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2837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docx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2.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3.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维新思想的兴起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2.“公车上书”

(1)时间:

1895年。

(2)背景: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3)概况: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4)影响: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判断正误

(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

(2)公车上书虽送达皇帝,但未引起皇帝的重视。

(×)

思维点拨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3.“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

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思维点拨 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6.失败原因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深化理解 全面认识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

(1)爱国性: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2)进步性:

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启蒙性: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

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当地官员的态度: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思维点拨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

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

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八国联军的镇压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5.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判断正误

(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极端镇压的态度。

(×)

(2)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性和保守性。

(√)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4)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罪行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4.结果

(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概念阐释 “东南互保”

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

“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性质: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深化提升 《辛丑条约》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

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从目的上看:

《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知识图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要注意图示中八国联军的入侵时间、进军路线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地点等。

针对练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

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甲午中日战争抗击日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00年6月2日”“天津火车站”等信息可以判断C项正确。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

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应用 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对列强妥协,镇压义和团运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

“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

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应用 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 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

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战胜性。

针对练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  )

A.洋务运动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戊戌维新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

1.P(103)学思之窗:

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提示 

(1)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

(2)变革过程缺乏宏观规划,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错误估计西太后的立场,单纯拥戴光绪皇帝,使改革缺乏强有力的中心,无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

(4)缺乏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

(5)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妄图依靠日美干涉的办法维新。

(6)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不敢批判传统儒学。

2.(P105)思考点: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提示 

(1)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P106)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戊戌变法的背景。

提示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4)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应时变法,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1.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

材料表明(  )

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

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

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

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故C项正确。

2.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

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

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

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故选A。

3.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的打击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激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B正确,A项表述属于结果并非原因,故A项错误;B项表述属于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力量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D项表述属于根本原因,并非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4.清帝诏曰:

“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不割吾领土”可知该“议约”未割让土地。

《南京条约》割让土地,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割让土地,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让土地,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故D项正确。

5.“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

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

大治道途,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

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

”与材料所示战争相关的是(  )

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D.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可知所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戊戌维新运动

1.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描绘成中国改革的先师,借此宣传维新思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而梁启超则主张宣传西方的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2.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  )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

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

答案 A

解析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

B项知识搭配错误,C项在《上清帝第六书》后才出现,D项中的“已充分发展”表述错误,故选A。

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其(  )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本身阶级的软弱性。

分析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

4.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

B.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答案 B

解析 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

题组二 义和团运动

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D项正确。

6.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他所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

题组三 八国联军侵华

7.如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

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

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20世纪初”“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主要不同在于(  )

A.打开中国商品市场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获取在华特权D.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19世纪末,中国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故B项正确。

题组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9.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时间点是“20世纪揭开帷幕”,《马关条约》签订是1895年,故①错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③错误;八国联军进驻北京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1900年,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

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答案 C

解析 《辛丑条约》赔款白银亿两,“为亘古所未有”,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故C项正确。

1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故D项正确。

12.“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了混乱状况,说明变法配套措施不完善,D项正确。

13.“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C项。

1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录到:

“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

”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答案 C

解析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外国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项是其起因,故A项错误;B项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关,故D项错误。

15.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

—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列强希望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抵制革命的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列强并非修复自身形象,故D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完全沦为什么

答案 

(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理由:

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列强由企图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