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秋季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北师大版秋季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秋季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秋季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法:
引导发现法。
学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课时:
2
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
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
“妈妈,我想买这个。
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
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
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
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
(3)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
(4)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
三、学中做
1、做一做。
(1)大家真聪明。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
2、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3、试一试
(1)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试一试的第
(1)题。
(2)完成试一试的第
(2)题。
(3)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2、全课总结。
提问: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
(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生:
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
饮料每瓶6元花生每包7元糖果每袋5元
(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
(指名回答)
(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
学生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会对课堂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
请你帮它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6+3×4=
提问: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
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1)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想一想,议一议
(1)小熊乐乐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出示乐乐课件)
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总结:
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二、课堂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饮料课件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
然后再解答。
50-4×5=7+6×2=
7×3+4=6×9-7
学生练习本中完成解答。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3)出示红色饮料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4)出示小兔拔萝卜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5)出示小羊图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三、课堂总结
1、提问: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
混合运算)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解法一:
3×4+6解法二:
6+3×4(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6+12
=18(元)=18(元)
答:
该付18元。
教学反思: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法:
引导发现
学法:
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
教具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8÷736÷624÷881÷915÷3
2.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
笑笑:
18÷3+4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
3-10÷5
=6+4=3-2
=10(元)答:
(略)=1(元)答:
(略)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
3-10÷5表示上意思。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
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3)引导学生发现:
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
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
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小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6“试一试”。
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P6“练一练”。
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总结
1、提问: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除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
混合运算)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6+4=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教学反思:
过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
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
2
教法:
指导练习
学法:
练习交流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口算
6×9=30+15=42÷6=
2、脱式计算
7×2+3046-6×463÷9+7
2、解决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
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
29+25÷9
思考:
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
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
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
至少需要6条船。
一句话:
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
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分段理解,记忆)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5×(36-29)(83-35)÷694-(25+19)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
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
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四、课堂小节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
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1.记忆:
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板书设计:
过河(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预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法一:
29+25=54(人)
有小括号54÷9=6(条)
先算小括号里,法二:
(29+25)÷9
再算小括号外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图形。
看一看
(一)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
(小黑板出示)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学习检测:
课件出示。
(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搭一搭,连一连。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______,的图形有()个,分别是()。
3、搭一搭,填一填。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⑶、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
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
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
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教材第15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p14页“练一练”4道题目。
八、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反思:
看一看
(二)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
引导复习法。
学法:
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学准备:
水杯、牙膏盒、每人至少准备两个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二、出示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叫人说说课本p15页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四、出示自学自导:
(8分钟)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2、教师发出指令:
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教师发出指令:
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4、教师发出指令:
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六、精讲: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七、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九、作业布置:
练一练12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家、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具: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
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
老师把这两所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
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
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04+95=199(本)
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95=213(本)
2、想一想。
(1)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
118+104+95=
(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估算。
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
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3、做一做
4、
(1)后来呀,我们的兄弟学校东宇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二、学中做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奖品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1)独立思考,什么叫买1000送100?
(2)小组交流。
三、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运白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法:
学法: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李老师邀请到淘气与笑笑一起到郊外农场去秋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
看!
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
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谁愿意告诉大家。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
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
(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
(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生1:
850-256-280生2:
850-280-256
=594-280=562-256
=314(棵)=314(棵)
生3:
850-(280+256)生4:
850-(256+280)
=850-536=850-536
=314(棵)=314(棵)
师:
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
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
生1和生2所提出850-256-280和850-280-256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后,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再去掉第二车,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生3和生4提出850-(280+256)和850-(256+280)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和第两车的总棵数的和,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师:
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
试一试
1000-207-168436-179-36
456-278-132930-(80+480)
368-(168+127)1000-185-145
练一练
1.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并试着解答。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3)94+438(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
(单位:
千米)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