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2984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统加强道德实践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总体背景,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道德困惑,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学重点: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3.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教学难点: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便得以产生。

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便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使命,自觉地扬善抑恶,选择高尚、弃绝卑鄙,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规范功能

在正确的善恶观指引下,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3.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如果道德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体系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

它对于增强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还会有不同的道德。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就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是: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在总方向上,道德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优良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合乎历史规律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

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精神动力。

对于传统,应该有分析地选择和借鉴,而不能全部肯定或全盘否定。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

中国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

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有各自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其现代化的内涵也必然要体现民族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就难以更好地推进。

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旋律,形成适应时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之中成长的。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不是沉重的负担,而像是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会不断地将道德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成为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推进力量。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一)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高尚境界,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非常推崇“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阐释。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

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孟子也强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成圣”的目的。

道家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墨子“尚贤”,推崇“贤人”、“圣王”,将之视为理想人格。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变化气质。

孔子说: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

人们应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当然,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道德传统是十分丰富的,还有诸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见义勇为、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发展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了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了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三)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略)

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对中国古代道德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升华。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

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的道德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任务,今天就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追求真理、热爱人民、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和困难环境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革命道德和革命精神的鼓舞。

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从人类道德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一定类型的道德都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回应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具体的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机会越来越多。

从现实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和碰撞更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此,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做出过贡献。

西方历代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有益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并为我国今天的道德建设与道德修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同对待中国道德传统一样,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成果,也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每个民族或国家道德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演化,都要依托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有其功能发挥的一整套机制,都与社会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因此,把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机械地照搬或简单地移植到自己的文明体系中,既会破坏这些道德文明元素的内在结构,也往往会对自己的道德文明体系造成破坏。

所以,在吸取人类优秀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重要的仍然是做好创造性的转化和改造工作,使其具有符合本民族需要的内涵,具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中华民族有积极吸收人类优秀道德文明成果的传统,并善于在吸收中消化,使它变成自己道德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

总体上说,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这一过程也充满着曲折。

造成这种曲折的原因之一,往往是在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态度和方法上有偏差。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应当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又必须掌握好鉴别取舍的标准。

三、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评析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

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此即为“返本开新”。

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主张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要实行整体改造的方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已经蜕变为一个不能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整体,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西方道德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集体主义价值观。

从理论上说,这两种错误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

全盘西化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也只肯定西方文化的一般性、普遍性,在对待中国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采取的是双重标准。

这样的态度完全是主观任意的,背离了科学性的要求。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毛泽东曾经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他同时指出,应当区分外国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生吞活剥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毛泽东的这些正确主张,得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遵循,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大胆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道德文明成果,又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

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看课本地104页,注重讲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一)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助于同学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品德基础。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略讲)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二)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三)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每个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应当在给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

这一点说明,为人民服务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必然对立的。

但是,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如果把各种有着不同内涵的利他性道德要求简单地等同于为人民服务,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会在实践中造成混乱。

笼统地讲市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