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493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水是地球上格外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

下面是给大家共享的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期望大家能够喜爱 !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分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熟识;娴熟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看对比,对观看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参与有关水的已有熟识的研讨,发表有依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熟识,娴熟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看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看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预备】

给每组预备:

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

试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预备:

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预备的材料:

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引出课题。

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格外重要。

我们今日就来学习有关水的学问。

二、活动

1、师:

老师今日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

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

但是老师遗忘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状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看方法

师:

在不打开袋子的状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看方法去观看物品呢?

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记录。

3、出示试验要求

在不打开袋子的状况下,猜想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依据哪些特点辨别出来的。

展示试验记录表。

4、出示试验留意事项

(1)在试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试验结果的记录。

(3)试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试验结果。

了解留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

你认为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留意哪些要点?

学生回答。

5、开头试验

试验过程中老师指导关心学生。

6、试验结束后,老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依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辨别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

(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

在袋子不能打开的状况下,我们很难辨别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看方法去推断。

老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三、分类

师:

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

你是依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老师介绍分类方法:

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

依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回答。

四、完成水的网状图

师:

我们生活中格外重要的水属于以上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

液体。

师: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

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共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

关于水的更多学问,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渐渐深化了解。

板书设计:

一、观看方法:

摸、闻、听

二、分类:

固体:

石头、木块、树叶

液体:

水、牛奶、醋

气体: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沟通有关水的已有熟识,二是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三是给物质分类。

开展有关水的学问的沟通,是为了老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学问,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进行学问的共享和质疑。

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关心他们将水的学问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阅历来识别和比较不同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三态物质的感性熟识;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

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很多种,他们可能会依据识别活动中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来进行分类,比如依据手摸的结果,分为软的物体和硬的物体,这在学生初次分类中是格外正常的。

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索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熟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分。

学生在这节课中完全可以依据袋子里东西的形状变化熟识到三类物质的差异,但它们在体积上的差异学生就很难知道,可以利用气体独特的特点加以区分,关心学生分类,比如在重量上。

二、学情分析

依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熟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殊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觉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看,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看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依据低年级孩子的喜欢,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_,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仔细,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三、教学理念

考虑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能够引领孩子多角度去揭开“袋子”神秘面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心学生养成用多种感官充分观看的习惯,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观看素养的培育。

同时对于充满稚趣的三年级学生,儿童化的引导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能够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喜欢,激发孩子的探究_,带着一种探究的冲动在老师的引领下去走科学道路。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分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熟识;娴熟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看对比,对观看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参与有关水的已有熟识的研讨,发表有依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今日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谜语:

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学生回答。

3、讲解:

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水(板书课题:

“水”)

二、熟识水

师:

你们今日都带什么来上课了?

生:

………

师:

我看见有些同学带着灵敏的鼻子来了,有些同学带着明亮的眼睛来了,有些同学带着柔柔的小嘴来了,老师啊也带了一样东西来了,(出示一杯水)大家就用你们带来的灵敏的鼻子、明亮的眼睛、柔柔的小嘴来仔细的观看观看它,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观看水

师点生汇报水的特点

依据回答板书:

水无色透亮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三、赏识漂亮的水(课件)

四、我知道的水

1、出示网状图

师:

现在关于水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我这里给每组同学预备了一张网状图,把你们有关水的学问在小组探讨下,然后把探讨结果写在这张网状图上。

(发网状图)。

2、学生开头探讨。

3、沟通汇报填写状况。

五、水在哪个袋子里

师:

真是不错,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厉害,关于水竟然知道的这么多。

1、活动指导

师:

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我这有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玻璃球、粉笔、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亮     的袋子)谁能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找出哪一袋是水吗?

生:

师:

你预备用什么方法?

生:

用手摸

2、提要求,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进行“辨别哪个是水”的活动。

3、填写记录表

4、汇报状况、组织学生进行求证。

(1)组织学生探讨如何验证各自的猜测。

(2)验证各小组意见全都的几个袋子。

(3)质疑:

为什么另外这几个袋子我们却难以辨别出来呢?

哪些方面像水?

(依据发言板书:

会流淌,形状会转变)看来依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我们的确还不能确定哪个袋子里装的是水。

要知道到底哪袋里装的是水该怎么办?

5、沟通

找出水

六、分类,熟识固体、液体、气体

师:

依据这7种物体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想想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生开头分类

汇报

生:

……

师:

为什么这样分?

生:

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变,……

师:

我们给像石头、玻璃球、粉笔这样有固定形状的,而且坚硬的物体取个名字吧,大家开动你的小脑筋都来想想,看看我们谁取的名字最合适。

生:

……

师:

科学上把这些形状不变的物体称为固体。

(板书:

固体)

生:

将……分为一类

师:

为什么这样分?

生:

因为它们会流淌。

师:

那我们也给象水、醋、牛奶这样能够流淌的,摸起来软软的物体取个名字。

生:

……

师:

像这些会流淌有肯定体积的,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液体。

(板书:

液体)

师:

现在还剩下……

生:

空气

师:

那空气我们可以叫它……

生:

气体。

师:

很机灵,就叫气体。

(板书:

气体)

师:

其实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是科学家们对其分类时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那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吗?

生:

……

七、小结

1、今日我们探讨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己身上的器官?

3、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看,结合试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熟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试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熟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分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熟识;娴熟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看对比,对观看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动参与有关水的已有熟识的研讨,发表有依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熟识,娴熟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看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看结果进行分析,依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预备】

1、给每小组预备:

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亮     的袋子、4个透亮     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预备:

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看: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看可以发觉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看最仔细,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育学生养成细致观看习惯。

二、检查观看状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看一杯水的状况。

老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仔细观看,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看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主动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

请同学们用简洁、精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学问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沟通,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老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沟通,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亮     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

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辨别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老师温馨提示:

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沟通:

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简洁辨别出来?

辨别的依据是什么?

哪些比较难辨别?

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索:

假如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看,能精确地找到水吗?

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老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看事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索并分小组探讨:

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辨别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

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沟通(留意分类理由)。

3、老师评价后归纳总结:

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精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长: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化,记忆更加深刻。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肯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试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说明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看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试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预备】

为学生预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预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亮     杯子、一片透亮     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亮     塑料盒。

老师预备:

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预备:

洁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

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看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

老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究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沟通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学问。

(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留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

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究: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预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亮     杯子、一片透亮     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亮     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

(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

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老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看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关心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探讨方法。

6.沟通方法。

7.课前的试验方法参考

试验要在前几天完成试验并记录。

方法一:

预备两个大小、形状全都的透亮     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留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试验效果),观看并记录下试验现象。

方法二:

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看现象。

三、研讨:

试验发觉(预设13分钟)

[材料预备:

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沟通,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

怎样说明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

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

你在透亮     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

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

这正确地来说是水蒸气凝聚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依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索:

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肯定温度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想、观看、试验、研讨等发觉事实,进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看、试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进展观看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敬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熟识到水是地球上格外重要的资源,形成爱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

试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预备】

老师预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预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预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预备:

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

假如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

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究:

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猜想活动

(假如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

①说:

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预备]

老师预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预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预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试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试验装置,熟识试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老师补充介绍。

5.试验平安提示。

6.分组组装试验装置,开展试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

试验发觉(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

(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试验:

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

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面:

气泡破裂

水面上:

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