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945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docx

说明1223最终说明解析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科教及康复功能区建设项目

设计说明

第一章项目概况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科教及康复功能区建设项目位于合肥市新站区萧城路与扶疏路交叉口东南。

基地西侧、南侧地块为已建高层居住小区,北侧为规划中的商住混合用地,东侧为规划中的商业用地。

现状场地较为平整,用地条件良好。

项目规划内容包括康复中心功能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45603平方米,容积率2.42,总建筑面积13141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041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康复中心共设计床位840床,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共设计学生公寓216间,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共设计公寓308套。

第二章设计理念

1、坚持城市设计的思想

立足城市视野,将院区打造成城市发展的形象窗口。

在萧城路与扶疏路营造一个积极的城市空间,以展示院区形象,创造城市的展示空间。

2、植入三个特色空间,创造园林化绿色院区

结合功能布局,院区设计三个功能区块。

对应功能区块,植入三个特色空间,分别为西侧的阳光空间,中间的康复休憩园林空间,东侧的运动空间。

绿化景观布置在特色空间之中,自然环境在建筑内外延续,和谐共生。

3、功能合理、流线清晰

院区设计康复中心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三大功能区块,各功能空间分区明确,流线便捷清晰。

其中,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分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与会议中心。

4、以人为本,营造绿色院区

整个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下沉式庭院、太阳能热水系统,遮阳系统,海绵城市均体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

5、造型新颖、现代

建筑主楼形象整体性强、简洁、新颖,细节处理丰富,体现建筑的科技性和精确度。

从构图上看,主楼设计成船的形状,寓意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扬帆起航,开创新篇章。

第三章规划布局

一、规划结构

基于对用地环境的分析,规划由西至东依次设置康复中心功能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形成“一心两翼,三区独立”的规划格局。

二、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分为外部空间规划、内部空间规划两个层面。

1、外部空间

为留给城市足够的外部空间,在萧城路与扶疏路交叉口布置开敞的阳光空间。

同时,公寓靠南设计以留出足够空间布置运动场地。

2、内部空间

通过建筑的布局组合创造整个院区的中心景观空间。

三、功能布局

康复中心功能区位于基地西侧,强化康复中心与已建院区间的联系。

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区位于院区正中央,主体建筑退让城市道路35米设计广场空间以缓解人流压力。

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位于地块东南角,为整个院区最为安静、私密的区域。

四、出入口设计

康复中心功能区主入口位于萧城路,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区与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主入口均沿扶疏路布置。

五、动态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采用人车分流系统。

院区道路采用外环路网,地面停车及车库出入口均布置在外环路网外部,人行系统布置在外环内部。

通过各个出入口的分开设置,实现了各种流线的分流与引导。

六、静态交通规划

机动车停车采用地面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

外环道路设计绿化停车位,方便就诊患者。

地下车库出入口设在入口附近,车辆快捷入库,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院区地上绿化停车共159辆,地下车库停车741辆。

七、景观绿化

院区共设计三个景观区,由西至东分别为阳光景观区,康复疗养园林景观区,运动景观区。

康复疗养园林景观区位于整个院区中心,通过微地形设计起伏的绿丘景观系统,绿树掩映下分外亲切自然。

不仅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同时为医技科研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生态氧吧之中。

八、经济技术指标

 

第四章单体建筑设计

一、康复中心功能区

康复中心共24层,建筑面积为45500平方米,设计床位840床。

按照《康复中心建设基本标准》规范设计。

1、平面设计

主入口面向西侧萧城路,入口处设置四层通高门厅,宽敞明亮、绿色阳光,给人轻松、健康的第一印象。

(1)、一层

大厅北侧设扶梯两部。

康复休养区电梯厅位于大厅南侧,正对大厅设咖啡吧。

建筑南侧设餐厅及厨房。

洁物及工作人员入口位于建筑东侧,设2部洁梯,可通过电梯直达各层康复区域。

污物出口位于建筑西北角,设电梯一部,供污物垂直方向运输。

(2)、二层

正对扶梯为康复检验科,康复医技位于检验科南侧。

康复休养电梯厅正对功能检查科。

(3)、三层、四层

主要功能为老年康复区及术后康复训练,对常见老年性疾病形成的功能障碍给予科学的治疗和训练。

后勤办公位于三层及四层东侧,为康复中心的运转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4)、五层-二十四层

康复休养护理单元,每层设42床。

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康复区域、医护工作区域、办公区域相对独立,护士站位于中心。

护士站后方为病人开敞活动区域,病人可在此就餐、活动。

康复房间基本朝南,每个病房均有康复阳台。

2、剖面设计

一层层高4.8米,二层-四层层高4.2米,五至二十四层层高3.9米,总高度95.4米。

二、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

结合功能需求,方案将科研教学与会议中心独立设置,两者间通过水平向的飘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飘板下的架空空间恰好形成从主入口至中心绿地的视觉通廊,在丰富院区景观的同时扩大了入口广场。

(一)、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

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22层,建筑面积为33100平方米。

1、平面设计

(1)、一层主入口朝北,入口为两层通高大厅,大厅东边北侧为主电梯厅,共设6部电梯。

大厅内设咖啡、休息、超市干洗等功能。

西侧为厨房区域。

(2)、二层、三层分别为学生食堂及教职工食堂,西侧为厨房,东侧为就餐区域,靠南侧分设卡座及包厢。

(3)、四层为学生活动区域,设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功能。

(4)、五至八层为教学区,每层南侧设6个教室,北侧设2个多媒体教室。

(5)、九层为图书馆,藏书库位于建筑北侧,阅览室及开架阅览位于南侧。

(6)、十至十二层设置7个实验室。

(7)、十三、十四层为办公区,走道南侧为办公室,北侧为会议室。

(8)、十五层至二十二层为学生公寓,南北向布置,共设计公寓216间,每层27间。

2、剖面设计

一层层高4.8米,二层-四层层高4.2米,五至二十二层层高3.9米,总高度87.6米。

(二)、会议中心

建筑三层高,建筑面积为2067平方米。

1、平面设计

门厅面向主入口设置,清晰醒目。

一、二层各设200人阶梯教室及五个会议室,三层为400人报告厅,可满足整个医院学术交流的日常使用。

2、剖面设计

一层层高4.8米,二层层高4.8米,三层层高6米,总高度15.6米。

三、教职工及倒班公寓

教职工及倒班公寓位于院区东南,24层,建筑面积29750平方米,共设计公寓308套。

1、平面设计

一层设超市、活动室、健身房、洗衣房等功能空间,二层为餐饮服务区,内设公共餐饮区、特色包厢以及休闲咖啡座。

三至二十四层为住宿区,户型设计分单人间、一室一厅、两室两厅、三室两厅四个形式,面积分别为30、50、75、95平方米。

其中,单人间66套,一室一厅66套,两室两厅154套,三室两厅22套。

2、剖面设计

一层层高4.8米,二层层高4.2米,三层至二十四层高3.3米,总高度81.6米。

四、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21000平方米。

设计停车位741个,充电桩90个。

地下车库层高为3.8米。

地下一层设计整体地下室,水泵房、制冷机房、变配电等设备用房均设在主楼下方,节约投资。

五、造型设计

建筑采用柔和的弧线和横向线条构图,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

暖色石材墙面,与玻璃、与钢等材料形成独特的立面肌理,温暖、精致。

主楼与裙房高低错落,空间丰富,形象灵动。

第五章绿色建筑设计

一、设计目标

本项目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公共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要求;依据《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规定,该项目执行安徽省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二、设计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2-2011)

《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安徽省《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B34/1801-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本工程业主提供的资料

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三、技术措施

1、节地与室外环境

本项目在设计工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

不对周边建筑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避免幕墙光污染;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的要求;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本项目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合肥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地面绿化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方式;

地上停车位采用植草铺砖,条件容许时,覆土高度超过1米区域采用渗透铺砖,尽量增大室外透水地面面积;

本项目地下层作为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餐厅以及人防等功能使用,地下室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比345%,充分开发利用了地下空间。

2、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项目为大型公建,按《合肥市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施细则》设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标准的规定;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

照明功率密度指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的要求;

项目设计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部分热水需求;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本项目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6规定的6级要求;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本项目在方案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本项目所有用水部位均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的要求;

收集利用场地内屋面与道路雨水,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储存利用等配套设施,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收集的雨水;

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绿地中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本项目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标GB18580~18587和GB6566要求;不适用国家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建筑造型简约,尽量减少装饰性构件的使用,节约材料;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环境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5、室内环境质量

采用集中空调的位置,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新风量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朝向有利于夏季和过度季节自然通风;建筑单体采用诱导气流方式,促进建筑内自然通风;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在不同区域的通风效果。

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自然通风系统设计方案;

在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地下室设置CO浓度检测系统,且与排风系统相联动,地上人员密集场所设置CO2浓度检测系统,且与新风系统相联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地下室一层设计了光诱导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光,改善地下室采光效果,且节约能源;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计有无障碍设施,满足规范要求。

6、运营管理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梯级用水原则,制定节水方案;采用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水管理机制;节水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护、改造和更换;平面设计中,将管井设置在公共部位;具有公共使用功能的设备和管道设备在公共部位;

本项目建筑智能化系统按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设计;

本项目耗电、冷热量等实行分项计量收费;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其他动力用能系统设置用能分项计量装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水泵风机输配系统等设置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建筑物内不同区域设置用能分项计量装置。

第六章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二、设计荷载

楼面活荷载载标准值如下:

1、康复中心

1)办公室、诊室、病房2.0kN/m2

2)卫生间、盥洗室2.5kN/m2

3)餐厅3.5kN/m2

4)楼梯、电梯厅、住院大厅、走廊3.5kN/m2

5)厨房4.0kN/m2

6)药房、库房7.0kN/m2

7)CT、MRI10.0kN/m2

9)电梯机房7.0kN/m2

11)上人屋面2.0kN/m2

12)不上人屋面0.7kN/m2

13)基本风压0.35kN/m2

2、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

1)学生公寓、阅览室、办公室2.0kN/m2

2)教室、实验室2.5kN/m2

3)学生食堂3.5kN/m2

4)楼梯、电梯厅、大厅、走廊3.5kN/m2

5)厨房4.0kN/m2

6)藏书库10.0kN/m2

7)卫生间、盥洗室2.5kN/m2

9)电梯机房7.0kN/m2

11)上人屋面2.0kN/m2

12)不上人屋面0.7kN/m2

13)基本风压0.35kN/m2

3、教职工及倒班公寓

1)公寓、办公室2.0kN/m2

2)卫生间、盥洗室2.5kN/m2

3)餐厅、活动室3.5kN/m2

4)楼梯、电梯厅、大厅、走廊3.5kN/m2

5)厨房4.0kN/m2

6)库房7.0kN/m2

7)超市8.0kN/m2

9)电梯机房7.0kN/m2

11)上人屋面2.0kN/m2

12)不上人屋面0.7kN/m2

13)基本风压0.35kN/m2

地面粗糙度为B类

基本雪压0.35kN/m2

合肥市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三、结构设计

1、抗震设计

合肥市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特征周期为0.35s。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康复中心属重点设防类建筑,结构设计按地震作用7度进行计算,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和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属标准设防类建筑,结构设计按地震作用7度进行计算,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2、上部结构设计

康复中心属重点设防类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框震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和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属标准设防类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框震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第七章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建设及当地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汽车车、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013-2006

2、建设单位对本项目的设计要求

3、有关工种提供的设计资料与要求。

二、设计范围及水源

本项目室内外生活给排水、热水、雨水、消防给水、灭火器配置等设计,并作好与其它相关专业的设计配合。

水源:

水源取自市政给水管,从萧城路市政给水管引两条DN200进水管,在基地内连成环网,供工程内建筑的生活和消防用水。

三、用水量

1、生活用水量

名称

用水标准

用水人数

使用时间

最高日

用水量

最大时

用水量

康复中心

200L/床.天

840床

24h

168m3/d

14m3/h

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食堂

25L/人.次

3000人次

12h

75m3/d

9.4m3/h

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公寓

200L/人.天

648人

24h

129.6m3/d

13.5m3/h

教职工及倒班公寓

250L/人.天

572人

24h

143m3/d

14.9m3/h

会议中心

8L/人.次

2000人次

8h

16m3/d

3m3/h

未预见水量

按10%计

53.2m3/d

5.48m3/h

合计

584.8m3/d

60.3m3/h

2、消防用水量

(1)、消火栓系统用水量,室外消防用水量:

40l/s,室内消防用水量:

40l/s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

40l/s

四、生活给水系统

1、冷水系统

室内生活给水系统竖向分成四个区,其中负一层至三层为低区,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四至十层为高一区,十一至十七层为高二区,十八至二十四层为高三区,采用加压供水。

每个分区最大静水压均控制在0.45MPa内,供水压力大于0.20MPa的支管上设置减压限流措施。

加压供水设备采用成套变频供水设备,生活水箱和生活泵房设于负一层地下室内。

2、热水系统

本项目提供全日制集中热水供应。

热水系统采用集中太阳能与电辅助加热结合的方式制备热水。

在康复中心屋面设置太阳能集热管和集热水箱,水箱内设置电辅助加热装置。

热水供水分区同冷水系统。

五、排水系统

1、污废水系统

本工程室内生活污废水合流、雨污分流。

排水系统采用双立管系统,设置专用通气管。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厨房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再集中排入院区污水处理站,并须按环评要求,经有效处理达标后排往市政污水管网。

2、雨水系统

雨水采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取10a,室外雨水设计重现期取3a。

主楼屋面采用重力流雨水系统,裙房屋面采用虹吸雨水系统。

屋面雨水与地面雨水汇集后就近接入市政雨水管网。

六、消防给水系统

1、消防用水量

本工程为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医院综合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量40L/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按3小时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按1小时计。

2、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从萧城路市政给水管引两条DN200进水管,在基地内连成环网,供本楼生活和消防用水。

室外环状管网上设SS150型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楼内均设置消火栓系统,设置室内消火栓加压泵。

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竖向分成两个区,其中负一层~八层为低区,九层~二十四层为高区,每区最大静水压小于100米,消火栓口动压超过50m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高、低区管网均布设成环状。

消火栓布置间距保证相邻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室内任何部位,系统于室外配消防水泵接合器。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除变配电房、CT室等不能用水灭火的房间外,均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地下车库按中危险级Ⅱ级设防,设计喷水强度为8L/min.m2,同时作用面积160m2;其他部位按中危险级Ⅰ级设防,设计喷水强度为6L/min.m2,同时作用面积160m2。

喷淋系统设若干组湿式报警阀,于室外配消防水泵接合器。

设置喷头的楼层和每个防火分区均设信号蝶阀和水流指示器,以发信号至消防控制中心。

设置喷淋系统各层末端设放水阀和压力表,最不利点喷头处设末端试水装置。

5、灭火器配置

地下车库按B类火灾中危险级配置灭火器,康复中心及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按A类火灾严重危险级配置灭火器,其他按A类火灾中危险级配置灭火器,规格、型号和数量满足《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要求。

6、气体灭火系统

变配电房、发电机房、CT室等重要设备用房,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七、消防水箱、水泵房和蓄水池

屋顶设有效容积为36m3的消防专用水箱一个,水箱间内分别设有消火栓系统和喷淋系统稳压增压设备各一套。

生活水泵房设在地下负一层,内设变频供水加压设备。

消防泵房内设消火栓系统加压泵两台,一用一备;喷淋系统加压泵两台,一用一备;同时采取消防泵定期自动巡检措施。

生活水箱和消防水池分开设置,生活水箱采用不锈钢板制作,有效容积为120m3。

消防水池贮存3小时室内消火栓用水和1小时自动喷淋用水,有效容积为432m3。

八、管材

室内生活给水管采用薄壁不锈钢管,环压或法兰连接;消防管、喷淋管DN<80时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接;DN》80时采用热镀锌钢管,卡箍连接。

雨水管采用热镀锌钢管,污水管采用机制铸铁管。

所有卫生洁具均采用节水型。

九、节能、节水和环保

1.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2.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件;3.所有水泵均设隔振基础,进出水管设软接头;4.加压设备均采用高效节能产品。

5.本工程污、废水均排往院区污水处理站,经有效处理,达标后排往城市污水管。

6.室外设置区域雨水回用系统,用于院区内的绿化及景观用水。

7.采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以节省能源。

第八章电气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安徽省第二人民院区科教及康复功能区建设项目,位于合肥市新站区萧城路与扶疏路交叉口东南。

总建筑面积131417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110417平方米,地下面积21000平方米。

本项目包括康复中心功能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等建筑。

最高建筑为24层。

二、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