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0759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

把握年段教学目标抓住语文教学重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课堂教学问题:

学科性质的缺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主体地位的削弱、教学行为的单一、资源挖掘的浅化。

课堂教学需要改什么?

怎么改?

★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有效教学、优质教育、人的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课堂形态如何改革?

改什么?

教学目标——明确与把捏;教学内容——优选与重组;教学活动——预设与调控;教学方法——优化与创新;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教学媒体——运用与合理;教学评价——价值与取向。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也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

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走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走向”即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

牢记关键词:

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提倡:

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追求:

合理、和谐、有效、开放

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

第一部分、阅读教学

一、四下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

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

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

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

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

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也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1、关于对词句理解的要求。

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关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要求。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从“表象”层面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

从“作品”的“意蕴”层面“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关于默读教学的要求。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所谓“初步学会”,就是要基本掌握默读的方法,初步具备独立默读的能力,不但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而且要提高阅读速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4、关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

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

也就是说,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

那么,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

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主要表现在:

⑴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

如,第1课《走,我们去植树》: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

第6课《最佳路径》:

4.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

4、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

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24课《黄河的主人》: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⑵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

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

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

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21课《云雀的心愿》:

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⑶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第8课《三顾茅庐》,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

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

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

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可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根据课文内容,解演说辞(《特殊的葬礼》)等等。

3、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丰富,想象也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之一,教材中较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如,第9课《祁黄羊》:

5、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再如,想象《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

等等。

4、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

如、第1课《走,我们去植树》:

5、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介绍。

第7课《人类的“老师”》:

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

5、排演《公仪休拒收礼物》。

    5、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

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但那仅是就安排的内容而言。

下面笔者还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

⑵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

⑶与此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

如,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

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

“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

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二、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

三维整合

所谓“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特别是通过这四个重点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1、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的主体;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灵魂;

3、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纽带。

统筹安排

所谓“统筹安排”,就是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

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涉及背诵的篇目占年级课文总数的50%以上。

另外,关于“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学习,涉及的篇目也占年级课文总数的50%以上。

因课设练

所谓“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以充分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而不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多次反复

所谓“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习染才能逐步实现内化。

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

1、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理解带点语句的意思。

(《第一朵杏花》:

读下面的两句话,体会带点词句的作用。

祁黄羊:

联系上下文,体会带点语句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句的意思。

(《燕子》体会所填词语的意思;《祁黄羊》体会带点语句的意思;《生命的壮歌》读读想想,回答问题。

等)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后习题4)

5、注重细节描写句子的体会。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关细节描写)

6、理解特殊用法的词语。

(《永远的白衣战士》中“没有硝烟的战争”等)

螺旋上升

所谓“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

三、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建议

▲突出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呢?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1)边读边想

(2)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通过联系形成聚像,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循规蹈矩”的教学设计一:

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

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

这样的教学通过联系上下文大大化解了理解的难度。

“循规蹈矩”教学设计二: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你们切过苹果吗?

是怎样切的?

学生答横切或竖切。

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切吗?

有的学生回答是看妈妈这样切的,有的回答是家长教的等等,教师小结说:

你们切苹果的方法也是按照别人的做法,或者说是通常的切法去做,你们这种做事情的方法就是“循规蹈矩”。

这样的做法往往是缺少发现。

这样把“循规蹈矩”与学生自己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使这个词语形象直观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

以上教学案例就是落实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

其特点是以句(文)解词(句)。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

(1)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

联系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经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

(如,理解《人类的“老师”》中的“流线体、薄壳结构”等)

(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

(造句练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因此,关于阅读中语言的学习,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提高。

“学用结合,用中理解”,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

(教材中也安排了查字典练习)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

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

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如,《第一朵杏花》《人类的“老师”》《三顾茅庐》《第一次抱母亲》等)

如:

“第一朵杏花”这一标题,让我们的目光关注到“第一朵”上。

“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有什么异同?

“一朵杏花”是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一朵都可以讲“一朵杏花”;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

《人类的“老师”》这一题目中的“老师”带上了引号,就不是指平时所说的老师了;在文章里有特定的含意。

那么是指谁呢?

谁是人类的“老师”呢?

人类从这“老师”那里可以学到什么呢?

学的结果又怎样呢?

等等。

“三顾茅庐”这一题目,也可引起思索:

谁“三顾茅庐”?

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等等

以上两个案例就是落实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抓联系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抓住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词句(关键词、中心句)。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第一朵杏花》中“第一朵”就是关键词;《燕子》中“活泼机灵”这一关键词,因为文章四方面的内容都是紧扣这个词来写的;《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心句;《黄河的主人》中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再如,《三顾茅庐》中“诚心诚意”一词的教学:

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再如,《祁黄羊》中关键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寻找原文。

了解对“中军尉”、“祁黄羊”、“解狐”等相关背景知识。

学生在读课文后直接找出关键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发问,“仇”在文中是指谁?

“亲”在文中又是指谁?

祁黄羊举荐他们担当的中军尉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如此重要的职位,为什么祁黄羊一会儿举荐杀父仇人,一会举荐自己的儿子呢?

由这一问题引开去,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并体会到祁黄羊举荐完全是出以公心。

这样的关键词句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两个案例就是通过抓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实了阅读教学中的第二个目标训练。

(3)抓课后问题。

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入手。

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

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最佳路径》《沙漠中的绿洲》《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课文后面都有这类问题。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

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

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

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一次抱母亲》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

1、请大家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老师相机指点抓住文本的动情点,幷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

①“我”为什么抱母亲——为母亲换床单。

②“我”怎样抱母亲——抓住“托住”“使劲一抱”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我”对母亲的关爱。

③为什么作者“差点仰面摔倒”——领会作者由于不了解母亲身体很轻,差点摔倒。

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护士责怪的语气,“我”不了解母亲的难为情的语气以及母亲平和的语气。

《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

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

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

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

“提那些事干什么?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

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

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动情点,也就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落实了第二个学段训练目标。

(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地训练才能形成的。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默读的要求虽然只提“初步学会默读”,但与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的要求相比,是有着“质”的提高。

因为“初步学会”就是能够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本册教材,在这一方面也有许多体现,仅仅第四单元就有两课,《永远的白衣战士》后,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叶欣是怎样冒着三高进行抢救工作的;《番茄太阳》后,默读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中不能忽视。

1、默读的四大功能。

(1)迅速浏览,撮取大意;

(2)精心评读,记取细节;

(3)综览全章,挈取纲领;

(4)玩味原文,推究含义。

2、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①要整合教学环节。

汉语言学习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整体把握。

而作为阅读学习,不管是“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需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联系和把握。

②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

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

也就是说,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标志,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环节,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

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心理活动过程。

③要注重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默读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圈画批注”、“探究发现”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

关注学生养成“三到”的好习惯:

“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扑捉到关键词句;

“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

(四)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

应该把这个任务作为本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

而应该贯串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