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196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曲二.docx

阅读与鉴赏曲二

阅读与鉴赏曲二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二首)

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

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

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

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注)榨。

直吃的欠欠答答。

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槽头:

酿酒的器具。

两首曲子都写了饮酒,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首侧重于心理描写,突出酒醉后的豪放不拘,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第二首侧重于动作描写,写出作者的醉态,抒发了饮酒意趣及田园闲居之乐。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首先找出两首曲子各使用了哪种描写手法;其次联系诗歌主旨作答,揭示两首曲子表达的感情的不同。

第一首“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表现出他不满当年时局,不愿与浊世中的政治交涉,宁可到醉梦里去寻找心灵的栖处。

第二首用“白发上黄花乱插”的细节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酒醉狂态;诙谐有趣,“欠欠答答”“黄花乱插”等语言穷形尽相,令人忍俊不禁,也使诗歌极富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气氛。

【点睛】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两首词在“饮酒”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折腰惭①,迎尘拜②。

槐根梦③觉,苦尽甘来。

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

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

(注)①折腰惭:

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潜束带见之,陶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即日解印归乡。

②迎尘拜:

晋潘岳谄附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

③槐根梦:

南柯一梦。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案】主要是化用典故(或用典)。

“折腰惭”巧妙化用陶潜的故事,说明自己辞官也是因为“折腰惭”;“迎尘拜”,引用潘岳谄附权贵的故事,为自己提供反面的参照;“槐根梦”说明自己过去做官犹如南柯一梦。

三个典故,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充分表明作者厌弃官场生活,向往自由的生活。

【解析】

【详解】

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先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

结合给出的注释可知,从表达技巧上来看,本篇主要是用典。

诗歌中的“折腰惭”化用陶潜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迎尘拜”是作者为自己提供反面的参照;“槐根梦”说明自己过去做官犹如南柯一梦。

【点睛】

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词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

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点睛】

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词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

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

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这首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口语入曲。

比如“最懊恼杀”“渴煞”等词语都是口头语言。

(2)语言质朴。

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

(3)纯用白描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农家艰辛生活的一个侧面。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这首曲子写农夫渴雨,以农民的口吻来写,极为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此曲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

(1)以口语入曲。

曲子采用日常所用口语,读来朗朗上口。

(2)语言质朴。

曲中的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这种设身处地,直接反映了农家生活与农民的思想情绪。

(3)纯用白描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农家艰辛生活的一个侧面。

【点睛】

鉴赏诗歌语言类题目的技巧点拨:

1.答题模板:

字(词)的含义或句子的含意或诗歌的语言风格+使用的表达技巧+描写对象的特征或描述的画面或营造的氛围+体现的情感或表达的主题。

2.识记相关的答题术语。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风趣、工丽、委婉蕴藉、苍凉悲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奇特新颖、平白清新等。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中吕)满庭芳

京口感怀

汤舜民①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

海门②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

铁瓮城③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

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

(注)①元末明初戏曲家,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

②京口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海,其地称海门。

③铁瓮城,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

5.以下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由花柳到屋舍再到坟墓,以白描手法展现出一派满目疮痍、颓败凄凉的景象,语言清丽凝练,生动形象。

B.“海门”一句将前三句作一收缩,语势为之顿挫,“天堑还依旧”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寄寓作者的无限感慨。

C.“铁瓮城”一联对仗工整,是对“天堑”的进一步描述,意境雄浑,音节响亮。

“横刺”状其开阔,“高镇”显其雄峙。

D.最后三句以江上晚景作结,时光无情而夕阳有意,仍在痴心等候。

作者登船眺望对岸一片灯火中的扬州城,吟咏感怀。

E.本曲末尾“扬州灯火”与篇首“摧垣废屋”“新冢荒丘”,前后情境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复杂而微妙的心境,耐人寻味。

6.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及抒情手法有何不同?

【答案】

5.AD

6.

(1)情感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而本曲则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2)抒情手法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借典抒情,而本曲主要是借景抒情。

【解析】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E项考核手法,BCD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语言“清丽”不当,应该是“凄清”;D项,“候”表示时间而非“等候”,最后三句是说黄昏时候、夕阳残照中,作者登上船顶的舵楼。

借用“斜阳”和灯火渐暮的氛围衬托,以及登高远望的怆然之举,来显示自己苍茫的心绪。

6.试题分析:

这是到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此曲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表达的情感及抒情手法有何不同,首先分析情感,根据课本的内容可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根据“海门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可知本曲则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从抒情方式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借典抒情,而本曲主要是借景抒情。

点睛: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①,万古谁将此镜磨?

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

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②,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注)①婆娑:

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

②白雪歌:

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天蟾影映婆娑”,首句描绘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

B.“万古谁将此镜磨”,作者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空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发人深思。

C.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意却新奇。

“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又回到眼前,紧扣题目。

D.“广寒宫好快活”,转入抒情,羡事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希望自己也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

E.“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

没有写所欲问的是什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这首元曲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结合诗句概括并分析。

【答案】

7.BD

8.

(1)本曲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广寒宫好快活”诗人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孤独;“我独对清光坐”,体现孤独的处境与心境;“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又道出了内心的寂寞:

“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以月的团圆反村人的孤独。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元曲的赏析。

B项,“空间”错误,“万古谁将此镜磨”逞才发挥,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诱人寻思。

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意却尖新。

D项,“作者希望自己也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分析错误,为了反衬末句,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

故选BD。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轻轻一笔,带回眼前,紧扣题目“中秋对月”。

“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

“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妙趣横生。

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

不是不能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

“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

“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对仗整齐而天成,毫无做作的痕迹。

“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怨气冲天,响亮传神,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

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吕·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A.题目中,“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

C.“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D.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不正确。

“南吕”是宫调名,“四块玉”是曲牌名,“别情”是题目。

点睛: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A项考查元曲的宫调和曲牌知识,B项考查曲中的人物形象,C项考查人物的情感,D项考查曲中艺术特色。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

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0.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11.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

【答案】

10.AE

11.同:

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情畅游、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

异:

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却不愿划船返回,还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畅快和兴奋;唐诗直抒胸臆,“最爱”“行不足”绿杨阴下的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山坡羊”是曲牌名,“西湖杂咏”是题目,“春”表示这是“杂咏”中咏“春”的一篇。

E项,“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错误,“管甚”的意思是不管,“管甚月明归路远”说的是不管天色已晚、归途尚远也要游遍西湖。

故选AE。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以对比阅读的方式考核诗歌的情感,通过此曲“拣西施好处都游遍”和白诗的“最爱湖东行不足”可见,二者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情畅游、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

不同点,从手法上看,“船,休放转;杯,休放浅”间接抒情,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畅快和兴奋;“最爱”“行不足”绿杨阴下的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直抒胸臆。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干荷叶

刘秉忠①

(其一)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其四)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

贴秋波,倒枝柯。

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其五)

南高峰,北高峰②,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注释]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冶家、文学家。

这组小令作于元军攻占杭州之前。

②南高峰,北高峰:

在杭州西湖西南,南高峰之北有北高峰,二峰耸立,合称“双峰插云”,为西湖一景。

12.下列对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其一)和(其四)两首都就宫词名立意,采用起兴的方式吟咏荷叶在风霜侵袭下翠减香消的情态,形容尽致。

B.(其一)收于怜荷怨霜的抒情之中,情景交融,曲中“寂寞”“秋江”极力渲染出一种深秋的萧疏的氛围。

C.(其四)前五句与(其一)相照应,交代了残荷的最后结局,写它不耐风欺霜虐,枯死在秋波之中。

D.(其五)“南高峰,北高峰”中的“高”字与“宋高忠”的“高”字一字相连,把其地、其人勾连起来,景情相应。

E.三首曲词都使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写景抒情,既描摹了眼前干荷叶的惨淡与萧索,又委婉表达了历史的兴叹。

13.作者借“干荷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曲词简要分析。

【答案】

12.AE

13.

(1)对生命短促、人事无常的感慨。

前两首写夜来的一场浓霜使本来已由翠绿变为深青的荷叶,更由深青变为枯黄,直至枯死,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

(2)对自己青春不在、年华易逝、晚境凄凉的感伤。

(其一)最后一句融情于景,为自己如此凄凉的晚景而感到孤寂落寞。

(3)对江南残破、繁华消歇的感叹。

“宫娃齐唱《采莲歌》”,这样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如一场大梦。

(4)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感喟。

吴山巍巍,酒旗临风,杭州都城依旧在,而两下江南的宋高宗赵构,却早已死去,南宋王朝也风雨飘摇,濒临灭亡。

(5)对那些曾偏安于江南的王朝(如南宋)朝廷的嘲讽。

(其五)“惨淡烟霞洞”,“一场空”的嘲讽之意明显。

【解析】

1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元曲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宫调名是【南吕】,这里是以曲调名“干荷叶”立意;也没有使用“起兴”,起兴应该是先吟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应该是托物言志。

E项,(其一)是实写,且无历史兴叹,(其四)和(其五)均使用虚实结合。

13.试题分析:

题干问“作者借‘干荷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结合曲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

对于诗词的思想情感,作答时注意从题材入手,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其一”作者对“荷叶”的形容是“干”“苍苍”“老柄”“黄”“霜”“秋江”,作者是句句写枯黄,句句写凄凉,但作者真正是写尽人生的无限凄凉。

“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

作者写因昨夜来的一场浓霜使本来已由翠绿变为深青的荷叶,更由深青变为枯黄,直至枯死,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

接着“寂寞在秋江上”,作者由物到人,想到青春不在、年华易逝,不禁产生一种凄凉感。

“其四”作者写了残荷的最后结局,写它不耐风欺霜虐,终于枯死在秋波之中。

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残破、繁华消歇的感叹。

“其五”把笔触跳向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写到南宋的建立及其终于覆亡,借景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山有南北二峰,宋有南北二宋,以南北二峰起兴,写南北二宋之事,巧妙自然。

同时借用烟霞洞的传说故事,把历史人物与烟霞古洞联系在一起,又有意识地把“惨淡”二字冠于“烟霞洞”前,对宋高宗等在杭州筑巢、惨淡经营的行为进行了嘲讽。

两下江南的宋高宗赵构,早已死去,南宋王朝也风雨飘摇,濒临灭亡,作者于感叹之中露出嘲讽的意味。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小粱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汪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注]。

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

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

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

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

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四、五句移情人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

秋山显得那么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E.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15.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句子分析。

【答案】

14.BE

15.①虚实结合:

作者悬想远方的亲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旧日重阳节。

劝酒酬诗的欢乐情形,是虚写;如今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人事伞非,是实写。

虚实结合,强化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②对比:

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亲之情、韶华流逝之悲。

【解析】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反衬”的说法错误,“秋风萧瑟”与“作者悲凉孤寂的心情”这是情景相生的正衬关系,不是反衬。

E项,“共把茱萸”“感叹彼此”错误,作者是在他乡举杯独醉,嗅茱萸,悬想远方的亲友“几个白头”。

故选BE。

15.试题分析:

题干是“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句子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

赏析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然后指明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本题要求赏析曲子下片的表现手法。

曲子的下片“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