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0397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 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docx

关于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

方校:

昨天开会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程序,我们具体要做的是三件事,编写两本书,提供一个培训材料。

以下材料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阅读写作与审美》(给学生看的书)的介绍以及修订方案;第二部分《语文美育新论》(给老师看的书)的介绍;第三部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课题培训材料,其实是《语文美育新论》压缩。

有事及时联系,请指教。

蒋念祖

第一部分关于给学生用的书-------《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内容介绍

(一)《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前言

如何写好记叙文?

这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问题。

论说文写作,不仅需要写作技巧,而且主要需要理性思维的能力。

反过来论说文写作也能够训练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同样,记叙文写作不仅需要写作技巧,而且主要需要形象思维能力。

相比较而言,理性思维经过后天训练比较容易提高,而形象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先天素质相关。

但是教育、语文教育、作文教育不能知难而退。

记叙文写作也不能全然“听天由命”,而应该“知难而上”。

1987年以来,作者和一批有志于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朋友们,将记叙文写作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事实证明,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观察,学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的美,在此基础上学会审美创造、审美表达,就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

这套丛书是我们多年研究、实践的成果。

丛书分为三册:

第一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审美观察,撰写观察笔记(随笔),笔记(随笔)的中心思想、谋篇布局等,不作全面要求,这一设计融合了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来要求学生写“实物写生”的经验和北京景山学校多年作文实验中提倡让学生写“放胆文”的经验。

第二册,以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简单的美学知识,在理性知识的指引下,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各种形态的美: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喜剧美、悲剧美、优美、壮美--------这无疑是第一册训练的深化。

在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学生的写作激情应该被调动起来,激发起来。

那么审美创造、审美表达应该水到渠成地成为他们的冲动,这时让他们懂得审美创造、审美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他们会乐意接受、甚至自发地加以运用。

这就是我们第三册训练的内容。

最后我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如何应付中考,也作了简要的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记叙文写作高中学生中多数人也没有过关,所以这套丛书对于希望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的高中生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课外读物。

 

(二)描绘美的图画,塑造美的心灵

写景抒情,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景相生、情文并茂的优秀作文;但是,就总的情况来看,这类文体写作训练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原因何在呢?

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在哪里呢7

做任何事都要明确目的,写作训练也是如此。

优秀的写景抒情文章,一般说来,总是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图画,表现美的感情。

写好写景抒情文章,需要具备美好的情操,较强的审美能力。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写景抒情的写作训练,应当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较强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

写景抒情文的写作,包括立意、谋篇、结构、语言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读者在阅读中看到一幅美的图画。

要能够用语言描绘出一幅美的图画,首先要在脑子里形成一幅美的图画,这就要借助于观察。

(当然也可以借助于想象,但归根到底,想象还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

观察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科学的观察,一种是审美的观察(观照)。

前者的目的,主要是在把握事物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探求事物的本质,因而在观察中往往伴随着名理的思考,同时须尽可能地排斥主观感情的干扰;而审美的观察,则是为了“发现”适合于表达主观感情的事物的美的形式,因而在观察中往往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会暂时中断抽象的名理思考。

写景抒情文章,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景物的特征,主要是其形状、色彩、运动状态、空间位置方面的特征,因此需要我们借助于科学的观察,这样才能使景物描写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套话连篇等毛病。

但是在为描写景物所进行的观察训练中,我们决不能停留在科学观察之中。

因为科学的观察往往带有较强的分析性、解释性,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必要的。

但在景物描写中,则可能使景物描写失之琐碎,缺乏统一的鲜明的意象。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仅具有不同的形态、色彩、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关系,而且具有各不相同的“力的模式”(这个“力的模式”是以上各种因素作用产生的“综合效应”)。

“象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和坚强,和谐和混乱,前进和退让等基调,实际上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

”比如崇山峻岭、危岩劲松、闪电雷鸣、大漠长风这些具有“阳刚之美”的景物和清风明月、幽林曲涧、弱柳柔丝、杏花春雨这些具有“阴柔之美”的景物,实际上就具有截然不同的“力的模式”,因而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性。

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自然景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力的模式”,不同的表现性,培养他们对形式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审美观察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能形成审美的构成意识和构成能力,也就是在感性形式上统一为一个有联系、有意义的整体的意识和能力。

这样,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景观,他们才会发现由那些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的景物构成的具有鲜明总体特征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人们的视知觉具有要求简化的倾向,当知觉对象符合这一要求时,才可能产生美感。

因此在审美观察的基础上描绘出来的画面,才是既真实,又美好的画面。

以上说的是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

审美观察,是一个“物我交流”的双向过程,人们又称之为“审美观照”,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的活动。

首先,情感在审美观照中发挥着动力功能。

学生如果缺乏观察、审美的兴趣,就不可能开展任何审美活动。

事实上,热爱大自然是学生的天性,这是我们组织学生观照自然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介绍与某处景物有关的往事、历史传说、故事,引发他们特定的情绪记忆,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审美观照。

其次情感在审美观照中发挥着定向和创造功能。

当我们带着特定的情感进入观照时,这种情感对外界景物就会产生一种选择作用,甚至变形作用:

那些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的景物才得以进入知觉范围;一些不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的景物,由于知觉的完形作用,在经过变形作用后(变得具有相同的“力的模式”),也得以进入知觉范围。

而且,由于情感的激发、启动,以往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景物的意象,也可能加入其中,从而使得由这些意象组成的知觉形成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物。

这样的画面,便是由情感定向、一创造如来的富有生机的完美的画面。

比如同一处荒园,用科学的眼光看,它确实是杂草丛生,.断瓦残垣,不堪人目;但是如果它和学生们的童年趣事联系在一起,他们就可能有意无意地不提那些不堪入目的景象,而大写特写蟋蟀在弹琴,小鸟在歌唱,甚至把某处公园中的一些景物的形象移花接木地加到了他们心爱的荒园上,那破败的老屋会显得古色古香,那杂草丛中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这样写从科学的眼光看是不真实的,但是在他们的眼睛里,记忆中却是真实的;它所表现的孩子们的那股热爱童年生活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当然,激发起学生的特定的情感进入审美观照,这情感首先就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

诚然,积极美好的情感决不是单纯在写作中能够培养起来的,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

但是指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文章,把它作为发现美、创造美的一个过程,也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除了上面所说的在进入观照之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外,学生的心灵、情感在观照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

当我们引导学生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在观照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当我们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之中,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时,“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

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

”培养这种脱俗的情感,超越精神,达到人生的审美化,如上文所说,是审美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以上说的是,在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照中,可以发现、创造出一幅富有生机的完美图画,这图画,用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构成较为理想的写景抒情文章。

这个过程,同时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过程。

如何运用语言准确地描绘形象,表达感情,这里面也包含着美育,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简单地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和艺术鉴赏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

对于这些艺术精品单纯作理性分析,讲清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哪些词语用得恰到好处,显然是不够的;一味地让学生诵读,或者笼而统之地称赞它们是如何美妙,学生也听得有限。

我们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描绘的境界,给我们怎样一个总体印象。

优秀的写景文章或片断,用笔可能有繁简之分,但是都能给人以鲜明的总体印象。

比如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烈日和暴雨景象的描写和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月下西瓜的景物描写,前者有如繁笔画,后者有如简笔画,但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鲜明、深刻的。

在把握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多角度描写以突出这一印象的,这样似乎更符合观察、感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写景作文的正确途径。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表情朗读,最好借助于电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描绘的境界,从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补充画面中所没有描绘的部分。

比如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出作者描绘的清冷幽静的境界,并且体会到这样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郁郁不平的心情。

那么试想我们有朝一日前往小石潭,寻访古人遗踪,当会是怎样的心情?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观赏今日小石潭,又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这样便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绘画、摄影等艺术都极讲究构图之美,讲究通过经营构造更好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

比如同样是为树人堂拍照,站在它的脚上,采用仰视角度,让它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让它沐浴在灿烂的霞光之中,它将显得更加宏伟壮丽;而站在远处,采用平视角度,那就取决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最好还得“亲临现场”,和学生一同“下水观察”。

中国古代绘画,很讲究所谓“以实带虚”、“以虚补实”,以收到以少胜多,深化意境的作用。

南宋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他的绘画总喜欢在画幅上留下大片空白。

但是在观赏者眼里,这一片空白却不是一无所有,它可能是云雾环绕的远山,也可能是烟波浩淼的湖水。

高明的剪纸艺人几剪刀便可完成一幅神奇的人物剪影,但是让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廊,而是一个神态毕现的人。

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作者以有限的笔墨,描绘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

“关于事物特征的记忆表象,是与整个事物的记忆表象相结合,并且作为这一结合的突出部分保留在头脑之中的。

因此当人们有机会被唤起这特征的记忆时,也就必然联想起整个事物的表象”。

所以作者所描绘的有限的“实景”,才可能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补充作品中留下的空白和没有表现出的部分。

而这样的作品,更易于引发观赏者的审美创造欲望,因而也更具有美感。

课文中的写景抒情散文,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

比如《小石潭记》中作者无一字写水,但是我们在阅读、想象中却能够感受到那游鱼、细石,无一不是处在清澈见底的潭水之中。

当然,阅读教学和艺术鉴赏的艺术精品,出自名家之手,不是学生们一朝一夕的功夫便能模仿到的,但是在阅读欣赏中可以培养起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出审美创造的欲望,这已经不是仅仅有利于写作的事了。

总而言之,美的事物要美的心灵去发现、创造,而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又将创造美的心灵。

我们认真地指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文章,便是在实践着这一真理。

(三)《记叙文写作教程》目录

第一册(6)

如何观察、审美和描写

观察-审美和描写

1、源头活水在观察

2、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要细致

3、定位观察打基础

4、横看成岭侧成峰——移位观察

5、“看”得更自由一点——散点观察

6、人面桃花相映红——映衬观察

7、鸟鸣山更幽——反衬观察

8、以差异碰撞出个性——对比观察

9、大货栈里寻珍珠——细节的观察

10、摸清大象的每一条腿——分类观察

11、寻找最美的诗行——谈审美观察

12、穷形尽相,离形得似——人物肖像描写

13、举手投足总关情——人物行动描写

14、思接千载,精骛八极——人物心理描写

15、这里风景独好——环境描写

16、沙场秋点兵——场面描写

17、让熟悉的生活自己活起来——虚构与写实

18、给创造力插上翅膀——想像

第二册(11)

感受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美

给你一双审美的慧眼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学习、阅读中获取写作素材

2、抓住人物的特征——略谈怎样写人

3、编次有序彩线串珠——略谈怎样写事

4、一切景语皆情语——略谈怎样写景

5、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爱——亲情美

6、在人物的心灵中采矿——人情美

7、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人格美

8、回归自然的魂魄——山水美

9、陶冶于艺术天地——艺术美

10、用真与善为维纳斯塑双臂——残缺美

11、否定性评价的美感——审丑

12、让文章充满笑声——幽默与滑稽

13、阿里山的年青人——壮美与优美

14、从人工中见出自然——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

15、有价值的毁灭与无价值的撕破——悲剧美与喜剧美

第三册(16)

学会审美创造

如何让你的文章更靓丽

1、铸好文章的灵魂——立意

2、一切为了中心——材料

3、红线串起材料——谋篇

(一):

线索

4、全篇井然有序——谋篇

(二):

顺序

5、鲜艳凤头夺人目——结构

(一):

开头

6、遒劲豹尾留余音——结构

(二):

结尾

7、细针密线巧穿梭——结构(三):

过渡与照应

8、腾挪跌宕,一波三折——情节美

9、画龙点睛妙笔染情——综合运用表达方式

10、选准角度、开拓思路——技法

(一):

人称与角度

11、文似看山不喜平——技法

(二):

曲折及其他

12、一层一层剥出生活本质——技法(三):

逐层深化

13、红花要有绿叶扶——技法(四):

铺垫与衬托

14、言在此而意在彼——技法(五):

托物言志

15、吸引更多的目光——技法(六):

奇与正

16、借鉴一点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技法(七):

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17、认清题型开锁钥——中考作文指导

(一)

18、抓大而不放小——中考作文指导

(二)

19、调动积累,求快求好——中考作文指导(三)

20、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指导

此教程修订计划:

1、三本合为一本;

2、第一本保留科学观察、审美观察等六节;第二本保留如何写人写事写景三节以及关于各种审美形态的六节;第三本保留记叙文写作全过程中关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系统介绍(读写记叙文的基本理论大致包括在内),共计十六节。

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观察方法的单项训练,三是表达方式(记叙文写作全过程训练);二是介于二者之间,是各种观察方法在写人、写景、写事中的综合训练。

(具体见彩色字迹标示)

3、每节内容压缩、简化,每节例文更换更新更好的,加上简要评语。

全书修订后字数约在30万字左右。

第二部分、关于给老师编写的培训教材: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三编,30万字以内。

在原来几本书的基础上作删改、压缩。

书名暂定为《语文美育新论》。

上编介绍美学美育理论,在简要介绍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美、美感与美育”都与和谐有关:

美在和谐,美感就是审美中的和谐感,美育就是培养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就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力求将美学理论建立于以实践、和谐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人格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

其中特别阐述了“美在和谐”的观点与实践存在论美学(朱立元)、美在意象(叶朗)等观点的相互融通。

中编是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必须具备的各种门类文艺样式的审美特征,重点介绍各种门类的文学样式“艺术语言”,简要介绍中国、西方该门类艺术发展的简要历史,力求将文艺鉴赏、创作与语文阅读、写作和谐结合。

为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开设与语文密切相关的文艺鉴赏讲座提供理论基础。

下编在与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形象思维教育、抽象思维教育、语感教育、创新教育的联系、比较中阐述了语文美育的意义、特点、原则、方法,以及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在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观,强调科学语文素质与人文语文素质应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强调语言素质与整体素质应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此理论背景下审视语文美育的功能意义与原则方法。

全书的中心一言以蔽之:

美就是和谐;美感就是和谐感;美育就是以均衡、和谐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心理、人格得以和谐发展的教育。

附录;目录

上编美育新论

第一章、美学说略(简要说明美、美感等美学基本常识、简介美学史)

第二章、审美教育的由来、特点与必要性

第三章、美、美感、美育与和谐(论述美、美感、美育的核心都在于“和谐”)

第四章、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调动生活中各种类型的美、调动各种心理机能作和谐运动)

第五章、文艺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艺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第六章、文艺与人的和谐发展(艺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中编语文美育概论

一、语文教学和美育(论述语文能力培养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强调离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谈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语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类介绍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论述语文教材的审美特点:

符号性、主观性、间接性,帮助教师充分发掘、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三、语文美育与情感教育(这部分为全书重点。

简要论述情感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美育则强调以美的形象激发、培养美感和形象思维(含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能力;重点阐述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四、语文美育与右脑开发(这部分参考了连瑞庆、温寒江《右脑开发》(该书为北京八五重点课题成果),阐述了形象思维的要素(观察、想象、直觉等)、过程,形象思维与语文美育的关系,有利于形象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语文美育与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审美活动,与语文教学都有密切关系,这部分对此作简要论述,主要介绍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如何实施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部分反映了我校思维教学的研究成果)

六、语文美育与创新教育(简要阐述创新教育的性质、特点,论述美育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介绍了几种有影响的“创造学习方法”——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等。

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主体性,大概是美育、创新教育——一切成功的教育的基本特点)

七、语感培养与美育(语言能力培养主要途径是培养语感,而“艺术语感”——文学语感的形成、发展,与审美能力、趣味,文化修养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艺术语感的的培养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对此简要论述,重点阐述语感培养的途径:

积累生活表象、丰富情感经验、提高文化素养、学会比较对照、激发想象联想、重视揣摩吟诵。

八、教学过程的审美化介绍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使之最优化、审美化)按:

一是总说,二至七是分说,八至十又为总说。

九、阅读、写作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与设想(简要介绍在语文美育方面取得的探索、经验,重点阐述今后的设想。

十、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观观照下的语文审美教育(论述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科学语言人文语言必须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在此背景下彰显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下编语文美育与文艺欣赏

第一章文学王冠上的明珠——诗歌

第一节诗歌概说8

第二节诗歌的鉴赏10

第三节诗歌的感情美11

第四节诗歌的形象美14

第五节诗歌的语言美17

第六节诗歌的风格美20

第二章形象的运动——小说23

第一节小说概说23

第二节小说的形象美24

第三节小说的情节美28

第四节小说的结构美32

第三章永恒的瞬间——绘画37

第一节绘画概说37

第二节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38

第三节绘画艺术的语言40

第四节中西绘画的比较43

第四章生命的沉醉——音乐76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和发展76

第二节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77

第三节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78

第五章心灵的轨迹——书法85

第一节书法概说85

第二节书法美的构成86

第三节书法的风格美89

第四节作品欣赏91

第六章真假的奥秘——戏剧106

第一节戏剧概说106

第二节戏剧美的构成107

第三节戏剧的风格流派110

第四节几个戏剧品种的欣赏112

第七章蒙太奇的魅力——电影117

第一节电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117

第二节电影的审美特性117

第三节电影的语言120

第四节电影中的声音和色彩123

第五节电影的节奏126

第八章、让生活充满笑声——喜剧和幽默

第三部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课题培训材料

语文美育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在明确美、美感和审美教育的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原则,从七个方面具体论述文学文本、科学文本的阅读、写作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注意点。

[关键词]美美感审美教育语文美育阅读写作教学艺术

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曾经是个热门话题,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得到切实的研究和实践。

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什么是美育,语文老师往往众说纷纭。

所以谈论语文美育,须从明确美育的概念开始。

“美”是所有我们认为美的具体事物的一些共同特性。

首先它们必须是有具体形象的,就是说是可以感受得到(看得到,听得到)的,美学本来意思是“感性学”,没有感觉得到的东西说它是美的,那是把美泛化了。

比如心灵美,那不如说是善。

心灵的善通过形象流露出来,那才是美的。

第二,美的事物的形象一般说来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比如对称、均衡、多样化统一,简言之,是和谐的。

第三,任何事物既然都有形式,也必然蕴涵它的内容,任何美的事物,它的内容一般而言既符合真,又符合善的,即所谓“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辩证统一——真与善的和谐统一。

第四、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形式与这真与善的内容的和谐统一。

这四个方面,是美的事物的特性。

但是具有这四个特点,只能说该事物具有了“美”的“潜质”,如果没有人欣赏,那这美的价值还不能得以实现,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说得更恰当些,那事物所具有的美的特性,正好符合我的口味,那“美”的“潜质”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也正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

所以说“求美”最为理想的状况就是这五个环节上,均能实现“和谐统一”。

哪个环节上产生矛盾,感觉到不和谐,那么肯定就会感到“不美”必须消除矛盾实现和谐,才能够感觉到美。

所以大体上可以说:

美,就是和谐;美感,就是和谐感;审美教育,就是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需要说明的第一点是,美是和谐,准确地说,“和谐”是美的一种“潜质”。

现在的许多美学家认为,美存在于审美实践之中。

从实践哲学的观点看,不存在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客观世界,也不存在离开“客观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主体。

这些只是理论的抽象。

在现实、实践中,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都是具体、现实地联系在一起的。

据此,这些美学家避免孤立地谈论美的本质。

本文中却仍然阐述“美是和谐”,似乎太不时髦了。

我们认为:

尽管离开审美实践,美就无从谈起,但是,能够在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