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140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docx

宋鸿兵高盛的教训

图书:

一、高盛在中国(高盛阴谋2,一直在掠夺从未被揭穿!

联想、TCL、吉利、太子奶、工商银行、海普瑞……我们都被高盛骗了!

二、

赌神高盛(这本港版畅销书2010年就准确预言主权债务危机,揭秘金融乱局背后的魔手)

三、

高盛帝国(上下)全球唯一一部全面讲述高盛百年崛起的企业传记,全方位解读高盛集团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宏篇巨著

四、

大空头(《说谎者的扑克牌》作者最新力作,《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入选金融时报-高盛2010年度最佳商业图书)

五、

干掉一切对手——看高盛如何算赢世界(中国第一操盘手丁福根、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潜伏》导演姜伟推荐)

六、我所知道的国美真相(财经第一胆李德林深扒黄光裕PK陈晓内幕,艳丽女商人是国美内斗幕后“导演”?

七、高盛时代:

资本劫持法律

 

宋鸿兵:

高盛的教训

  2010年05月04日 11:

04  《环球财经》杂志

  宋鸿兵

  央企在2008年的时候,大量在海外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做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合约,从现在我们已知的情况来看,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和亏损。

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浮亏100多个亿,有68个央企都做了这样的交易,其中有26家是属于可能跟海外直接做的,在这些交易中间,在这些金融衍生产品背后,都有高盛、美林这种大的国际投行的背影,包括我们看到的香港的雷曼卖的“迷你债”等等。

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推论:

当这些国际大投行已经知道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他们在亚洲所兜售的一切金融产品,很可能都是“有毒”的。

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中国人卖给我们有毒的牛奶,我们卖给他们有毒的金融产品”什么意思呢?

当这些人为了盈利的目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明知道这个市场会出问题,明知道这些债券的组合会出问题,也会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之下,把这些有毒的债券卖给国企。

  当然,在2005年底的时候,国内曾经有人提出外资银行的比例,要占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70%左右,认为这样中国的金融系统才安全。

如果是高盛这个案件成立,全世界都认可的话,那么这个事件说明什么?

当外资银行拥有中国整个的银行体系的70%的股权的时候,那谁来保护中国老百姓的储蓄安全?

因为对外资银行来说,他们有强大的动机和冲动,要把这些储蓄投资到这些“有毒”资产当中去,从而造成中国储蓄者的重大亏损,而且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情况基本上也是这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金融海啸,我们再反过来反思当初的很多做法,我认为都是非常明智的,包括咱们国家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包括很多步伐的放慢,特别是港口直通车等等。

这些措施,都有着一种战略的前瞻性,而且从现在的情况来反思的话,我们国家做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另外一点,当中国和美国现在处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很多国际上的其他经验我们也可以汲取,比如说日本的经验。

当年高盛在日本做空过日本的日经指数,当时高盛是把日本的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杀伤的主要突击力量之一。

在当时做空日本股市和做空日本的很多金融产品的时候,日本的很多产业集团,比如丰田、三井财团,并没有真正上当,他们还是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实际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经过这一轮金融海啸之后,中国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向世界其他国家借鉴经验,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应该以实体经济为主,而金融行业或者其他的行业,应该是辅助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立国之本,或者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像实体经济一样。

这两者之间肯定是不一样的,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金融只是一个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话,才能使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个长治久安的保证。

经过这场高盛的洗礼之后,相信中国的投资人也好,机构也好,中国的决策者也好,应该对国际投行的本来面目认识得更清楚。

这是一帮唯利是图的人,是一帮不讲道义的人,跟他们讲义,讲道是说不通的,跟他们只是存在着比较明确的利益关系。

把这一点认清之后,他们身上的所有光环都将消失,他们就是在跟你谈利益,他也只关心利益,为了利益,有时候可能要用一种非常不道德,或者非常不正义的手段赚取你的金钱,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中国在金融改革开放,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就会少交很多学费。

高盛的中国生意

  2010年05月18日 00:

19  中国经济周刊

  “过去几周是一段艰难的时期”。

5月14日,“欺诈门”事件发生28天后,高盛新闻发言人在对本刊发来的独家回应中如此坦言。

  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身为全球最具声望的国际投行,高盛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涉嫌欺诈而起诉。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欺诈门”事件也引发中国各界纷纷议论和高度关注,因为中国是高盛的重要市场,高盛在中国的客户,涵盖中国政府、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5月12日,本刊向设在北京的高盛中国公关部发去采访函,希望了解发生在美国的“欺诈门”事件,是否会影响高盛在中国的业务和发展。

  5月14日,高盛发言人给本刊发来独家回应,称“对高盛而言,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已开始为中国客户服务。

高盛的成功一直依赖于客户给予我们的信任和信心,未来也会是如此。

过去几周是一段艰难的时期,但是我们对客户服务的重视——不管在中国或是其他地方——始终不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刘永刚|北京报道

  “欺诈门”事件震惊了世界,但事件当事人异常镇静。

  5月7日,星期五,纽约,天气阴霾。

“艾芙琳,我目前没有打算周一下台。

”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微笑着对一位女股东说。

  当天,高盛集团年度股东大会在美国纽约召开。

在历时3小时的会议中,高盛股东并未对近期沸沸扬扬的欺诈丑闻予以太多关注,但劳尔德·贝兰克梵表示,将设立审查机构进行“严格的自省”,并带领团队重建高盛的声誉。

  此前的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

一时间,这家被业界誉为“道德标杆”的投行帝国陷入其创建14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诚信危机。

  4月19日,英国前首相布朗率先批评高盛——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道德破产”;4月30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高盛评级由“持有”下调至“卖出”;5月5日,惠誉国际评级将高盛的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

  一家曾经和高盛子公司有过合作关系的本土投行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高盛事件正逐步暴露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架构中越来越多深层次的问题,并给市场带来了实质性的伤害。

  不过,面对美国SEC的涉嫌欺诈指控和欧洲官员的道德谴责,高盛在中国的生意似乎未受影响,高盛依然担任中国农业银行H股IPO主承销商,最近又因为承销海普瑞(30.26,-0.98,-3.14%)上市而获利颇丰。

  业内人士称,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是高盛的重要“战场”。

无论是在期货交易还是公司上市承销,以及重大公司并购领域,高盛在中国的业务无不风生水起。

  “道德标杆”轰然倒塌

  《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Poker)被业界认为是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云谲波诡的经典名作,其作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Lewis)曾总结道:

“衍生产品交易是一场血腥的游戏,猎物就是毫无防备的投资者。

  此次高盛的“欺诈门”事件对这一残忍描述给予了真实注释。

  高盛是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华尔街投资银行,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West大街200号,一座像豪华大剧院的建筑便是高盛总部所在地。

这幢43层的玻璃幕墙大楼造价高达21亿美元,内部设施极尽奢华。

  几年前,就是在这里,高盛公司31岁的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设计了一种基于房贷业务的抵押债务债券(即CDO,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其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有较高的现金流预测性)。

而这一产品,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看来,被高盛用来同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勾结,欺诈投资者。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称,高盛在出售该产品时向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对冲基金参与该产品设计,并做空这一产品的“关键性信息”。

高盛一方面允许客户(此案中指保尔森对冲基金)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ACA公司(独立信贷顾问机构)推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应对这一产品存在的问题负主要责任。

“图尔设计了这一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萨米指出,这种产品是新的且很复杂,但其中的骗术和利益冲突并不新鲜。

该委员会估计,投资该产品的投资者的损失可能超过10亿美元,并认为高盛和图尔触犯了美国证券法,该委员会将谋求向高盛及图尔施加剥夺非法获利、罚款等处罚。

  除了美国本土投资者受到损失外,欧洲也被殃及。

在这笔交易中,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亏损8.41亿美元,德国的产业投资银行亏损1.5亿美元。

因此,英国和德国随后都表示,将对高盛涉嫌欺诈展开调查。

  对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高盛发布公告称,该诉讼“完全站不住脚”,并表示公司也在该产品上产生了超过9000万美元的损失,并强调“我们不会构建一个目的就是亏本的投资组合”。

  事实上,自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金融机构就一直被指责“滥发金融衍生品”,更有声浪直指它们是危机元凶。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指出:

“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CDO产品其衍生链太长,金融产品已经玩得太过分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产品带来的风险超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瑞银中国区主席李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曾表示,“对财富无休止的追求、人类的贪婪、不称职的监管,以及只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设计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完全背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当贪婪的人和滞后的监管合作到一定程度之后,灾难就降临了。

”李一说。

  最早参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

  对于高盛欺诈事件对其业务的影响,瑞士信贷认为,“我们有理由担心此案对高盛长期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因为一些客户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并非监管打击对象的机构。

  高盛的中国生意,是否也将会受到此次事件的拖累?

  “这种担心在中国应该不会出现。

”一位中国本土投行人士坦言,因为高盛通过其在中国近20年的运营,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源。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高盛的形象似乎总是与“成熟可靠”,“古道热肠”这样的褒义词联系在一起。

  1984年,高盛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

1994年,高盛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

  当时,处理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的情况下,寻求外资进行共同处置就成为了一个次优选择。

  监管层的想法被媒体释放。

“当时出现了‘只有勇士或者笨蛋才会做的事’的声音。

”上述本土投行人士称,当时,面对中国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中国金融监管层发出的合作信号,许多雄心勃勃的国外投资机构不是默不作声,就是抽身而退。

但此时,高盛出现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年底,高盛以现金加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19.72亿元的资产包。

1年多以后,高盛与华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处置不良资产的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

  在吃下了第一笔不良资产的10个月后,高盛又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手中收购了8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

两年之后,高盛再与中国工商银行(4.00,-0.12,-2.91%)建立处置不良资产的战略伙伴关系。

  “那几年,很多同行都对高盛表示出极大的敬意,认为它大智大勇。

”上述投行人士称。

据其介绍,之后,伴随着金融改革的进程,监管层曾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资银行以“买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