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范文 4500字.docx
《影评范文 4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评范文 45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评范文4500字
三一文库(XX)
〔影评范文4500字〕
一路走来一路情
——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思想
影片中的山是翠绿的山,影片中的人是善良的人,影片中的狗是忠诚的狗,那山、那人、那狗,给我们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与和谐。
而导演是通过那条寂静而陡峭的邮路将我们带入这一人间天堂的。
邮路首先是影片的拍摄线索和故事发生的空间。
优扬的音乐中又一个清晨来到了,小邮递员(刘烨饰)要开始自己的邮递员生涯了,老邮递员(滕汝骏饰)不放心,带着“老二”决定陪他走一趟。
于是两人同走这一条邮路。
一路上,帮助五婆、背夫过河、侗族姑娘、风中追信等故事相继发生。
同时,邮路不仅是一条故事线索,更是一条情感线索,当我们说这里是人间天堂的时候,不仅仅指旖旎秀丽的风景,还有浓浓的人间温情,而这些深情正是在这条邮路上酝酿。
首先,我体验最深的是父子情。
影片在表达“父子情”上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有一个远景让我们看到父子二人和“老二”离家走过小桥,画面中的绿色扑面而来,青翠宁静。
但儿子在前,父亲在后,话语不多,关系并不和谐。
通过小邮递员的画外音和童年记忆的影像再现,我们知道是因为他小时候父亲很少回家,即使长大了与父亲也很生疏。
但通过走这条邮路这次机会,两人开始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父亲发觉自己还不知道儿子已经学会了抽烟,并为没有发觉儿子脖子上的伤疤懊悔不已;儿子通过邮路的漫长和艰难,特别是得知父亲有次为了送信从陡峭的山坡上跌落,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艰辛,而通过父亲对五婆默默的照顾则感受到父亲无私的奉献,两人的关系开始发生转机。
小邮递员背父亲过河是两人相互理解后关系的升华。
深情的音乐中,不停穿插老邮递员背儿子在肩头的画面,温馨的现实和醉人的记忆在他的胸中碰撞,这一蒙太奇的运用带来巨大的情感张力,老邮递员眼里溢满晶莹的泪花。
“能背动父亲就说明孩子长大了”,这是任何一位被儿子背着的父亲都会有的由衷的幸福,特写镜头让我们进入了父亲波涛翻涌的内心世界,一同分享这种深沉而含蓄的感动。
除了父子情,还有乡亲们对老邮递员的关爱。
它不仅是使小邮递员体验到父亲伟大、改变自己成见的因素,更作为独立的情感元素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乡亲们知道这是父亲最后一次送信,将他送到村头还依依不舍,在这里导演运用了景深镜头来传达这种感情:
前面是行走着的父子二人,后面是乡亲们站立的身影。
而后面跑过来几个小孩将食物“悄悄地”的放入小邮递员口袋里的行为则将真挚的情感“轻松地”表达了出来。
能够体现乡亲们对父亲感谢的还有转娃受爷爷的嘱托每次都在父亲曾经跌落的地方等待。
与前面的送食物的小孩一样,这里不仅是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当小邮递员接过父亲背上的邮包的时候,乡亲们也把他们的感谢之情告诉了孩子,让这种美好的情感传递下去,一代一代。
“老二”作为影片中重要的“主人公”之一,它衔很多柴禾让父子二人点火取暖的段落很然人感动,影片中它的“忠诚”可以说是对情感的最高阐释。
影片的开始,它不跟随小邮递员上路,老邮递员上路了,他才顺从的跟着,可见,他只对父亲是忠诚的;但影片的最后,他也追随小邮递员踏上了漫长的邮路,联想到小邮递员对邮递事业的态度的变化我们就会明白“老二”对父亲的忠诚其实是对“邮递员”这一职业的忠诚,而这又何尝不是对大山里乡亲们的忠诚、对这座秀丽青翠的大山的忠诚呢?
漫漫邮路,款款深情。
因为忠诚,“老二”送走了老主人,陪伴着新主子;因为感谢,乡亲们依依相送孩子们远远相迎;因为奉献,儿子理解了父亲接过背上的邮包;因为有情,这里才是人间天堂,山常绿、水长流。
父与子的人生旅途
——评《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很多时候是一种相当有张力和弹性的产物,某一部电影表达的主题稍微有些剑走偏锋就会使得所对应的受众群体变小。
比如放《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就绝对有不买账的。
但是有一类电影绝对叫大家捧场——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亲情类电影。
1
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开始随着父亲开始第一次带有轮回性质的邮递之路。
我原来说,这个相当于中国的“公路片”或者确切的说是“山路片”。
故事在父子的跋山涉水中不断展开。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膜不断消溶。
你静静的坐在电影院,面前展开的是滋润到掐一下就会出水的画面和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默默的爱。
动容,那是应该的。
关于画面?
?
据说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所以你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尽致。
在侗族姑娘出现的那个黄昏,画面精致绽放到了绝美。
倘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里的青山翠竹算得上有读书人的雅致和清傲,张艺谋的《英雄》里的水榭上的打斗的背景暗含着出世的洒脱和矛盾纠结,那么,我愿意说霍建起的这部电影背景有小家碧玉的风情和生活的质感。
这本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或者你吃纳米,我被克隆的科幻把戏。
平白到你一定要耐下性子去倾听的电影。
所以画面语言也这样为电影内容服务着。
关于矛盾与平衡?
?
父亲和儿子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
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
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和妻子亲密的道别,可爱的吃醋,而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
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
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
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
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
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
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
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还有一对矛盾是儿子同深山生活方式的矛盾。
儿子在山外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但是没有找到。
山里的环境同他追寻的认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产生。
最后经过父亲一路上带有仪式性质的送信之旅。
终于使得这个矛盾达到一个平衡。
还要说到的是父亲与山外世界的矛盾。
这个构想算是电影的神来之笔。
父亲是深山的产物,淳朴而没有一点心机。
他和山外的世界是单向绝缘并对立的。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
父亲抱怨:
山里还这么复杂。
儿子出人意料的给出:
”生活是复杂的”这样的答案。
父亲才发现,其实儿子已经长大。
于是父亲不作声。
默默接受。
在这里三对矛盾互相交织。
三对矛盾最后都达到平衡。
关于旅途所代表的意义?
?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
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
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叫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
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
而父亲也要退休。
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
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
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
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段旅程是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
原来儿子从来没有陪同
2
父亲走过这么一段路程。
这次路程中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默默流露的对他和母亲的爱。
而他以后也要向父亲这样生活。
这是一次对父亲生活的临摹。
父亲的最后一趟山路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过去,所有的点滴好像历历在目,然而,以后这样的生活将不复存在。
所以这是一次重演与总结。
这段旅程还是一种轮回与延续。
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
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
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
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
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
电影的命题在这里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命题再一次被强调。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名字是叫那山那人那狗,但是狗只是被作为拟人化的龙套出现。
少了很多值得渲染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实在有些久了,于是几乎都是纯粹客观的来看待它,所以语言中少了许多美感。
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的一部影片,影片比起文章少了一份文绉绉儒学,多了姜文自己的经验和无法用文字表现的视觉神采。
这部影片虽说是姜文的处女作,但还是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此影片整体是马小军的自述,时光中更容易的明白故事的前因后果。
画面虽说没有《可可西里》那样引云流水,诗意如画。
也没有《重庆森林》那样灯红酒绿,喧闹不堪,但是每一个画面都是当时文革的真实写照。
姜文在影片的色调上是动了不少脑子的。
枯黄象征苍凉,暗黄象征暧昧,明黄则象征青春,金黄象征的是辉煌。
影片中色彩是由暗黄向明黄的过渡出现。
马小军对米兰的爱和他们这一帮孩子在一起开心的玩耍都能体现出来,不过最为明显的色彩过渡还是在马小军与刘忆苦过生日时,第一次是马小军自己想的虚幻的生日派对,整个色调是暗黄。
马小军因为米兰和刘忆苦而大大吃醋。
后来是大家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是非常青春的,因而色调猛地变亮。
影片的整体色彩也是对背景环境的无声抗争。
《阳光灿烂的日子》,很明显“阳光”也是本文的主题。
因为马小军对照片女孩的迷惑,每天都到女孩房子周围转,这是对阳光的拍摄就更多了,通过阳光的暗淡来表示时间的匆匆流逝。
“一场电影”使整个气氛变得缓和。
后来孩子被赶出来时影院里非常的热闹。
突然一个剪切转向了景。
听着歌声,跟着摄像机的摇镜,石头、屋顶?
?
主人翁出现,慢慢的天亮了,阳光逐渐由弱变强,伴随着歌声,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影片中女孩房里的阳光展现的很多。
阳光从窗外一缕一缕的射进,甚至连屋里的灰尘都拍摄出来。
音乐配合得也很好,通过不同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影片中人物的不同心情。
孩子们在舞蹈时,灯光、音乐、舞步结合把孩子们那种毫无悲伤忧愁,自由自在开心的心情也给完全呈现出来。
每次马小军在自述前,也有一段音乐是愁是喜是悲一听便知。
片中还有文革歌曲的穿插,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呈现在摄像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
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紧接着整个色调都变成黑白的通过音乐和小军的自述,我们知道他们已经长大,最后一个镜头是长镜头车子慢慢远去。
姜文对青春的回顾决不象第五代导演有那样多的沉痛和反省,他的喟叹是青春的恍惚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惆怅,更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