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2094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

第35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法西斯的兴起:

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

军国主义、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不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分别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经济危机:

法西斯上台的经济根源。

③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二二六事件后,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法西斯战争的乌云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③1936~1939年,在德意两国的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④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三国轴心的形成:

1936~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

2.过程

(1)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2)初期阶段

①“静坐战”的出现,实质是英法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

②不列颠之战:

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

(3)战争的扩大

①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

②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①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②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①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其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②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军开始全线反击。

③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和美英联军在北非的登陆,使北非战事结束。

(6)胜利

①1943年,美英联军在北非全面反攻,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②美、英、中三国召开开罗会议,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协调行动。

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5月德国投降。

③1945年7月,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中、美、苏的全面反击下,日本投降。

3.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3)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国际组织的权威。

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考点二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条件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

②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③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形成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等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②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冷战”提供了条件。

(3)实质:

按美苏两国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评价

①积极作用:

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也反映出美苏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为战后两极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冷战”

(1)原因: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2)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3)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等。

②社会主义阵营: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

(4)影响

①“冷战”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但美苏均势客观上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②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了一系列争霸斗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各国的发展。

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1)联合国

①建立: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③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

④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等。

⑤作用:

维和行动,有助于控制局部性冲突的升级,并达成众多裁军协议;“保护人权”,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推动非殖民化。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

1949年、1950年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共同要求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等。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核战争。

4.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美苏争霸

(1)局面形成:

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对峙表现:

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3)走向缓和

①1969年1月,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②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③美苏达成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的协议,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5.两极格局的结束

(1)背景

①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主张“以实力求和平”。

②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提出所谓的“新思维”。

(2)冷战的结束

①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②1991年12月,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

联合国建立的重大意义

(1)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2)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3)是战时反法西斯联盟之间经过反复磋商、相互妥协的产物,这一做法对战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

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在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下演变为世界全面战争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

败国

处理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根源

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影响

(1)欧洲国家衰落,国际地位下降

(2)美国实力壮大

(3)促进了国际关系的调整,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4)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和孤立主义思潮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罗斯福在就职前出版的《向前看》一书中,明确申明:

“不要也不应该将美国拖进欧洲或任何地方的政治争论中。

”……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并不是不想参战,有的垄断集团就认为,在欧亚两洲发动战争和实行经济军事化是美国摆脱危机的出路,但何时参战能最大限度地捞取好处,这需要仔细考虑、斟酌……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

……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国际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贸易往来,大发横财。

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日宣战。

——摘编自薛艳萍《论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前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和孤立主义思潮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能够得出罗斯福外交政策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在欧亚两洲发动战争和实行经济军事化是美国摆脱危机的出路,……这需要仔细考虑、斟酌”能够得出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据材料“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能够得出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根据材料“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能够得出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日宣战”能够得出美国对外政策“由中立到参战”。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美国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强对法西斯力量的有效反击,加速二战进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 

(1)原因:

罗斯福外交政策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

(2)变化:

由中立到参战。

影响:

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快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

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

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

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

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地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

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

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地数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答案 

(1)原因:

德国战略战术的落后;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德国低估英国实力;英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2)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自从在国联问题上失误之后,孤立主义一度重新甚嚣尘上。

在华盛顿体系中,它“参与其中而不负责任”,继而带头提出所谓“非战原则”,甚至在中国东三省发生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也只发了个“不承认”的声明,以致法西斯国家得以得寸进尺,终于酿成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年,以往美国执行的政策基本未变,1935~1937年间连续通过几个“中立法案”,声称要避免“重犯”上次欧战时的错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出售军火等。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在1939年开始修改中立法,取消过时的“军事禁运”,转而实行“现购自运”。

当时德国支付和运输能力均较英法为弱,因此这种“现购自运”政策于英法有利。

……大约到了1940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先后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这年9月27日,日军侵入印度支那,接着又公布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把矛头指向美国,才使美国在心理上有所觉醒,认识到摆脱孤立主义之必要,包括罗斯福总统本人在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40年9月与英国签订《驱逐舰-海军基地协议》,即由美国向英国提供驱逐舰,英国向美国提供大西洋海军基地;1940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以作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

这样,美国就由中立国变为非交战国,实际上站到了交战的一方。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持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1)原因:

一战结束后,国内孤立主义盛行;30年代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忙于国内经济与社会改革;美国尽力维护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巩固既得利益。

(2)原因:

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扩张逐渐将目标指向美国;美国的海外利益因法西斯扩张受到严重损害;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失利,世界各国的和平与民主遭受威胁。

影响:

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增强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利于打败法西斯力量。

【典例】(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1)

没有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这一关键要求回答,回答“意义”时没有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

-4

(2)

没有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

-3

【解析】 

(1)《开罗宣言》中有关中国领土问题的内容,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从中国地位、中美合作、中美日关系及美国的目的等角度回答。

【规范答题】 

(1)内容:

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

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

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

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

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

“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

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量、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

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

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

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

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

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

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

答案 

(1)内容:

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任答三点即可)

(2)目的: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较小的耗费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动权。

实质:

推行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1.(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解析 

(1)可以从口号提出的时间入手,联系口号提出前后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的相关史实回答。

(2)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口号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的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2.(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 

(1)依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曼·罗兰“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到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可以得出,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依据材料,罗曼·罗兰“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可以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依据材料“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可分析得出,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依据材料“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在世界反战大会上……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答案 

(1)变化:

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

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

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