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607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 第五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选修一第五第九单元综合测试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

选修一第五——第九单元综合测试

1.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2.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A.向西欧派遣留学生B.创办近代化大学

C.扩大大学的自主权D.创办学会宣传西学

3.下列是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他可能从事的活动有()

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

②他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

③他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

④他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废除农奴制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B.农奴制导致俄国长期落后于西方

C.农奴制经历着空前危机D.欧洲大陆已兴起改革浪潮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6.凯末尔和甘地都领导了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的不同之处是()

A.实行了西方化的全方位社会变革

B.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C.消除传统宗教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D.反映了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7.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B.引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C.平息了农民暴动

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

8.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有()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影响很大②民族主义甚嚣尘上③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垄断政权④天皇崇拜思想严重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9.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10.下列对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力扶植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努力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

C.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和设备D.把军事工业作为发展重点

11.加尔文教所产生的国际政治影响有()

①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②在英国出现了清教运动,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在法国与天主教派进行了十年的战争

④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变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2.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

“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13.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14.下列改革,性质相同的是()

A、梭伦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B、俄国1861年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C、商鞅变法与欧洲宗教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15.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君主,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

下面对阿里表述错误的是()

A.阿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

B.阿里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通过改革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

16.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17.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

其中不准确的是()

A.《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变法:

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

C.《孝文帝改革: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戊戌变法: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8.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

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嘉永年间(1848-1854)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1869年8月,大村益次郎提出《兵部省前景规划》,力主尽快结束日本军制紊乱的局面,在全国实现统一军制。

山县有朋也认为:

“欲完成维新之大业,必须打破列藩割据之弊,实行中央集权,巩固政府基础。

而欲实行中央集权,巩固政府基础,就必须建立帝国陆军,统全国兵权于中央。

——《日本的明治维新》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

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

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

……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大村益次郎和山县有朋的主张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三体现日本明治维新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具有什么特点?

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具有局限性的史实。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雅典国家形成初期,贵族在政治上把持了国家政权,包揽官司,制定法律压迫平民……。

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达500麦斗为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年收入达300麦斗以上为第二等级,可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年收入达200麦斗则为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全归于第四等级,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

——《梭伦改革》

材料二有关商鞅变法的图片

材料三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不断上升的压力也就变得更加不可抗拒,于是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就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惟一办法。

根据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所有的农奴都被解放,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进行分配。

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2)依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的特点。

(4)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

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

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材料一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

22.古往今来,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回答:

材料一宋代海外贸易较以前有了突出发展:

……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

……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

——《简明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某班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时,列表总结了“日本明治维新”和“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的有关知识。

请根据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3)材料二显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两个迅速发展的时期(1953—1960年;1979年以后),分别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发达国家,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

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可以得到抚恤金。

(4)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

23.古今中外,教育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

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派精英云集稷下学宫,鼎盛时期稷下学者达1000余人。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

材料二《明史·选举志》记载,洪武初年规定:

“科举必由学校,……;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从明朝初年起,就规定“四书五经”是各级学校的必学内容,八股取士,专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材料三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

“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功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初学校教育的特点。

(3)对比材料二、三,维新派的教育理念相比明初有何变化?

变法期间维新派又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改革主张?

(4)材料四反映出卢梭怎样的教育思想?

1762年《爱弥儿》一出版,就轰动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永年间(1848~1854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显著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

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

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

……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以“增强了民族力量”的。

(3分)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个重大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分析比较,前两个都是政治运动而不属于文化领域,A项表述不符。

同样,C项表述的是经济领域的变化,与题干前两个事件的政治性质也不符。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要求在政治领域进行变革,D项描述不符,所以答案为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基本趋势

2.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教材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教育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可知选C。

3.B

【解析】本题以一名武士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德川幕府统治时期”,④是明治政府时期的。

4.A

【解析】略

5.A

【解析】略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凯末尔执政期间,凯末尔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凯末尔改革,涉及国家体制、法制、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使土耳其成为世俗国家,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甘地崇尚“非暴力不合作”,没有进行社会改革,所以A说的是凯末尔,A正确。

BCD是相同点。

.

考点:

“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凯末尔•不同点

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

依据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后依然是沙皇专制,故A错误;“十二月党人起义”是1861年改革的背景,故排除;改革后,农民所受的剥削依然较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故C错误;D符合题意,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所以应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俄国改革•影响

8.C

【解析】略

9.B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发展经济的突出措施。

A项是前提,为工业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保障,C、D两项属于B项内容的具体化。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意,考查阿里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联系所学解答,在工业建设方面,阿里引进西方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的国营工厂,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所以A项表述错误,其它三项都是阿里改革的重要措施,答案为A。

考点:

阿里改革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阿里改革措施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11.D

【解析】略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

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

此后,他们大多被沙皇政府流放。

故选C。

ABC项不是被流放的原因,他们被流放是因为参加了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考点:

十二月党人

点评:

1825年12月,一些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等发动了武装起义,希望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但是起义失败,他们被流放。

他们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他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点燃了俄国政治变革的导火线。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都是以人文主义的思想挑战教皇的宗教权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项反映的是世俗权力高于教权,体现不出人文主义的内容来;B项反映的是教会的思想专制;D项是加尔文在政治上的行为,与题意无关。

所以应选C。

考点: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4.D

【解析】略

15.D

【解析】略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维新变法的举措中真正得到清政府实施的是按西法编练新军和兴办京师大学堂,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考点: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点评:

一场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与多种因素,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关键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17.B

【解析】略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以马丁·路德纪念日为突破口,来谈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马丁·路德对《圣经》的解释权进一步扩大,让每个人对神灵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实现了个人的独立与平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社会意义

19.

(1)含意:

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4分)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使日本军事力量集中,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和发动扩张战争奠定了基础。

(4分)

(2)有选择的学习。

(2分)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或侵略朝鲜)(2分)

(3)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与道精神)(3分)

【解析】略

20.

(1)变化:

由把持国家政权,包揽官司,制定法律到按财产等级享有国家公民的权力。

原因:

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2)奖励耕织:

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统一度量衡: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业的运营。

(3)克里米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重新分配农奴耕种的土地;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解析】概括材料一的有效信息,反映的是贵族权力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梭轮进了改革;第二问铜方升是量器,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作用;第三问特点从背景、方式、内容、结果等方面分析。

21.

(1)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

主张:

“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6分)

(2)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的倾向。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

据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考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2.

(1)外贸港口众多,政府专设管理机构;外贸地域范围广,商品种类多;进口以原料和初级制品为主,出口以制成品为主;政府的外贸税收大幅增加。

(8分)

(2)背景:

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分)

措施:

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2分)

认识:

扫清障碍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前提;经济近代化,顺应了时代潮流;改革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育之成理即可得分)(4分)

(3)1953—1960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大跃进运动。

(4分)

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4)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体现社会公平。

(4分)但也使国家财政支出过大,造成财政赤字,容易使一些人产生依赖思想。

降低劳动积极性。

(4分)

【解析】略

23.

(1)功能:

政治功能,提供政治咨询;教育功能,培养人才,传播文化。

(4分)

(2)特点:

学校和科举紧密结合(或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重视儒学,强化思想控制。

(3分)

(3)教育目的由培养官吏到为社会培养人才;教育范围扩大(全民教育)。

(2分)

主张:

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4)教育思想:

教育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自然天性。

(2分)

原因: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科举必由学校”、“专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处进行概括。

(3)从材料“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进行全民教育,培养人才。

为了此目的,维新派进行了废除科举等改革。

(4)从材料可以看出,教育要符合人的天性,这是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宣传服务的,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考点:

古今中外的教育

点评:

古往今来,每一个时期都重视教育,虽然目的和方式不一样。

中国古代重视教育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统治的需要。

同时希望教育能够控制人们的思想;西方的教育更加重视人性,认为教育应该符合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育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

现在我们重视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发展是根本,教育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24.

(1)含义:

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4分)

(2)废除旧体制;殖产兴业;倡导“文明开化”;建立军队(如分别答具体内容也可)。

(3分)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或侵略朝鲜)。

(2分)

(3)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把烈火象征着日本民族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2)第一小问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回答:

政治-----废旧建新;经济-----发展新经济;

文教-----倡导“文明开化”;军事-----建立新军队。

19世纪末,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转而侵略掠夺亚洲的其他国家。

(3)这一问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灌输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等。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

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但明治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