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26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0251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第26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单元第26课.docx

第九单元第26课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精梳理·通时空观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

1949年9月。

(2)地点:

北平中南海。

(3)代表: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

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名代表。

(4)内容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3.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

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人民解放军仍在

华南、

西南等地区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金版微点拨]

【思考探究1】 读教材P156历史纵横,你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有何意义?

金版点拨: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思维拓展】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包括了新中国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内容,解决了新中国建立所需要解决的所有的重大问题。

 

【易混易错】 1950年中国的土地改革的性质

这次土改不是社会主义性质,是民主革命性质。

因为它是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这种土地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1)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具体采取“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2)成就:

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并与8个非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新中国迎来

第一次建交高潮。

【思考探究2】 教材P157思考点

金版点拨:

根据土地改革的意义作答。

 

【思考探究3】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金版点拨:

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用。

 

【思考探究4】 教材P159学思之窗

金版点拨:

结合“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去理解。

 

【思维拓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名词解释】 “求同存异”

(1)“同”:

一是指与会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

与会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3)“求同存异”方针的关键是“求同”,而不是消除差异。

亚非各国之间由于国情不同,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历史与现实中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减少分歧,理应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追求。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1954年宪法

4.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思考探究5】 读教材P161最后一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金版点拨: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贡献和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毛泽东的贡献来回答。

 

【思考探究6】 教材P161问题探究

金版点拨:

(1)它能全面直接反映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受人民监督。

(2)它决定国家的其他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各方面。

(3)它使国家机关得以组织、运转,国家权力得以合法、有效使用,从而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研重难·籍史料实证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节选)

 

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三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组织和发动群众对宪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全国各地方直至县一级都成立了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

据对29个省市的统计,有730多万名报告员、宣传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民族出版社将宪法草案译成了多民族文字。

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了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

[教你读史] 史料一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多个领域做了政策规定。

史料二与史料一有许多共同点,但提出“消灭剥削制度”。

史料三中五四宪法的制订过程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特征。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共同纲领》的作用。

金版参考: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针,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2)根据史料二①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原则。

结合史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金版参考:

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主要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根据史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订过程的特点及意义。

金版参考:

特点:

充分发动群众(或各级政府组织、发动、宣传工作充分)。

意义: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调动人民参政的积极性;普及了宪法知识,有利于依法治国;全民参与,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史论总结] 1.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政治制度建设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

主题二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 促使毛泽东下决心提前实行三大改造的原因有:

第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国家已掌握了重要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第二,一些资本家采取各种违法手段牟利,损害了国家利益。

同时,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有所发展,破坏了国家的购销计划和价格政策。

第三,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广大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四,技术和管理都十分薄弱的民族资本企业、个体小生产,以及一片汪洋大海似的小农经济和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小商品生产,同国家的工业化发生了尖锐矛盾。

另外,抗美援朝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战争的威胁并未消失。

——摘编自张启华《读懂毛泽东》

二 从1952年开始,毛泽东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采取逐渐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即使社会主义因素一年一年地增加,争取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

而不是等到10年到15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设想,抓住关键词“渐变”“逐渐推进”“一步一步”等。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和条件。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金版参考:

原因:

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以及小生产者的脆弱性、分散性和落后性,不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农民对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要求;增强经济实力,壮大国防的需要。

条件: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

说明:

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根据史料二,指出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设想的特点。

金版参考:

逐渐过渡,反对全线进攻的突变。

[史论总结]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课小结

史苑窥斑

苏联与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

(1952年)斯大林对我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他认为,我们《草案》里考虑的五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14%。

他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他同意帮助我们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

斯大林的意见对我们是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的。

当时我们提出工业年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根据前三年工业年平均增长34.8%的速度设想的,虽然计划指标已低于这个数字,但对经济恢复时期带恢复性质(数量少、基数低、恢复易)的高速度不能持久保持这一点,则认识很不足。

……

1953年4月4日,米高扬向富春同志通报了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经济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的意见。

要点如下:

(1)从国家的利益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考虑,“一五”计划的基础是工业化,首先建设重工业,这个方针任务是正确的;

(2)从政治上、舆论上、人民情绪上考虑,五年计划不仅要保证完成,而且一定要超额完成。

因此,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调低到14%~15%为宜;(3)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专家;(4)加强地质勘探等发展经济的基础工作;(5)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小工业,以补充大工业之不足;(6)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7)巩固人民币,扩大购买力,发展商品流通;(8)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国家的积累。

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些意见虽然主要是立足于苏联的经验而谈的,但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我们参考这些意见对计划草案作了较大的调整。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

201~203页,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课堂跟踪训练

1.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下列对“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说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国迎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期

D.第一次打败帝国主义获民族独立

答案 C

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故选C项。

A项错在“彻底”,排除;当时取得基本胜利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第一次打败帝国主义是抗日战争胜利,故D项错误。

2.彭德怀说:

“它雄辩地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

A.抗日战争的胜利B.新中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答案 D

解析 从彭德怀的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带有反侵略性质的战争所取得的胜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入侵,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选D项。

A、B两项不合题意,故排除;由材料“西方侵略者”“架起几尊大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外来侵略,西藏和平解放是国内问题,C项错误。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是为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而制定的法规,故D项正确。

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和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发展农业生产,这都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4.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

被喻为“定海神针”的是(  )

A.“一边倒”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D.“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 B

解析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当下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准则,故B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主要是应对冷战背景下的中国形势,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处理的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属于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5.新中国初期我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A项正确。

B、C两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一国两制”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构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