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001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利用时间轴,理清1949~1978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掌握“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史实。

2.运用对比法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3.分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国民经济

(1)表现: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第一个五年计划

内容

实施

意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进行三大改造  

①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①到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知识点二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中的失误

失误

表现

危害

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探索中的调整

(1)目的: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成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知识点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

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形象记忆】过渡时期

【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

【图示巧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历史纵横】(教材第51页)本段文字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的有关史实。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形式为:

农民个体生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同时应明确,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性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将土地分给农民个体经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后者则是将分散的生产资料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误区警示】“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纵横】(教材第52页)这段文字讲述了大庆石油会战以及涌现出来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模范。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与干劲。

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奋斗,才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探究]

1.“一五”计划

史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①。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②,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注:

①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了其特点。

②中的“薄弱”和③中的“欺负”体现了其原因。

思考 依据史料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原因。

提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基础薄弱,增强国防。

2.三大改造

史料 

注:

图片反映了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思考 据图片分析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影响?

提示 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史论形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意义及与工业化的关系

1.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1.中共八大

史料 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①,积极而又稳妥②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注:

①“防止和纠正”、②“稳妥”体现了其主张,中共八大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次正确的探索。

思考 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有何意义?

提示 主张:

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意义:

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探索中的失误

史料 

注:

图片和图片中的文字“一个萝卜千斤重”是典型的“大跃进”的体现。

思考 史料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它具有什么特点?

结果如何?

提示 运动:

“大跃进”;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

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探索中的调整

史料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①。

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②。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注:

①中“放慢”和“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反映了调整重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

②中“先满足”和“主要是日用工业生产品”反映了调整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

实质是什么?

提示 内容:

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

实质:

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史论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

(1)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

(2)片面追求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

2.原因

(1)客观:

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

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

3.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拓展延伸]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

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一、学思之窗(教材P52)

(1)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

提示 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去的。

(2)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提示 评价:

大炼钢铁运动违背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本课测评(教材P53)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提示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

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三、学习延伸(教材P53)

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

提示 “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较近,比较方便。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1.(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中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2.(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五”计划开始了新中国大规模的计划经济建设,其优先发展的是(  )

A.农业B.轻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