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595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

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

A.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C.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D.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与秦灭六国、远古部落标志和百家争鸣无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5.《史记·货殖列传》曰: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可知不是重义轻利,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学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体现了对追求财富和改善民生的肯定,故D项正确。

【答案】D

26.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

”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A

27.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  )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程朱理学不受重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说明作者对理学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教育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B

28.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29.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后20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的问题,故A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

【答案】B

30.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

这反映了当时(  )

A.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路线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C.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敌后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31.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三大改造1956年已经完成,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是在1952年底,故B项错误;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

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

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  )

A.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B.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D.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希腊对文化持宽容的态度,故A项错误;希腊的宗教神话“神人同形共性”体现了希腊对人的重视,故B项正确;“神人同形共性”体现了神和人本质的一致性,使神与人更接近,故C项错误;神人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的平等,故D项错误。

【答案】B

33.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

A.“光荣革命”是历史的倒退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D.国王“统而不治”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34.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斯大林模式”

【解析】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192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施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候,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35.1969年1月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

与此同时,却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969年美国开始调整东亚政策的背景是(  )

A.日本经济崛起B.冷战正式开始

C.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D.中国重返联合国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陕西省韩城县党家村反映了中国古代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特点。

党家村的宗祠规定男人60岁就成为“老人”,可以参与宗族议事并具备参与竞选族长的资格。

在宗族祭祖时,“老人”要进入主祭位置,领受双份祭品。

村里一般由党、贾两姓宗族推选出八位广受尊崇的“老人”组成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从中再选择六位担任“公直”。

“盗窃,拨弄是非惹村人不和,以及让村人不能容忍的各种劣迹,都可能受到公直老人的处分。

”村中还规定“在牧牛羊之所,早种杂粮等物,当其盛长之时,须要紧围,若遇践食,点照赔还。

未值时届禁关牛羊,践食者,不可藉端罚赔”;“禁地方至春忙栽种之际,各户不许放牛、羊、鸡、鸭踩食田禾,如有遗失等情,各将田蔸赔苗,如有不遵,任凭送究”;“遇旱年,各田水渠,各依从前旧章,取水灌溉,不许改换取新,强塞隐夺,以致滋生讼端。

天下事,利己者谁其甘之”等,以此约束村民行为。

在党家村,家家门楹或刻以“诗书第、诗书传家”,或刻以“孝、悌、慈”等内容,每家门楼前刻有诸如:

居之安、和为贵、庆有余、慎和谦、耕读第等大字。

——《中国古代乡村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在梁漱溟看来,近代中国乡村之所以被破坏甚至崩溃,“完全是受外国影响的,”“还有中国人自己的因素。

”中国近百年史“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述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党家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观点。

(9分)

【考点】

(1)古代党家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特点

(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乡村变革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男人60岁就成为“老人”,可以参与宗族议事并具备参与竞选族长的资格……村里一般由党、贾两姓宗族推选出八位广受尊崇的“老人”组成一

 

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从中再选择六位担任‘公直‘”体现了老人制、公直制的建立和地方自治,由老人治理,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村里一般由党、贾两姓宗族推选出八位广受尊崇的“老人”组成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体现了宗族势力干预地方治理,村中对各种行为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体现了建立以乡规民约为自治契约的调解机制,“在党家村,家家门楹或刻以’诗书第、诗书传家‘,或刻以’孝、悌、慈‘等内容,每家门楼前刻有诸如:

居之安、和为贵、庆有余、慎和谦、耕读第等大字”说明重视儒家伦理文化的熏陶;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宗法制影响归纳。

(2)此题问评述观点,首先要概括观点,即近代乡村的破坏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造成,又有中国内部的因素;其次要对观点进行评述,可以先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瓦解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分析国外因素,从中国国内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和苛捐杂税等分析国内因素。

【答案】

(1)特点:

建立老人制、公直制;敬重老人;宗族势力干预地方治理;地方自治色彩深厚;建立以乡规民约为自治契约的调解机制;重视儒家伦理文化的熏陶等(任意5点10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

宗法制的影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儒家思想的影响(6分)

(2)观点:

近代乡村的破坏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造成,又有中国内部的因素。

(2分)

分析: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量洋货进入,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经济,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乡村走向衰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特征的西方文化植入,破坏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人的自救运动,进行了政治、经济、教育等一系列学习西方的活动,波及乡村;兵祸匪乱、苛捐杂税、天灾等多重打击,传统乡村走向崩溃。

(从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两角度进行论证,一个角度4分,每个要点2分,不超过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2000

数据来源:

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WorldEconomy.2010)。

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

纵坐标单位是1990Int.GK$(InternationalGeary—Khamisdollars),横坐标单位是年(year)。

从上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的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第一小问信息,可以对比1~1000年、1500~1820年和2000年西欧、中国和世界人均GDP的变化;第二小问说明,需要对前者的变化分析原因,分析的角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考虑。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提取信息准确,有比较变化。

(4分)说明原因多角度,符合史实。

(8分)

示例一:

信息:

1500~1820年间西欧的人均GDP呈上升趋势,并超越中国。

说明:

西欧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民主思想的发展。

中国自然经济为主;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示例二:

信息:

2000年西欧、中国、世界GDP都出现迅速上升的趋势。

说明:

欧盟的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示例三:

信息:

1~1000年西欧的人均GDP有所下降,中国的人均GDP有所上升。

说明:

西欧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战乱不断,经济衰退;中国经历了汉唐宋大一统的局面,政局相对平稳;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进步,小农经济发达;江南大开发,海外贸易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政府不得不增设相关的机构、官吏管理各个环节,导致机构庞大,经营和管理费用增加,又容易滋生腐败,损失垄断利润。

针对这种情况,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

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选派廉政又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充当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

刘晏刚到任的时候,榷盐的总收入才四十万贯,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

——摘编自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刘晏盐法改革的意义。

(9分)

【考点】唐代刘晏盐法改革

【解析】

(1)此题问措施,“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反映了首先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盐业生产、运输和

 

销售;“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

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体现了刘晏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手段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

(2)此题问意义,可以从盐法对国家、商人和人民的角度分析。

【答案】

(1)措施:

首先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盐业生产、运输和销售;后刘晏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手段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

(7分)

(2)意义:

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商人进行扶植和保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大了对商业和市场的规范管理。

(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第二条:

“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但议会得于本约法旅行后三月内开设。

第五条:

“人民一律平等。

第六条:

“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

第七条:

“人民自由通讯不得侵其秘密。

第八条:

“人民自由信教。

第十条:

“人民自由保有财产。

第十二条:

“人民自由保有身体,非法律所定,不得逮捕审问处罚。

第十八条:

“人民有选举投票及被投票选举之权。

第二十二条:

“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续举时得连任;但连任以一次为限。

第二十四条:

“都督公布法律;但对于议会议决之法律,有不以为然时,得以政务委员全体之署名,说明理由,付议会再议,以一次为限。

第三十六条:

“政务委员,提出法律案于议会;并得出席发言。

第三十七条:

“政务委员编制会计预算,募信公债,及缔结与国库有负担之契约时,须提出议会,经其议定。

——摘自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材料二正是《约法》具有开创性和全国性意义,才使成为江西、江苏、浙江等省临时约法的样板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

——费春《中国第一部近代宪法——〈鄂州约法〉》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思想原则,并分析该约法出现的原因。

(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6分)

【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则,材料一“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但议会得于本约法旅行后三月内开设”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人民有选举投票及被投票选举之权”、“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续举时得连任;但连任以一次为限”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都督公布法律;但对于议会议决之法律,有不以为然时,得以政务委员全体之署名,说明理由,付议会再议,以一次为限”、“政务委员,提出法律案于议会;并得出席发言”体现了宪政原则;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时间1911年10月16日分析,正值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时期,同时鄂州约法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2)此题问评价,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顺应时代潮流,为中国终实现宪政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消极方面可以从宪法难以贯彻实施分析。

【答案】

(1)原则:

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实行宪政。

(6分)

原因: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成立军政府;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3分)

(2)评价:

该约法顺应时代潮流,开创了中国宪政史上一个新纪元,为在中国终实现宪政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精神的情况下,该宪法难以贯彻实施。

(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

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

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

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

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

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

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

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

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

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

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5分)

【考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解析】

(1)第一小问事件,可以直接判断是二战的影响;第二小问理解,材料一“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说明物质短缺,“以矜持著称的德国

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说明道德下滑,“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

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说明经济秩序混乱,能源短缺,企业停产等,“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说明周边国家敌视主义情绪严重。

(2)此题问反思,“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体现了大国反思战争、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和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还可以结合所学从国际争端解决方式等分析。

【答案】

(1)事件: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分)

理解:

物资短缺;道德下滑;经济秩序混乱;周边国家敌视主义情绪严重;能源短缺,企业等停产。

(8分)

(2)分析:

大国深刻反思战争;政府主动承担战争责任,致力于发展经济;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采取和平协商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每个要点2分,不得超过5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

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近世人物传记——袁世凯》

材料二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第一功臣,自然是袁世凯。

袁世凯最初也曾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宪制,而革命派反对,革命派的方法显然是二千年“农民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变革不仅仅是打倒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皇权体制,在中国实现“宪制体制”。

袁世凯时期,实际上不仅北京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共和和民主时期,也是中国共和和民主时期的开创初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和平过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共和制,而且民族工业此时也进入第一个真正的春天。

——于永年《重读袁世凯》

(1)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3分)

【考点】袁世凯

【解析】

(1)第一小问比较,材料一“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

 

说明是对袁世凯否定,“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第一功臣,自然是袁世凯”说明是对袁世凯肯定;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可以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滥杀无辜、结党营私等分析,肯定袁世凯可以从革命前主张、维护共和和促进民族工业分析。

(2)此题问评价,应注意辩证评价、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评价。

【答案】

(1)材料一:

否定袁世凯。

原因:

实行专制主义,窃取中华民国果实,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滥杀无辜,结党营私;缺乏现代国家意识和法制观念。

材料二:

肯定袁世凯。

原因:

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制;通过和平过渡,维护共和;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12分)

(2)评价:

把袁世凯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准。

(3分)

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