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2377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docx

区域分析方法期中考试

APEC后期中随堂小测试:

Section1

1.认真学习和研读2009年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报告,深刻理解3D视角看世界。

再加一个D也很有必要:

difference差异化程度。

Density-localscale:

密度意味着人口的集聚,产业空间上的集聚。

集聚的基础就是规模经济的外部性。

带来了城市化的加快

Distance-nationalscale:

距离意味着生产要素、人口要素等在空间上的流动,带动了区域发展

Division-globalscale:

分割意味着要素生产、劳动的专业化,会逐步推进地区一体化

 

Density:

含义:

每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总量,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衡量:

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附加值或者GDP

举例:

1.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4日本人挤在不足日本总面积4%的土地上

日本的三个核心经济区生产了东亚地区29%的GDP,但面积只占0.18%

2.核心-边缘结构:

经济增长和空间集聚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随便扯淡两句解释一下)

大都市圈(核心)主导者本国的发展,影响着全球的经济。

背一下大都市圈的名字。

NY,北美五大洲,巴黎,伦敦,东京,长三角

2.1意大利萨索洛的陶瓷业

资源匮乏,企业规模小,但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七

把那段灰色的解释陶瓷业发展的成因的看一遍,(关注“集聚”的产生和发展)

3.几个经济上的facts:

3.1一个国家越富裕,它的经济规模越集中;

3.2在城市化发展初期阶段,密度快速增加进而速度放缓;

3.3越富裕的OECD(The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国家,其城乡人均GDP的差距越小

3.4rank-size规律:

一个城市的等级与其人口是线性相关的

Gibratlaw:

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与其规模无关

Zipf'slaw:

某城市的人口=国家城市体系内最大城市的人口/该城市在国家城市体系中所处等级

3.5经济规模随密度增肌,随距离衰减

 

Distance:

定义:

与经济密度的接近程度;经济活动越为集中,选择和机会越多;经济活动保障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产品、服务、信息、要素的交换)

交通的通达度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1.交通的科技进步:

空间交易成本降低,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越来越高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急速变化的主要引擎是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

国内国际社会经济系统的重大重组体现在各个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全球化和地方化

2.二战以来,交通技术进步使得运输成本日益降低,导致工业区位和集聚有新指向

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国家

城市,迁移,贸易是近两百年来发达国家进步的催化剂,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4.中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交通:

高铁,民航等

 

Division:

定义:

阻碍商品、人口、信息等自由流动的政治障碍。

结论:

1.国家之间的分割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隔离严重;

2.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东北亚;

3.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如下过程:

先是生活标准上的分离,接着是相互接近;

4.摆脱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的分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经济分割是阻碍非洲进步的因素,在西欧不起作用

非洲上百种语言

2.认真阅读《竞争论》,产业竞争的钻石框架&五力模型。

重点学习国家竞争优势。

2.1【波特五力模型】

一、理论简介

波特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

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波特五力模型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经常利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静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

通常,这种分析法也可用于创业能力分析,以揭示本企业在本产业或行业中具有何种盈利空间。

二、具体内容

①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②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购买者议价能力影响主要有以下原因: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③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

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

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

④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

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

⑤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三、缺陷

实际上,关于五力分析模型的实践运用一直存在许多争论。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

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定基础之上的:

①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

②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③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往往不是通过吃掉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做大行业的蛋糕来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来增大容量。

2.2【波特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

又称为钻石理论或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这一模型在《国家竞争优势》里得到阐述。

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理论,不过它强调的是一国处于相对优势的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都参与国际竞争,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资源要素(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辅助行业(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企业战略(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机遇和政府。

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是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

波特指出,只有抓住产业这个经济运行的主体进行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凡优势产业大多是生产效率高的产业,而产业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建立和培育自我加压、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

波特的基本观点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不仅认为“菱形”中四个组成部分应当同时存在,方可有效地影响和促进竞争力的发展,而且还极力强调政府对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政府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教育政策等影响到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

通过制订国内产品标准以及规范和影响购买者需求的法规,政府可以培育和塑造国内需求及其性质。

通过政策和法令,政府可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

通过资金市场法规、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可以影响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3.不做必要要求,建议配合阅读《地理与贸易》。

Section2

4.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特别是区域的发展评估、多方案的决策和选择,讲过的都在测试之列。

一共四个:

主要看PPT里面不是数字的部分,例子也不用看看不懂;看步骤和优缺点。

最TMD变态的就是他的pdf是不让复制的,气死我了。

1.综合评价法

2.层次评价法

3.模糊分析法

4.主成分与因子分析法

难点整理如下:

05-evaluationanalysis

(1)

一、系统评价的概念

所谓系统评价就是评定系统的价值。

综合评估是做两件事,排出座次,发现优劣,第二是推行政策的时候,遇到多方案,需要对方案进行评估,找出比较优的方案。

二、系统评价的原则

1.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评价是决策的前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度量,而决策的核心任务的选择。

评价结果的质量影响着决策的正确性。

必须要之一评价资料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防止评价人员的倾向性,注意评价人员的代表性和各类逐渐的比例。

2.保证方案具有可比性

3.评价指标要成体系。

指标是分层分级的,我们需要保证客观一致和可度量。

在成体系的指标里面减少指标个数,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定量化,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4.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性

三、系统评价的步骤

1.明确评价系统和评价目的

2.对评价对象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明确评价对象系统的主要属性

3.选择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

6.选择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7.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8.作出综合评价的结论

四、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系统性标是有若干个单项指标构成

1.政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

3.经济型指标

4.社会性指标

5.资源型指标

6.时间性指标

五、我国综合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选题

2、综合评价模型方法运用不当

3、指标权重确定往往缺乏科学依据

4、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时标准的确定存在任意性

六、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七、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1、德尔菲法

2、相邻指标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层次分析法

2、综合指数法

1)指标取正负均质,2)无量纲化处理,3)折算指数取均质

3、功效评分法

1)无量纲化得到功效系数dj[0,1]。

如采用线性差值(n个企业jth指标):

(xij-xi’j)/(xn’j-x1’j)正or(xn’j-xij)/(xn’j-x1’j)负

2)权重:

均权值,离差权值

4、TOPSIS法

1)建立数据矩阵;2)同趋势性处理(低优到高优);3)数据纵向归一(除以按指标的元素平方和根法)

4)计算与最优/劣指标的距离Di+/Di-(各指标的距离平方和根);5)计算接近程度Ci=Di-/(Di++Di-)

 

5、模糊综合评价

注意:

1、隶属度函数——调查

越接近于1,表示u从属于A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

隶属度函数选择方法:

主观经验法、分析推理法、调查统计法、

2、模糊变换

Comments:

U为评语集合e.g.(差,一般,好),n

V为评价因素集合e.g.(知书,达理,秀外,慧中),m

R(m×n)是一个模糊关系矩阵(每一个因素对应的每一条评语的隶属值)

A是模糊评价因素的权重,因而是n维模糊列向量

B为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因而是m维模糊列向量

更正B=R·A

实现论域U上的A的模糊概念,转换到论域V上B的模糊概念的转化。

 

5.所给大家提供的区域分析的框架、定性模型和方案。

Pest、swot分析、区域竞争的驱动因素、发展阶段的类型。

Section3

6.重点理解:

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别、联系。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如果不清楚,《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前面有详细的讨论。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资源要素驱动,索罗模型,内生增长理论(包括了制度),

1.资源要素驱动:

要素驱动是指从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如说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中获取发展动力的方式。

这是一种原始的和初级的驱动方式,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

相对于创新驱动来说,要素驱动没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的愈加重视,要素驱动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

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2.索洛模型:

模型变量

外生变量:

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内生变量:

投资

模型的数学表达

Y=A*F(K,L)

K=SY-aK(a——折旧率)

f(k)=C/L+k+nk

其中,K——资本;L——劳动;A——技术发展水平;I——毛投资;S——储蓄;k——有效劳动投入之上的资本密度;s——边际储蓄率;n——人口增长率;g——技术进步率;\delta——资本增长率;y——有效劳动投入之上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结论

经济增长的路径是稳定的。

鼓励技术创新;增强资本形成;提高人力资本

索洛模型的问题研究:

1、一国长期生活水平与诸如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等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

2、一国经济增长率如何随时间变化。

经济增长是否出现平稳、加速以及停滞三种状态。

3、就生活水平而言,是否存在是贫穷落后国家赶超富裕国家的经济力量。

3.内生增长理论:

由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政策等加以影响的,在不同的经济中期水平很不相同。

因此,当新古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增长时,我们自然会想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

从而可以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些模型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

(1)由于索罗模型把技术看成是外生因素,而且技术进步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就决定了索罗模型从根本上讲,说明不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而内生增长理论恰好对此进行了修正,力图使增长率内生化。

(2)索罗模型的一个基本结论是:

资本积累不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也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引入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的分析。

并得出与索罗模型相反的结论:

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

因此,内生增长理论主要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为工业化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解释。

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区别因素

A:

要素流动性的难易程度不同

国家:

外国要素流入国内可能要经历贸易壁垒等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要素流动不充分。

地区:

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相较于国家之间的壁垒要小许多,所以区域的经济增长更加容易实现。

B:

转移支付

国家之间才不可能享受转移支付

中西部地区享受转移支付(西双版纳财政支出30亿,但是一年的财政收入10亿,20亿缺口由东部税收补)

C:

国家之间的联盟看做一个经济区域

例如APEC,NATO,EU等,但是这些所谓的区域经济有些并不是真正的区域化。

西欧各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比较高,利于形成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例如APEC成员国,由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发展程度差异巨大,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

(一)指导观念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

它的理论支撑由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构成。

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借鉴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创新、经济结构完善、增进公众福利、可持续发展、社会综合发展等发展观。

又好又快增长、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研究视角不同。

经济学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物本社会,主要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财富的增长;第二阶段是人本社会,主要强调重视满足人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增加;第三阶段是社会整体综合发展,包括政治的人权和自由、经济上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上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进过程。

经济增长方式以第一阶段以物为本的单一线性的生产要素研究为视角,主要研究成果有新古典经济学和丹尼森等人的要素学派(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效率两大类)及模型学派(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等)。

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科多元化(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资源环境学等)和对经济学立体性地研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有:

庇古、坦普尔、贝弗里奇等人的福利国家论;克拉克、刘易斯和托达罗、库兹涅茨、拉弗等人的经济结构演进论;波尔丁等人的循环经济论;托夫勒、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等。

(三)理论基础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外延与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佩雷、纳克斯等人),增长的涓滴理论等。

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魏茨曼等人)、创新理论(诺思等人的制度创新理论、熊彼特等人的技术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自然回归理论、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理论、生态发展理论)等。

(四)划分依据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

美国经济学家E.R.W.坎佩尔将发展方式称为“ModelsofDevelopmentStrategy”(发展战略模式)或“ApproachtoGrowth”(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可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但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有增长无发展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是无效益或零效益情况下的经济增长(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跃进);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是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是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

针对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五)类型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

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知识创新型(熊彼特、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斯科特和鲍易德、卢卡斯、斯图尔特)、扩大需求型(凯恩斯、罗宾逊)、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六)衡量指标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

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居民居住条件、每千人口医生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收入差距警戒线、收入阶层结构标准、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七)推进动力不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是引进技术、提高资源投入的数量与利用效率。

在引进技术上,当前我国进口设备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光纤制造装备为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80%、轿车工业装备和数控机床及纺织机械与胶印设备70%。

在资源投入的数量上,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但矿产资源却耗费40多倍,废水排放量增长25倍。

2003年到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2万亿元,比1980年到2002年的投资总额还要多,2003年到2006年的投资总额是1991年到1994年投资总额的7.4倍。

在利用效率上,近年来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高出欧盟4.9倍、日本8.7倍,单位GDP的钢材、铜、铝消耗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和4.9倍,单位GDP的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力是制度创新、知识自主创新、扩大公众福利、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优化等。

在制度创新上,要界定政府干预的经济领域、明晰产权、制定有效率的法规与政策、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制止腐败与寻租行为等;在知识自主创新上,要明确自主创新的路线与定位、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在扩大公众福利上,要确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互动的发展思路、强化公共财政意识,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不断提升公众社会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