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665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

一、基础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

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我】【肉食者】。

【谋】。

【间(jiàn)】。

【鄙】【远谋】【安】。

【弗】【专】【对】【惠】【牺牲】【帛(bó)】【加】。

【信】【孚】【福】【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鼓】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再】第二次。

【衰】减弱。

【竭】尽,消失。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

【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

古义:

官司、案件今义:

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

古义: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

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

古义:

讨伐,攻打今义:

砍伐

4、又何间焉间:

古义:

参与今义:

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

古义: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

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

古义:

虚夸,以少报多今义:

增加

7、虽不能察虽:

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8、再而衰再:

古义:

第二次今义: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

古义:

信实、诚实今义:

书信

10、忠之属也忠:

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

忠诚

三、阅读理解运用

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齐师伐我;公将战。

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

远谋。

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

5.“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

“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

战争中:

“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

“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

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

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

彼竭我盈之时。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

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

“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

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

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四、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二、正音。

邹(zāu)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三、解释下列实词。

1、邹忌修八尺修:

长,此处指身高。

2、形貌昳丽昳丽:

光艳美丽3、朝服衣冠服:

穿戴。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

谁,哪一个5、旦日:

明天,这里指第二天6、孰视:

仔细地看。

孰,仔细。

7、私我也私:

偏爱。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

实在,的确。

9、今齐地方千里方:

方圆。

10、王之蔽甚矣蔽:

受蒙蔽。

11、王曰:

“善。

”善:

好,对。

1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指责)13、能谤讥于市朝谤:

指责别人过错讥:

讽刺市朝:

公共场合14、时时而间进(时时:

有时候,隔些时候。

间:

间或,偶尔。

)15、上书谏寡人者(书:

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寡人:

君王自称)16、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17、皆以美于徐公以:

以为,认为18、皆朝于齐(朝:

朝见,朝拜)19、徐公何能及君也及:

赶上,比得上。

19、朝服衣冠,窥镜(窥镜:

照镜子)20、美我者:

以……为美,称赞,赞美。

认为我美。

21、寝:

睡觉。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

古义:

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

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明日:

古义:

第二天今义:

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

古义:

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

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窥:

古义:

照今义:

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寝:

古义:

躺而不睡今义:

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私我也私: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蔽: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或:

(受)蒙蔽5、闻寡人之耳者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美: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一词多义

1、修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朝A皆朝于齐朝拜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3、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七、通假字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八、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九、成语

门庭若市:

形容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得跟市集一样。

意思是门前和庭院里如同集市。

文中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

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十、对联

①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②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③思君王治乱邹忌推己及人勇纳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④只知偏信言路窄善于兼听眼界宽⑤勤思方知言中弊善想才晓智叟不智

十一、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十二:

段落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十三:

问答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意对即可。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

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

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

他颁布了什么命令?

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答:

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

“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0、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

那句俗语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

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1、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

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

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

A邹忌:

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

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

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

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6、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答:

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

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

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18、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答:

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19、“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什么样的心态?

答:

自觉其美,颇有炫耀之意,

20、“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答:

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他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21.当徐公来时,邹忌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又窥镜自照来比较,更觉得弗如远甚,这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精神?

答:

不肯盲目自信,事必躬亲考察的求实精神.

2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3、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

一.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二。

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24、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这样才能革除弊端,振兴国家。

25、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什么样的的一个人?

答:

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也能够正确对待别人,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

26、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要经常听取他人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十四、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

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

示例,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答:

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

建议: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答: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

第一问: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盲。

第二问答案开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1、《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

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进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说明,要想劝谏成功,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有敢于进谏的勇气,还需要臣子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同时也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采纳正确建议,从谏如流.)

13、文中的邹忌由“比美”之事想到了国君受蒙敝的严重性。

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引起过你的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答:

由洗澡想到思想。

心灵上的尘埃,要是不“清洗”,人就会变质。

1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本文的内容对于今天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

邹忌有自知之明。

善于分析问题。

直言讽谏。

齐王纳谏,能取信于民。

15、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16、纳谏除弊有何现实意义?

答:

从领导者来讲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

从劝谏者来说要讲究方式方法,用便于接受的语言进行劝谏。

17、谈一谈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现在我们仍然提倡纳谏除弊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繁荣富强。

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面临着灭亡的可能。

18、这篇文章对今天的为官者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

当今的为官者,在赞美声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迷惑;不要只听赞歌,要多听取不同意见,广开言路,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9、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怎样的启迪和教育?

答:

在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要审慎对待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被他人所利用。

要广开言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注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土丘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

古义:

黄河,今义:

泛指一般河流

阳:

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

太阳

2、达于汉阴阴:

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天

3、指通豫南指:

古义:

直,一直,今义:

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古义:

乃,并今义:

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

古义:

之于,今义:

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