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0348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docx

高教培训试题大学心理学

浙江高师培训---《大学心理学》试题

一、单选题

1.()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由感官觉察、注意、辨别、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以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D

A.意义学习;B.行为主义学习;C.建构主义学习;D.信息加工学习

2.()是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

B

A.内在动机;B.自我效能;C.自我奖惩;D.自我强化

3.()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B

A.概念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4.()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奖惩;D.自我强化

5.“化悲痛为力量”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A

A.升华作用;B.退化作用;C.合理化作用;D.投射作用

6.“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提出者是()。

D

A.费斯勒;B.伯顿;C.卡茨;D.司德菲

7.“木桶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品德发展的()。

D

A.稳定性;B.个体性;C.道德性;D.整体性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可以反映教师的职业具有的一个特征是()。

C

A.复杂性;B.独立性;C.示范性;D.长效性

9.“社会道德反应测验”量表制定者是()。

B

A.莱斯特;B.吉布斯;C.柯尔伯格;D.皮亚杰

10.“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哪种形态的陈述性知识()。

C

A.有关事物名称或符号的知识;B.有关简单命题性知识或事实性知识;C.有多个命题构成的组合性知识;D.获得性知识

1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D

A.压抑作用;B.退化作用;C.合理化作用;D.投射作用

12.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心理学流派是()。

C

A.机能主义心理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C.精神分析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13.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14.陈述性知识一般以()形式在头脑中贮存和表征。

C

A.动作;B.表象;C.命题和命题网络;D.以上三者

15.处在知识型、学习性的社会中,社会信息的更新不断加快,知识老化加速,则要求大学教师要是()。

B

A.学术研究者;B.终身学习者;C.社会服务者;D.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

16.促进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途径有()。

C

A.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B.认真研究教材;C.进行教学反思;D.倾听学生的声音

17.大学教师的激励方法有()。

C

A.学术考核;B.教学考核;C.目标激励;D.岗位定级

18.大学教师的能力包括()。

B

A.学术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B.一般能力与教育能力;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D.学术能力与管理能力

19.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两大目标包括职业生涯的发展和()。

A

A.职业生涯的决定;B.帮助学生自我了解;C.获取有关工作的知识;D.整合有关自我和职业的知识

20.大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最先特征是()。

D

A.自我性;B.自律性;C.坚持性;D.自觉性

21.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具有两面性;B.具有稳定性;C.具有外显性;D.具有境遇性

22.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

C

A.平稳期;B.高原期;C.高峰期;D.下降期

23.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

D

A.政治观点;B.思想意识;C.理想信念;D.价值观

24.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实现的?

()A

A.行为强化激励;B.物质激励;C.精神激励;D.环境激励

25.大学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是()。

A

A.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活动;B.学校的宣传与舆论引导;C.社会文化的渗透与制约;D.新闻媒体的宣传与大众印象

26.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有多久了?

()D

A.20多年;B.30多年;C.50多年;D.与大学有同样长的历史

27.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将客观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知觉特征的什么属性?

()。

A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

28.道德品质形成和转化的前提与基础是()。

A

A.醒悟;B.遵从;C.转变;D.巩固

29.调动大学教师的积极性,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B

A.刚性与柔性相结合;B.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C.收入与发展相结合;D.严格要求与提供发展空间相结合

30.二因素说认为品德构成的要素是道德行为和()。

B

A.道德认识;B.道德意识;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

31.发散思维测验是创造性测量的核心,而将对发散思维的测量作为测量创造性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吉尔福特提出的()。

C

A.学习结果分类理论;B.信息加工学习理论;C.智力结构论;D.条件反射理论

32.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发力量主要是由以下二因素组成()。

D

A.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B.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C.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D.目标效价与期望值

33.辅导员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矛盾,让来访者透过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不一致,觉察到自己尚未留意的现象的技术是指()。

D

A.情感回应;B.共情;C.具体化;D.面质技术

34.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发现()。

A

A.在个体生理成熟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作用;B.在个体生理成熟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有一定的作用;C.在个体生理成熟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有较大的作用;D.在个体生理成熟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起决定作用。

35.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

A

A.人际沟通;B.人际交往;C.亲和行为;D.人际关系

3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

D

A.自我熏陶;B.道德灌输;C.制度约束;D.榜样作用

37.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好孩子”的道德取向属于()。

A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水平

38.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

D

A.马斯洛;B.赫茨伯格;C.弗鲁姆;D.亚当斯

39.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积极性能否调动,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A

A.绝对报酬与相对报酬;B.实际值与期望值;C.效益与收入;D.情感管理与提供舞台

40.广义的文化指的是()。

C

A.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B.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C.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D.物质制度文化和精神制度文化

4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发动机的二个因素是()。

D

A.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B.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C.认知因素与意志因素;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42.记忆过程包括()。

A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B.识记、保持和遗忘;C.再认、重现和回忆;D.识记、再认和遗忘

4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D

A.理解;B.操作;C.形成表征;D.学习的迁移

44.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

C

A.遗传因素;B.学习;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45.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C

A.班杜拉;B.吉布斯;C.柯尔伯格;D.皮亚杰

46.流行于80年代,并在我国90年代引起教育界极大关注,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的学习理论是()。

D

A.意义学习理论;B.发现学习理论;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7.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B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48.品德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是一种()。

A

A.心理现象;B.社会现象;C.生理现象;D.管理现象

49.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

C

A.马斯洛;B.赫茨伯格;C.弗鲁姆;D.亚当斯

50.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被定义为()。

A

A.网络成瘾;B.网络依赖;C.强迫症;D.情感障碍

51.侵犯行为可以分为工具性侵犯和()。

D

A.行为性侵犯;B.意图性侵犯;C.动机性侵犯;D.敌意性侵犯

52.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即()。

B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53.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

54.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B

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沟通;D.亲和行为

55.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

()C

A.选择性;B.显著性;C.投射性;D.两极性

56.认为如果青少年能充分拥有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的了解,即能增进其职业生涯的正确性的学派是()。

C

A.人本主义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C.特质因素学派;D.认知主义学派

57.认知发展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格赛尔;B.弗洛伊德;C.科尔伯格D.皮亚杰

58.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

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C.个体差异性;D.发展的关键期

59.社会刺激和个体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

A

A.社会心理;B.社会知觉;C.社会态度;D.社会归因

60.社会心理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表现出来的()A

A.社会行为;B.社会舆论;C.社会潮流;D.社会传统

61.社会知觉最早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B.洛克;C.布鲁纳;D.斯滕伯格

62.生活中所谓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反映了哪一种知觉印象的效应?

()B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

63.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B

A.马斯洛;B.赫茨伯格;C.弗鲁姆;D.亚当斯

64.司德菲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

B

A.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B.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C.入职阶段、高明新手阶段、专家阶段、退出阶段;D.新手阶段、专家教师阶段、职业倦怠阶段、退出阶段

65.提出比较概括、广泛的问题,对回答内容不做严格限制的技术属于什么技术?

()D

A.具体化技术;B.内容反应技术;C.封闭式提问;D.开放式提问

66.外表并不吸引人的女大学生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成绩优异,以获得她在外部特征上所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器重和赞赏。

这是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D

A.投射作用;B.否定作用;C.升华作用;D.补偿作用

67.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D

A.为大学生树立榜样;B.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C.引导大学生树立较高的理想自我;D.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68.我们对见义勇为的行为往往会感到敬佩,对自私自利的行为会感到鄙视,这是一种()。

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9.狭义的文化的核心是指()。

C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D.制度文化

70.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

D

A.把校园文化作为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理解;B.包含学术文化在内的概念;C.排除学校组织制度的文化概念;D.是将校园文化的学术文化排除在外时研究校园文化所使用的概念

71.下列心理学家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

B

A.弗洛伊德;B.罗杰斯;C.魏特海默;D.斯金纳

72.下列属于社会文化的是()。

B

A.学校文化;B.民族文化;C.企业文化;D.制度文化

73.下列属于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的是()。

D

A.校园物质文化;B.校园行为文化;C.校园制度文化;D.校园精神文化

74.下列属于组织文化的是()。

B

A.制度文化;B.企业文化;C.地区文化;D.国家文化

75.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A.接受过程;B.认知过程;C.同化过程;D.学习过程

76.校园的整体规划及其建筑风格应反映学校内在的文化特色,它主要反映的文化形态是()。

A

A.校园物质文化;B.校园行为文化;C.校园制度文化;D.校园精神文化

77.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的表达其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的技术是指()。

C

A.共情技术;B.立即性技术;C.具体化;D.内容反应

78.心理辅导教师对来访者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进一步详细叙述的技术属于()。

A

A.澄清技术;B.具体化技术;C.提问技术;D.面质技术

79.心理辅导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叙述,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对来访者关注和理解的技术是()。

B

A.简述语意技术;B.倾听技术;C.提问技术;D.澄清技术

80.心理辅导员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来访者的技术是()。

A

A.简述语意技术;B.澄清;C.提问;D.具体化

81.心理辅导员辨认、体验来访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中明显或隐含的情绪情感,且反馈给来者,协助来访者察觉和接纳自己的感觉的技术是()。

B

A.共情技术;B.情感反应技术;C.具体化;D.澄清技术

82.心理辅导员对在辅导过程中影响辅导关系的语言、行为、情感、不平常的心理状态,予以敏感地察觉和单程的沟通与处理的技术是()。

B

A.共情技术;B.立即性技术;C.具体化;D.内容反应

83.心理辅导员讲出自己的感觉、经验、情感和行为,与来访者共享,以增加彼此的人际互动的技术是()。

B

A.简述语意技术;B.自我表露的技术;C.提问技术;D.澄清技术

84.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

B

A.全体性;B.科学性;C.主体性;D.发展性

85.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社会对心理制约;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C.心理的发生、发展;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86.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需要层级依次为()。

B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学习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B.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求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87.学校的环境气氛、压力与学生的愿望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

A

A.表现性因素;B.知识性因素;C.组织性因素;D.个体性因素

88.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

C

A.正强化;B.负强化;C.奖惩;D.间接强化

89.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明显的()。

A

A.多元化态势;B.单一化态势;C.极端化态势;D.表象化态势

90.一位讲师未被晋升为副教授,这本来是个打击,但他却说,在现在的职位上更轻松、更愉快些。

这个例子是哪种心理预防机制的表现?

()C

A.压抑作用;B.退化作用;C.合理化作用;D.投射作用

91.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

B

A.调查法;B.实验法;C.观察法;D.测验法

92.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是()。

C

A.精神分析理论;B.行为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认知理论

93.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D.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94.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

A.个案研究法;B.观察法;C.定性研究法;D.定量研究法

95.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

96.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又被称为()。

B

A.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

97.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

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8.在符号表征中,个体可直接运用()发现原理和原则,或者解决问题。

C

A.具体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图形思维

99.在教师反思的四个过程中,反思最集中体现在()。

B

A.具体经验阶段;B.观察分析阶段;C.重新概括阶段;D.积极的验证阶段

100.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

B

A.基本原理;B.变式;C.概念;D.教材结构

101.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被称为()。

C

A.亲和行为;B.人际交往;C.从众行为;D.社会行为

10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

D

A.单向传播模式;B.双向传播模式;C.互动传播模式;D.整体互动模式

103.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的,只能对环境做应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的是()。

B

A.认知主义;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存在主义

104.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和值得尊重的是()。

C

A.认知主义;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存在主义

105.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拥有自觉和自由以作出人生基本的抉择的是()。

D

A.认知主义;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存在主义

106.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发展的四个过程中,其活动主要在于增进团体之间的信任,加强团体合作的阶段是()。

B

A.初创阶段;B.过渡阶段;C.工作阶段;D.结束阶段

107.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个案研究法;B.观察法;C.定性研究法;D.定量研究法

108.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与活动是否能顺利完成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109.属于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是()。

D

A.班级管理能力;B.心理辅导能力;C.敏锐的思维能力;D.教学的能力

110.属于大学教师的一般能力的是()。

D

A.学术能力;B.管理能力;C.语言表达能力;D.想象能力

111.属于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是()。

C

A.班级管理者;B.心理辅导者;C.学生指导者;D.学生领导者

112.属于大学教师职业特征是()。

A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B.教师劳动的高难度;C.教师劳动的高强度;D.教师劳动的学术性

113.属于预防性和教育性的团体辅导属于哪一类性质的团体?

()C

A.治疗性团体;B.封闭性团体;C.发展性团体;D.同质性团体

114.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

115.准确觉察他人的内在世界并恰当的表达出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的技术是指()。

B

A.情感回应;B.共情;C.具体化;D.内容反应

116.遵从、认同和内化是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

C

A.形成阶段;B.转化阶段;C.习得阶段;D.修正阶段

二、多选题

1.知觉的基本特征是()。

BCD;

A.分散性;B.理解性;C.恒常性;D.选择性

2.不良品德的转化一般应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ACD;

A.醒悟;B.遵从;C.转变;D.巩固

3.布鲁纳认为,个体认知表征的方式随年龄而发展,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BCD;

A.认知表征阶段;B.动作表征阶段;C.形象表征阶段;D.符号表征阶段

4.产生式学习中,每一个产生式的形成都包括哪两种表征?

()BD;

A.动作表征;B.活动表征;C.符号表征;D.条件表征

5.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包括哪几个主要过程?

()ACD;

A.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表征;C.知识的存储;D.知识的提取

6.从性格结构来看,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包括()。

ABCD;

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理智特征;D.性格的情绪特征

7.促进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途径有()。

AC;

A.观摩与分析;B.掌握学习理论;C.教学决策训练;D.把握学生心理

8.促进大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对策是()。

AC;

A.加强多边协作,形成大学生认知促进的合力;B.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C.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教育;D.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9.促使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ABCD;

A.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B.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C.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D.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10.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

ABC;

A.教育机智;B.教学能力;C.教育科研能力;D.班级管理能力

11.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

ABC;

A.教师的能力;B.教师的情感;C.教师的意志;D.教师的个性

12.大学教师的职业角色包括()。

BD;

A.心理辅导者;B.社会服务者;C.学生领导者;D.学术研究者

13.大学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

ABCD;

A.指导学生学习;B.引导学生人生发展;C.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D.指导大学生的就业

14.大学教师激励的方法包括()。

BC;

A.学术激励;B.职务考核;C.目标激励;D.提高待遇

15.大学教师应用哪些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ABCD;

A.学会倾诉自己的压力和情绪;B.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C.参加体育锻炼;D.保持一种以上的爱好

16.大学教师应用哪些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ABCD;

A.学会倾诉自己的压力和情绪;B.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C.参加体育锻炼;D.保持一种以上的爱好

17.大学生常见的社会行为有哪些?

()AB;

A.亲和行为;B.侵犯行为;C.选择行为;D.知觉行为

18.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ABCD;

A.自我意识发展不足;B.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C.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D.性心理和性道德冲突

19.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比较差的表现主要有()。

ABCD;

A.上课忘关手机;B.上网成瘾;C.不按时就寝;D.阅览室聊天

20.大学生的良好品德教育重点在于()。

ABCD;

A.以生活为本;B.以问题为中心;C.以实践为落脚点;D.学校德育课程与团体的与相结合

21.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就是要回归现实生活,要从现实出发,()。

ABD;

A.贴近现实;B.贴近生活;C.贴近课堂;D.贴近大学生

22.大学生的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有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前瞻性原则()。

BCD;

A.制度性原则;B.务实及可行性原则;C.稳定性及适应性原则;D.底线原则

23.大学生的思维表现出以下特点()。

BCD;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