但因为涉及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物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液体中的传递较难观察,当我们借助木屑末、胡椒粉、茶叶末观察时,它的变化又太快了,而且很容易受到火焰大小、水量多少的影响,故也需加大指导的力度。

热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4、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5、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橡皮屑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一杯热水的温度有规律地降低,这是热水向周围散发热量的结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

因此,本课应该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让其亲身感受金属、水热传递的真实过程。

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时,实验时让学生在金属片上涂满蜡油,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并让他们知道蜡在这个实验中起的的作用。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时,酒精灯是必要的,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使用,教师示范操作后,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后再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究。

热的辐射,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验证热的辐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把我们的手放在桌子或暖气上,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热往哪里传?

2、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固体(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

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

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教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学生练习使用。

5、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6、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7.教师小结: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

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假设与猜想。

提示:

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

3、讨论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4、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5、教师小结:

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小游戏,气功演示。

把你的两只手掌心相对,慢慢靠近,有什么感觉?

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教师讲述:

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

像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五)巩固应用

出示教材p.20的图片

1、提出问题:

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

2、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方式适用物体特点

传导固体高温低温

对流液体、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辐射太阳向四周直接发射

《热传递》空讲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谁愿意上来抚一下?

(一生上来体验)有什么发现?

假如将这杯热水倒入一杯冷水中,冷水会有什么变化?

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热水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子再传到我们的手?

”“热水中的热是怎样传到冷水中的?

”“热在不同物体之间的传递是一样的吗?

”这些问题老师也很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热在不同物体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充足的时间,我们可以把“热在不同的物体之间是怎样传递的”分成三个大组进行研究:

一是研究热在液体之间是怎样传递的;二是研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三是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组最想了解的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确定好问题了吗?

那就开始制订你们的研究计划吧。

(各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计划跟大家分享一下?

真不错,你们还记得在热空气里学到的方法,利用白烟来观察。

不管冷水还是热水都是透明的,研究热在液体中怎样传递的,你们又准备怎样研究呢?

可以在冷水中加点红墨水。

利用颜色对比观察现象。

哪个小组是研究热在固体中怎样传递的?

你们又准备怎样研究呢?

先看第一组的研究方法:

先在杯子里装上热水,然后把勺子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勺柄是否会热;再看第二组研究方法:

将蜡油滴在金属勺柄上,把勺柄一端靠近蜡烛,蜡油遇热会熔化,观察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时我们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在使用热水、蜡烛是要注意防止烫伤。

现在我们就开始研究吧。

研究好了吗?

谁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

我们组发现将冷水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热水中,冷水先直接流到杯底,然后慢慢地从杯壁往上流。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怎样解释这一流动过程呢?

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发现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和空气中的传递很像,都是上下流动。

热在液体和气体间主要是通过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的。

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小组又有什么发现呢?

第一组发现把勺子的勺部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勺柄也变热了,热从勺子的底部传到勺柄。

第二组发现靠近蜡烛的蜡油先熔化,如果在上面粘上火柴,火柴会掉下来,接着热沿着勺柄向后传,火柴一根接一根掉下来。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热在固体中是从热的一端传向另一端。

我们把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传导。

三.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热传递的问题,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看来同学们都有挺多收获的。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它又是怎样把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对,是辐射,那什么是辐射呢?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查找资料,下一节课看谁的发现最多?

研讨记录:

薛彩萍:

以上白楠老师、段红艳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热传递》一课的教学过程,大家听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吴校长:

段红艳老师,你的教学中为什么没有涉及酒精灯的使用问题?

段红艳:

因为实验中需要加热的时候用蜡烛代替了酒精灯。

吴校长:

教学难点是学会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这样用蜡烛代替合适吗?

薛彩萍:

段老师对本课做了较大的处理,她把“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成功地借鉴了过来,孩子们在知识结构上发生了迁移,传导、对流同时下放,孩子的实验时间明显增长,是故意避开了酒精灯的使用这一难点。

我觉得可以把这一难点放在一个内容相对较少的课时中进行。

杨水云:

白楠讲了十五分钟,内容感觉很充实,段红艳老师只讲了八九分钟,内容感觉略有些单薄。

陆鹃:

段老师对学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体现不足。

宋晋荣:

对!

应该用语言把学生活动中的波折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听课的老师更明晰地看到你的教学设计中的特色。

程校长:

我和吴校长有相似的感觉,听科学总有些听不懂。

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是大家的科学课和生活的距离比较远的缘故。

讲得很多,把原来深奥的东西讲得更加深奥了。

是不是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孩子们感到了课堂和生活的一种紧密联系,这样才会更加喜欢上我们的科学课。

薛彩萍:

是有这个问题,在研究教材中眼睛看到的只有教材,没有能够跳出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科学课生活化”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目标!

科四测量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实验内容: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长)(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

课题:

《摆》

实验器材:

不同长度的线,铁架台、秒表、夹子、硬币

实验类型:

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做一个摆,学习来回算是摆一次。

1、将线系在小夹子上,用夹子夹住一枚一元的硬币,就做成了一个摆。

2、反复做几次并测量。

3、小组合作。

2、用摆长较长的摆,测量15秒摆动多少次。

1、除了摆长外,摆重、摆角都保持不变。

2、反复测量3次以上。

3、用摆长较短的摆、测量15秒摆动多少次。

1、除了摆长外,摆重、摆角都保持不变。

2、反复测量3次以上。

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

1、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2、计算平均数,比较实验结果。

5、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与摆的长度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绳长度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的结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改变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在研究中会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不同长度的摆绳,不同重量的螺母,量角器,记录表,支架,秒表.

板书设计:

测量摆的快慢

控制的条件改变的条件

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的长度,摆摆动的幅度摆锤的重量

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摆摆动的幅度,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度

3.改变摆动幅度的实验摆绳的长度,摆锤的重量摆摆动的幅度

(实物图)

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学生活动过程及形式

教师教法与评价

备注

学生通过制作和玩摆发现问题.

一,自制摆,并玩摆

1.引领学生制作一个摆.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摆,并明确摆来回算1次.

3.学生数数并看时间.

4.学生汇报.

5.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个实验要多重复几次,并把它记录下来,以使误差减小.

组织学生玩摆,并讨论怎样算1次.

测量来回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教师演示,学生一边数,一边看时间.

交流所需的时间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我们各组得出的时间各不相同

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把这些给予学生.

经历改变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二,讨论如何做这三个实验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1.改变摆锤的重量

讨论怎样做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我们应注意什么

交流我们的想法.(引导学生得出只能改变摆锤的重量,而摆绳的长短,摆动幅度应该始终保持不变)

2.改变摆绳长短的实验

讨论怎样做改变摆绳长短的实验,我们应注意什么

交流我们的想法.(只能将摆绳的长短改变,而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都应不变)

3.改变摆动幅度的实验

讨论怎样做改变摆动幅度的实验,我们应注意什么

交流我们的想法.(只能将摆动的幅度大小发生变化,而摆的其他条件不变)

4.讨论实验时我们还应注意的问题.

说说你觉得我们在实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完这些后,测量摆的实验开始,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对自己的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提升科学概念

用摆做实验,并记录

1.学生自愿选择,并分组.

2.学生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

4.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由于时间关系引导全班学生自愿选择想研究的问题,如时间多,可再做其他的实验.

开始实验,提醒学生进行记录,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交流汇报.

比较测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概念: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摆动的幅度没有关系.

思维的延续:

摆长怎样影响摆摆动的次数

思考与讨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你们的研究发现,你觉得哪种摆摆动得快,哪种摆摆动得慢

你们觉得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有关吗

摆长怎样影响摆摆动的次数.

对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原有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并进行科学的推测.

科学实验一

实验课题:

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第31页)

器材:

烧杯、天平、黄豆、小米、纸杯

实验要点:

1、能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观察有条不紊,观察细致

3、能正确得出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发生变化这一结论。

4、整理器材。

科学实验二

实验课题:

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第38页)

器材:

量筒、量杯、天平、水、酒精、烧杯

实验要点:

1、能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观察有条不紊,观察细致

3、能正确得出液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发生变化这一结论;

4、整理器材。

实验内容:

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年级: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

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

实验类型:

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测量质量的变化

1、放上一只空烧杯,在右盘放置砝码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2、在右盘多放入100g的砝码,在左盘添加酒精使之正好平衡,这时烧杯内的酒精正好为100g。

3、用同样方法量取100g的水。

4、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

5、将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

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

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常误差。

2.测量体积的变化

1、用量筒量出100ml水。

在使用量筒测量酒精时要注意:

量筒应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酒精倒入量筒时,观察量筒中的凹液面,快要接近100ml时,可以用滴管取酒精加满至100ml。

2、再用量筒量出100ml酒精。

酒精易挥发,建议先量出100ml的水。

3、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

3、比较总结实验

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4.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科学实验三

实验课题:

热在固体、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四年级上册18页)

器材:

酒精灯、铁棒、蜡烛、火柴、三角架、石棉网、木屑

实验要点:

1、能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观察有条不紊,观察细致,讲解明确。

3、能明显观察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传导,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对流。

4、整理器材。

实验内容:

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

课题:

《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

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在汤匙柄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