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150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计划

神木三中2014---2015学校度第一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根据榆林市教学常规要求和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本学期教务处要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进一步端正教风,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形成良好的校风,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2、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变课堂为学堂,导学案学编制要进一步实化、细化。

4、教学质量要有明显提高,本学期的各年级统考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优生和学科位次都要有较大提升。

5、配合学校整体安排,顺利完成本学期的迎检验收工作。

三、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2、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交流平台,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实施以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上课——评课——再上课”专题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进和加强对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意识和备课的实用性。

4、落实全面、全程质量监控措施,健全和完善教学考评奖惩制度,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具体措施

(一)重视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1、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提升专业素质。

继续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论文或教学随笔;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业务指导;教研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全面推行写教学反思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叙事和学科论文,保证每学年能够有一篇获奖或发表。

2、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教师深入参与课题研究,着力关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目的,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

用课题研究服务课改实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务处将做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课题论文及案例汇编等工作。

各学科、各教研组要根据要从目前课改推进的实际出发,按照县课题规划和课题研究方案,针对学科课改难点,做好课改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工作。

3、继续开展教师“五项基本技能”岗位练兵活动。

学校将按照局里统一部署,举行多项岗位练兵活动。

具体要求:

教师每周必须完成一篇钢笔字、一篇毛笔字、一幅简笔画;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多媒体示范课;教师每学期必须开展小课题研究。

教务处每月组织专人进行检查、评比。

4、举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选拔赛。

通过教学比赛,旨在为青年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研讨、提升的平台,也为其他老师创设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为全校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不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落实新措施,解决校本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改进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法。

把校本培训融入校本教研,把集体备课、课例展示、诊断反省、课题研究等教研模式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以校本培训促进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借课改优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1)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加基于课堂教学的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教、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教研活动,自觉主动地探索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积极参加校本培训。

教师要积极参加基于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主研修的校本培训活动,使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每位教师每学年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不得少于30学时。

(3)重视课题研究。

学校要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教师要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为小课题,在实践中研究和反思,在反思和研究中实践,使问题得到解决;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县区、市、省和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

(4)继续抓好听课评课制度,确保其实效性。

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内都能在校内上一堂公开课,倡导从“备课——上课——评课——再上课”的系列活动,让每位教师参与全过程,在活动中促进提高。

学校领导要带头深入课堂,学校领导每期听课不得少于60节,教务主任每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教师每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听课记录、评课记录等要整理归档,教务处期末检查评比,作为教研考核的主要依据。

(5)、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确保其全面性、实效性。

避免校本教研就是听课评课的认识误区,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因地制宜开展业务学习、专题讨论、看评录像、问题探讨等机动灵活的活动形式,真正让教研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优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教学常规。

加大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常规的监督检查力度,采用教研组每两周一查,教务处每月一查等方式,教学开放和随堂听课要制度化,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1、备课

(1)深入钻研教材。

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和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力争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全面了解学生。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方法和习惯。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定位准确、叙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应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其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4)加强集体备课。

学校要按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学科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要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

要认真按章节、单元、课时,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等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分享、思想交流,共同提高。

(5)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要特别重视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6)明确教案编写要求。

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写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电子导教案。

导学案要根据不同课型特点按课时编写,一般应保持至少四课时的提前量,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要注意积累有指导意义或推广价值的教学案例。

学案的呈现形式及繁简程度可因教材而有所区别。

无学案者不得上台讲课。

2、上课

(1)规范教学行为。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施教准备,严格按课表按时上、下课,不得随意缺课、调课和代课。

教师要在上课铃响前1分钟到教室门口候课,上课铃响准时授课;下课铃响及时下课,不得拖堂,确保学生的课间休息。

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并做到着装大方得体、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生动、板书工整规范。

教师不得坐着讲课、随意离开教室和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得将开通的通讯工具带进课堂。

对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应善于控制个人情绪,冷静妥善处理,严禁使用训斥、挖苦及其他不文明语言;不得因教育个别学生占用过多的授课时间,不得将学生赶出教室,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应果断处置,确保学生安全。

(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要不断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思,当天写出反思记录,为后续教学积累有效的反馈资料。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成功的经验、发现的问题、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等。

3、作业布置与批改

(1)明确作业布置的目的要求。

作业布置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并坚持“精选、先做、全批、讲评”原则,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每个题目均应有明确的训练目的,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应适当且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

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

教师不得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2)做好作业的批改与讲评。

教师要按时批改和发还作业,作业的批改和讲评应符合学校的规定要求。

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完成作业有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给以必要的教育和帮助。

(3)合理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应有分层次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4、课后辅导。

(1)加强课后辅导。

辅导要认真准备,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持之以恒,可采取全班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

辅导不得挤占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得强制学生统一购买教辅资料,不得借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做好培优补困工作。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导他们拓宽知识面,发展特长;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应针对他们的学习态度、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耐心及时地进行重点帮助。

5、实验教学

(1)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必须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全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或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前应

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实验时应做好实验指导和课堂组织工作,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内容和程序进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及时评阅。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3)重视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要明确目的要求,处理好演示实验与讲授之间的关系;要做好演示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演示要操作规范、明显直观;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交流。

6、重视过程检测,及时改进教学。

要求教师做好过程性检测,每上完一个单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单元过关测试,并在备课笔记中做好学生成绩登记,以利于及时查漏补缺。

教务处重点抓好期中、期末阶段性检测,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四)加强技能学科和弱势学科教学。

本学期继续重点关注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教学常规的督查,积极培养学科骨干,大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科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积极推广经验成果。

今后一段时期,我校构建高效课堂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拓展高效课堂建设渠道,丰富工作活动内容,进一步提高高效课堂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及时分析总结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出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补缺、纠偏”工作,改变工作中“不到位”“越位”甚至“错位”的现象。

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要加快做好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组织规划工作。

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作方案与计划,进一步完善评价保障措施,没有统一规划的要抓紧制定并尽快实施,统一思想,规范行动。

各学科要在学校“大一统”的规划内,实现学科高效课堂构建的“百花齐放”,减少降低学科构建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要进一步优化“6+1”课堂教学模式,充实内容,提高科学性、可操作性。

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主要依托。

因此,我们要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