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5124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调歌头教师版.docx

水调歌头教师版

课题:

水调歌头中秋

目标导航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重难点)

3.学习作者乐观、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重点)

学习流程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

一、导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同学们,我们这儿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

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你能说出几句吗?

积累古诗词咏月佳句。

二、自学起航

【字正腔圆,读出韵律美(语言美)】

1、积累词语。

如:

宫阙(què)琼(qióng)绮(qi)胜(shēng)

2、抽查对作者的了解: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传诵甚广。

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3、听读、朗读,翻译。

1)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

2)听师朗读,划分朗读节奏。

3)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4)展示朗读技巧,注意语速、重音。

教师点拔。

5)抽两生翻译这首词。

【放飞想象,读出形象美】

4、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

饮酒问月写景,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

下片:

对月难眠抒怀,抒发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和思念及自己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怀。

(提示: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主要写什么?

(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实景)

宫阙、琼楼玉宇(虚景)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

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

为什么?

【进入意境,读出情感美】

6、诗人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蕴含了哪些情感?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7、从作者身上我们能学到一些什么?

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

8、欣赏名句: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

为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

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又如:

透过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读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归纳小结】: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能力迁移】:

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

《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习作业)(画面美意境美)

例: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

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圆月,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

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

你回答呀!

你为什么不回答?

哦!

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

可是听说月亮上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

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

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

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

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

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三、交流巡航

专题一:

朗读和背诵。

专题二:

分享阅读感悟。

(即自学起航4-8)

四、巩固护航

【点将答题】

1.给加粗字注音。

琼()楼玉宇宫阙()不胜()

绮户()婵娟()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欢饮达旦高处不胜寒

何似在人间照无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表达作者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包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勇者闯关】

第一关:

背诵全文。

第二关:

比较阅读:

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

小作文:

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上阕:

饮酒问月(写景)----------------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对月难眠(抒怀)----------------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

2、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二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知文意。

 

古诗词的语言美包括节奏美、简练美、含蓄美、音韵美。

 

3.朗读提示: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的资料。

 

5.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遭遇来谈。

 

评阅结果:

阅者签名:

 

五、反思续航:

备课后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

本篇教案,试图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在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让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会较紧凑,结尾可能会匆促,课堂在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灵活机动。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

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唐)李朴:

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

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

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

倪庄中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刘禹锡: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晏殊:

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苏轼: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米芾:

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赏析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从政杭州刺史时,他在西湖中筑了一道堤,人称苏堤,百姓赖之,至今还是西湖十大景色之一。

但他之所以受人喜爱,还在于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

他在山东密州任刺史时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兼怀子由》这样两首词,至今脍炙人口。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对这首《水调歌头》都耳熟能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就像美丽的梦一样。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

“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

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

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

“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

“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

”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

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

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

不同之处在于:

《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

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

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

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

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以及自已的仕途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

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

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

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

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

“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

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

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

但诗人会怎样呢?

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

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

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

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

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

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

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朱阁,低绮户(原作“窥绮户,后来苏轼自改‘低绮户’更显精辟)照无眠。

”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

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

“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

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

那人在何处呢?

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

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

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

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

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

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

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

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

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

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

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

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下面我们需要对这首词作一整体的评价,这首词在词史上的价值可以跟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散文史上的价值相比,而且这两篇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共性。

《赤壁赋》中说: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用之不尽,取之无竭,是造物无尽藏也。

”清风明月,“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在享受这些大自然丰富的馈赠时应该感到幸福,应该对自然、对生命、对生命与自然的共生感激不尽,我们不仅是自然的朋友,是清风明月的朋友,也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惟有自己才是你最初与最后的朋友。

基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人”,试问谁还比自己更接近自己呢?

基督还说“要爱你的敌人”,试问:

谁能比你自己更是你的敌人呢?

你正是自己的邻人,也是自己的敌人,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

因此,基督所说的就是“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孔子说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所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开始。

人必须先成为自己的朋友,不要自己作自己的独裁者,不要自己作自己的暴君。

——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吧。

在这首词中,苏轼最终达到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虽然,苏子此词无论写作手法或意境都属上乘之篇,但毕竞还有些许“酒后醉话”之蛛丝马迹,不过这绝不影响这首千古绝唱以及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质。

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即便有点醉话也讲得如此美妙和富有哲理,这就是苏子的高妙之处。

无怪乎,自苏子咏月的《水调歌头·中秋》问世后,九百多年来,人们仍然众口一词“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比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