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280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篆刻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篆刻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篆刻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篆刻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篆刻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篆刻史.docx

《中国篆刻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篆刻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篆刻史.docx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003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

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

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

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

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

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

(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

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

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

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 ,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

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

白文:

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

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

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

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

5、摹印:

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

7、秦印的特点:

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

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

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

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

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

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

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

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12、缪篆印多用于私印,官印不用。

是摹印篆的发展,为了适应印面文字的布局的需要,把文字的线条加以曲折地延伸,以填满印面,又有迂回婉转之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在王莽时期定名为缪篆。

13、新莽官印:

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5字或6字。

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14、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5、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6、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

钮制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

还有两面印、套印。

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7、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新意,钮有龟、骆驼、鼻钮。

18、曹魏私颇有艺术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的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有套印和六面印。

钮有龟、瓦、辟邪钮。

19、刘宋官印,文字凿款,篆体多不合六书。

20、南齐官印加大,用朱文。

21、隋唐官印均5.6厘米见方。

用朱文印。

22、五代梁官印,朱文,印面较大。

23、北宋官印,印文曲折布满,印背有年款,朱文,印面较大。

24、北宋私印,朱文,印面较小。

25、南宋官印,印文;印面较大,5厘米以上,朱文。

26、元代官印有两种,一是汉篆书,二是八思巴文,背都用汉文刻年款。

边框较宽,印文线条方折。

27、印宗秦汉:

秦,是指先秦,代表战国古玺。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大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

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28、南齐朱文官印开始放大,影响到隋唐,导致了官印与私印的分离,篆法衰微,隋唐官印的文字婉转尚的自然之趣,到宋以后,官印渐趋僵化,失去了艺术价值。

29、秦代印章多用于封泥,所以印面不能大,都用阴文。

南北朝绢与纸的普遍使用,使印章脱离了封泥,印纯用阳文且印面放大,以显耀目。

30、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由于实用文字总是向简化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印篆渗进了隶楷,随意变改笔画,这是必然现象。

所以南北朝篆法衰微。

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

古代玺印的制作,一般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艺术性只是一种副产品,只有少数的私印中的图画印才是观赏的。

以下是玺印的11种用途:

1、官印是一种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是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

2、用于赠送兄弟民族,这是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凭信。

3、用于赠送邻国,这是中外友好的凭信。

4、用于封泥。

古运货物,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捺上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做封泥。

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

5、用于殉葬。

官私印都有,有许多官印是专为殉葬而刻的,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有的刻生前官职的;有的刻官名加姓名,有的官名前加“故”字,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只刻祝辞。

6、用于制造器物记名。

7、用于器物名称图记。

8、用于金币、纸币。

9、用于佩戴消除不祥。

10、用于烙马。

11、用于烙木。

简答题:

古代的玺印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工艺境界?

答 客观上:

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特别是古代的篆字,人们乐于欣赏,战国的文字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秦汉文字虽有了改革,趋于方正,但在印中经过加工处理艺术性更大。

主观上:

篆玺的人具有高度的文字处理水平,凿铸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

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

简答题:

1、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

答:

1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

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2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

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

3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

4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印章用上书画以后,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发展?

答:

斋馆印兴起,唐代李泌开斋馆印的先河。

词名印的发展。

词句印来自古代的吉语印。

字号印兴起,唐宋时期文人喜用表字别写刻印。

在形式上有葫芦炉鼎八角等,宋元又有花押印。

3汉代印章与明代的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

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

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

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

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

第一节吾丘衍的《学古编 三十五举》

1、由古代的印章发展为篆刻艺术,以元代大德年间为历史的转折点。

2、吾丘衍和赵孟俯是篆刻艺术理论的奠基人。

3、吾丘衍的《学古编 三十五举》是我国第一个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

4、《学古编》的产生具有哪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答-1古代的玺印的不断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集古印与印谱的刊行,书画家对于印章的使用提供了鉴赏的条件。

2印泥的使用,使印章进入了书画。

3文人的摹印,探索了印章创作的实践。

5、《学古编三十五举》前十七举,除第十三外,说的是如何写好篆书,从第十八举起,讲篆刻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摹印的基础。

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金石学、文学、史学、美学等范畴,是一篇印学理论的基础性纲领。

当然吾丘衍的理论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他没有看到古代的玺印。

吾丘衍的印学理论虽有缺点,但仍是难能可贵的。

明清以来的篆刻家都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创造前进。

吾丘衍对于篆印的宗旨有二,一是要确立汉印的优秀传统,正确地写摹印篆,二是批判了唐篆的曲屈盘回。

6赵孟俯的《印史序》与回朱文印

到了赵孟俯才第一次以篆刻艺术为目的,摹辑了《印史》这本谱,他的印史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篇序可以看作是篆刻史上第一篇篆刻艺术的宣言,提出了以汉魏的质朴为典型,向流俗挑战。

他首先批判了唐宋元士大夫的印章,以新奇相矜之风,深感于这种印风竟达到了异于流俗,树立汉魏印意的典型质朴,这篇序是篆刻史的开端,可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等量齐观。

赵孟俯一面提供汉魏质朴的印风,一面却至力于圆朱文印,他篆的圆朱文印用玉箸篆,流利有神。

确立了圆朱文印的典型。

7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冕开始用花药石刻印,他刻的印是汉印传统,水平很高。

王冕用石刻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为文人刻印开拓了以石质为印材的新路,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他检验了用花药石不篆刻艺术表现的可塑性,开辟了无限的前景,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为以后的文人篆刻以石材为表现对象的石上之趣奠定了物质基础。

9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俯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的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不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

1篆刻创作的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

2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从1522到1572年为第一时期。

3明代的篆刻的兴起需要一些条件:

篆刻的物质基础:

大量的易于受刀的石材的供应,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刻,对印章有一下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

4文彭所在的时代,一方面篆刻艺术还在萌芽状态,但是书画家要求在自己的作品上加盖印章,就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得到了条件。

5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1针对宋元明初那种芜杂靡弱的印风,予以拔乱反正,补步纳入以汉印为规范的轨道。

2推广了以石质为篆刻艺术创作的材料,便于文人创作。

3以私人传授的形式,培养后进五十多年,逐步在文人阶层普及篆刻。

启导了流派的形成。

6文人篆刻的开拓时期:

以《集古印谱》的问世为标志,从1572年到1597年。

7《集古印谱》由武陵人顾从德派罗常玉精选古印一百五十余方历数年之功用原印钤出,于1752年问世,准确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

8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有两种趋向,一是更新派,二是复古派。

9何震,字主臣,号雪渔,与文彭为师友关系。

他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创造出多种新的式样,各体无不备,风格各不同,刀笔中寓有韵味,刚健挺拔,锋芒毕露,可以铁笔的运行中想见当时的激情,并且由姓名印逐渐发展为词句印。

10何震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开拓了明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启发了人们的继承创新;2古代印章以姓名印为主,现代篆刻艺术以词句印为主,何震是一位积极的开拓者,3他为了抒情,锋芒毕露,后为评为猛利,导致了后来篆刻在刀法上表现情趣,边款首创用单刀法,启迪了刀法的研究。

4他在游历中为大将军刻印取得了报酬,开篆刻艺术的商品意识,为文人打破了清高的旧观念。

5流派的形成,为篆刻艺术在文人群中普及起到了作用。

11明代更新派的另一位人物是苏宣。

字尔宣,号泗水。

在万历年间,人称文彭、何震、苏宣为鼎足而三。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程邃、邓石如很有影响。

12明代篆刻艺术的另一个派别是复古派。

代表人物有程远、金光先、甘蜴。

复古派当时的思想动态的特征上表现为:

研究古与俗的关系问题,研究摹形和摹神。

13程远,字彦明,江苏无锡人。

有《古今印则》于世。

即是印的规范准则,对于纠正当时的摹拟的毛病起到了作用。

14金光先,字一甫,安徽休宁人。

他长于摹汉印,他针对当时的摹印提出了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的观点。

有《复古印选》

15甘蜴,字旭,号寅东,南京人。

精于篆刻,用铜、玉摹刻,经七年时间,刻成《集古印正》,并附《印章集说》说明篆源,印制、印法、印材等各方面知识。

16明代的篆刻艺术,到了这个阶段,已逐渐地推到高潮,由何震为代表的积极开拓者是一股主流力量。

更新是一种驱古为今的探索,复古是一种以古涵今的探索,他们虽取径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已把普及与提高互相结合进来,推动互进。

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与篆刻艺术的内部规律的。

17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

以朱简的《印品》为标志,直到明灭亡。

18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休宁人。

1)《印品》作者手摹周秦到元明玺印,加以评说,涉及到玺印的考证、篆法、章法的研究,辩别印章的真假,印作的优劣,并对当时名家的败作,进行批评。

2)《印品》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继承传统、进行创新。

3)反映了篆刻艺术的审美趋向。

有趣有法。

4)提出了品评篆刻的标准。

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

有笔无刀,妙品。

有刀无笔,能品。

刀笔之外别有情趣,逸品。

他把刀法放在第一位。

5)对篆刻的技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从使刀、使笔、章法阐述。

他的印品被陈继儒称为周秦以后的一部散易,他的篆刻批评也被评为六书董狐。

19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因得铜印而得名。

(二)所擅者七则:

归纳老手的篆刻家,他们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刀笔气味,绝少古笔,绝少古怪的古趣。

他们使刀,一刀便中非常坚挺,气势一笔千钓,而又划然爽目,分寸之间,自有一泻千里之势,有画龙点睛之妙,字字转顾,笔笔转股,有情有味,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

(三)合于法者有伶俐、明净、娇艳、松称。

(四)以厚重合于法者三则:

整齐、浓重,端庄。

(五)善于变化形成自己的面貌。

(六)死肥单促苟

(七)俗眼所好者三则

(八)世俗不敢议者三则

(九)无大悖而不敢为者三则

(十)总论提出五个方面的修养虚心:

广缆:

篆文:

刀法:

养机。

《印母》中形式到内容具有如下的特点:

每一个说论述的条目,都用一个字为标题,具有一字穷理的作用。

他所揭示的概念,借助形象的比喻,启发人去想象感受审美的观点。

他把篆刻的创作始终纳入一个情字。

强调神情。

他把篆刻家分为大家、老手、伶俐着、厚重者。

提出了格调和许多条目的审美观,实际上揭示篆刻作品的艺术境界,而要创造这种艺术境界,归根结底是人的修养问题。

二、篆刻家的修养

从事篆刻艺术,必须要由各个方面文学艺术美学的修养,这是在篆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实践中逐步得到的认识。

沈野的《印谈》是一篇随笔式的散文,归纳他的内容,分析如下:

一、以诗论印:

印中有诗,以诗的创作规律来谈篆刻创作,把诗律比喻印,以诗的语言比喻印章的用字。

用诗歌的形式评论印章。

二、以书画论印。

三、以禅理论印。

篆刻的技法与理论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

在明代万历年间,篆刻的技法与理论已经相当完备。

甘(日易)的《印章集说》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既收集了别人的经验成果,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观念。

二、条理分明循序渐进,每个条目都有解释,简单明了,基本上完备了技法的提要。

三、反映了当时已经确立的篆法、字法、章法和刀法为技法的四个要素,也反映了当时因印坛边款还没有研究注意。

徐上达的《印法参同》全书共分42卷,除了谈一些古代的印章的知识以外,还充分的论述了篆刻技法,分别由章法、字法、笔法和刀法四个方面。

1、辩要于精微。

撮要类是对篆刻艺术的总的要求。

谈章法、势态、情意、字法、笔法。

2、阐理与辩证在阐明事理的过程中,常常运用辩证的观点,所以论述虽简,却比较周全。

方与圆疏与密主与客巧与拙奇与正肥与瘦工与写我与笔有法与无法

3、由技进乎道在文中既有篆刻的技法,但每一种技法往往具有具体的叙述,也有抽象的理论。

他强调艺与道的统一,要深究细微,以达到精。

篆刻史论与批评

一、印史论有《印章要论》,1写朝代印史的概貌;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进行分别。

3第一次划分出古代印章与现代篆刻的区别。

4先秦印重字法,晋后印重章法。

二、文字论

1关于序字即是刻印章所使用的字体的顺序。

2关于说文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嘞查票瞟。

3关于其他文字,研究其他各类文字,灵活选用到篆刻当中。

三、批评对当代的篆刻家进行批评,朱简开风气之先。

明代的篆刻理论是先进的,如果那篆刻的创作与之比较,却显得后者是相形见绰,根不上理论的要求。

主要原因有:

理论对创作知道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慢渗透的,因而有些人误以为这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形成了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倾向。

其次是搞好理论工作是艰苦的,它不像刻印那样便当轻松,因而放弃了搞理论。

第三搞理论工作,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第五节文字与印章的不同流向

一、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不同的流向。

1、文字的演变是沿着使用的途径发展的,简单地说,它是由篆书~隶属、再到楷书行草,到目前的简化字。

这种由繁到简是为了书写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2、印章中的用字是由实用沿着艺术的途径而发展的。

具体地说,战国时代的古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摹印篆专门用于印章。

汉代发展成为缪篆,魏私印有《正始石经》,汉印体制一直流传到六朝。

元朝明朝文人发展的篆刻艺术,印章中使用的文字除了古玺文字以外,广泛吸取其他文字。

这两条流向泾渭分明,前者是使用系列,后者是艺术系列。

它说明了:

一、篆刻印章的用字,不适用于以实用文字演变的规律,而只能以篆书为主体。

篆刻是欣赏的艺术,要求文字形式的多样化,篆书的可塑性最大,他可方可圆,可长可短,可伸可缩,极为灵活,他是篆刻的丰富的材料。

二、篆刻印章中用字,不适用于以实用文字的统一、规范的标准来检定它的正确与否。

二、我国印章发展有两条流向。

一是古代玺印类,二是汉印类。

官印沿着放大的趋向发展,篆刻的兴起,它继承了古代印章的传统,加以发展。

成为一条篆刻艺术的流向。

篆刻艺术的发展,是原来的印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古代印章中的篆书,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篆书。

篆刻综合利用,还汲取的各种书体。

2、古代的印章以人名官名为主体,篆刻以词句为主体。

3、古代的印章以铜玉为印材,篆刻用石材,表现石趣。

4、古代的印章原始完整的,由于风化而破损,现在印章讲究的是追求残损。

5、由于词句印的发展,篆刻家往往通过创作来抒发情形。

这些变化,说明了继承不是单纯的复古,艺术是创造的。

明代在整个印学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他继承了汉代的印章艺术成分,开拓了文人篆刻艺术。

它确立了篆刻艺术是古文字在石材上表现得形式,并加以普及,开创了印章流派。

明代的篆刻家可以说是我国文人篆刻的开拓者,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的篆刻理论,不但总结了古代印章的体制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把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引进篆刻艺术。

明代的篆刻家和收藏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印治了大量的印谱,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七章  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深入

清代的篆刻艺术三名大的基础上,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不但在艺术形式上超越钱袋,而且在艺术内涵上更为深入。

清代的篆刻艺术发展与深入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篆刻艺术的萌芽(复苏)时期,二篆刻艺术的普及(全盛)时期,三篆刻艺术的鼎盛(高潮)时期。

第一节  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

在清代的印坛上,最有影响的篆刻家程邃。

他的篆刻的创作比较成功,在清初的印坛上树立了一面旗帜,10清代篆刻艺术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他的篆刻对后来的邓石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程邃,字穆青安徽歙县人。

沈世和,字石民,江苏常熟人。

丁元公,安原躬,浙江嘉兴人。

林皋,字鹤田,福建莆田人。

吴先声,字实存,湖北江陵人。

许容,字实夫,江苏如皋人。

《印人传》的诞生

周亮工,字元亮。

《赖古堂别集印人传》,简称《印人传》。

这本书的特点是:

一、勾画了印坛的侧影,把当时所见所闻所感说了记述;二、加入了印人的群像,有的写他们的学术成就,有的写他们的遭遇,有的写与他们的交往,多方面多角度地记述了印人的情况;三、对印人作不同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发表了许多印学上的见解。

这部《印人传》是研究易学的重要文献。

从另一个角度来谈,周亮工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对当时的篆刻家做了大量的联络工作,对当时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播篆刻在日本

清初始,由浙江的两位和尚传篆刻到日本。

他们是独立和心越。

第二节  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

篆刻艺术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规律以外,还与外部的一些条件关系密切,如社会的安宁、商业的发展、书画艺术的繁荣、地域文化的源渊、故在文物的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等等。

一、书画艺术促进了篆刻。

书画的用印与鉴赏的用印,促进了篆刻的发展。

二、丁敬和浙派

丁敬,字敬身,号砚林。

浙江钱塘人。

丁敬对于篆刻艺术的观察理解和探索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在深度上

(一)他辩证地看待六朝唐宋的印学历史,吸取其妙处。

(二)它对于汉代的印章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汲取众人的优点加以创造,只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刀法。

(三)他明确地将〈说文〉跟篆刻区别开来

二在广度上

(一)他的篆刻式样多,几乎把过去所有的式样都进行了探索。

(二)他的篆刻中的文字,常从金石考证中得来,有的还采取佛经。

(三)他还注重研究书法绘画,把词句用在边款上。

西冷四家:

丁敬、黄易、蒋仁奚冈

六家:

加上二陈陈豫钟陈鸿寿

八家,加赵之琛钱松。

黄易,字大易,号小松。

刻印重创作感情。

蒋仁,字阶平,号山堂,强调神韵意兴。

奚冈,字纯章,号蒙泉外史。

他的边款书体多样。

陈豫钟,字俊仪号秋堂。

书法求印法。

陈洪寿,字子恭,号曼生,喜以剥蚀为意趣,从神理中表现雄健。

赵之琛,字次闲,号献父。

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钱松,本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铁庐。

浙派篆刻艺术的特点:

一、刀法是浙派篆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以短刀切涩进显示刀趣。

浙派的刀法开创了刀笔合一的新时代。

二、篆刻用字具有独创性。

篆书趋于简化,这种简化又与刀法结合起来,胜于汉印的篆书。

三、浙派的边款独具特色。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诗文并茂,刀笔共茂,特别是以论印为内容,长篇挥洒,呈微观之妙。

丁敬的思离群的创作思想一直是浙派的指导思想,即是创作,它的艺术思想所蕴含的创造力是浙派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徽派

汪肇〈氵隆〉、巴慰祖、胡唐传程邃之学,称为徽派。

云间派

上海奉贤云间派。

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他们的作品别有构思,追求创新,可创新都没有成功。

邓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