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2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docx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四高中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优质课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说明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明义,加深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

但教中因引导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教目标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设计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法: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

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课文讲述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

(书第9页,有时间可请生简要讲述或老师介绍。

资料《中华上下五千年》P322)

(☆注:

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

3、评价:

(1)实质: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

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

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③史实证明:

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注意:

治世是社会比较的稳定、政权巩固、没有什么大乱子、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有基本的保证的,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就显得不是很发达,一般说社会经过较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后,重新统一和稳定后的建国(朝)属于这个时期。

盛世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2、出现“治世”的原因:

补充:

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

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⑥技进步的推动力

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

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

④文上,完备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正确处了周边各少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3、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①选贤与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

(书例:

魏征)

史载:

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

——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

(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②虚怀纳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

——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国家。

【思考】:

唐太宗认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思考:

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

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措施”的讲述。

顺利转入下一主题)

(2)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

①措施:

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国家的根本)

③影响:

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

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原则: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措施:

立法精简,执行慎重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③影响:

、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举

①表现:

提请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

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在孔子庙堂建立国,舍有四百余间,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讲。

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

②影响:

、兴儒,完善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b、唐太宗对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

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

原因:

唐初北方少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

唐初国力较弱

②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原因:

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设置管机构

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

b、措施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册封少民族首领

◇政治联姻(和亲)

例证:

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

影响:

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促进吐蕃经济文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

民族团结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

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政策:

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1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

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唐朝访问;外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习唐朝文,进行“大改新”……

2原因:

一方面:

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

另一面: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采取开放政策。

、重视友好往;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b、鼓励外国人华;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c、对外文兼收并蓄

(例如对外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精华,选择性地吸收)

、唐太宗对外文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进文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圈的形成;

③影响:

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