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776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docx

完整打印版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堰中心小学

冷麒

2015年――2016年学年度上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任科教师:

冷麒  任课年级:

五班级:

(3)时间:

2月27日

指导

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教材

分析

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生

分析

整体学习状况:

本班学生共人,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共同探究的合作不能互相配合,只注重动手不注意观察总结。

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有所增强。

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知识

能力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过程

方法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及格

及格率

提高

后20%均分

后20%均分提高

均分

提高

教研

课题

高效课堂模式探究

培优

帮困

安排

教学

活动

具体

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的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论据进行验证。

8、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周别

起止日期

内  容

课时

1

3.1-3.6

地球

2

2

3.9-3.13

太阳

3

月亮

2

3

3.16-3.20

单元复习

3

4

3.23-3.27

白天与黑夜

2

5

3.30-4.3

春夏与秋冬

3

6

4.7-4.10

祖国各地的春天

2

单元复习

2

7

4.13-4.17

种子和幼苗

2

8

4.20-4.24

植物长大了

2

养蚕

2

9

4.27-4.30

我们在成长

3

10

5.4-5.8

单元复习

2

11

5.11-5.15

植物靠什么成长

2

12

5.18-5.22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

13

5.25-5.29

植物繁殖的奥秘

2

14

6.1-6.5

卵生和胎生

1

15

6.8-6.2

单元复习

3

16

6.15-6.19

总复习

3

第1课 地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

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

分3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

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

  

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

  

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

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

  

举例:

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  

   

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特别强调“证实”对科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上网交流。

)  

二、地球有多大   

1、地球有多大呢?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认为的地球大小;评评谁描述的最恰当。

  

2、珠峰和地球:

  

1)、珠峰是非常高大的,但和地球相比珠峰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2)、先出示摩星岭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介绍广州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 382米 ,珠峰海拔高度约是其23倍。

  

3)、模拟实验:

如果把一个篮球当做地球,你能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吗?

  

板书数据:

  

地球直径 12800千米 ;  

珠峰高度 8844.43米 ;  

篮球直径 24.6厘米 ;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讨论:

你塑造的珠峰模型和实际比例相符吗?

  

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数据计算,检验自已制造的模型是否符合要求。

  

小结:

符合比例的珠峰模型太小,因此是无法在篮球上塑造的。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球的巨大!

  

三、海洋和陆地   

1、“水半球”  

示图:

书中的“水半球”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特点并从地球仪上找出这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2、“陆半球”  

从“水半球”另一面看,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

  

3、讨论: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进行讨论。

  

  小结:

1.海陆分布不均匀;2.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较多(陆地29%、海洋71%)。

  

六、平原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1、介绍陆地上平原、山地、丘陵等各占的面积比例。

  

2、组织学生简单讨论,体会平原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非常小。

  

   

第三课时  

   

一、地球内部有什么   

1、提出问题:

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观察岩层钻探标本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思考: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10千米左右,地表以下更深的地方有什么呢?

我们如何知道呢?

  

4、组织学生观察观察火山图片,提出自己的观点。

  

5、提问:

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这么厚的地下都是岩浆吗?

  

6、人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1)、介绍:

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产生的反射等都是不同的,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和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分别在1910年和1914年研究时发现,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29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要求学生对上述介绍进行讨论,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小结:

(对照图片)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7、要求学生读图说说地球内部这三层有什么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二、拓展   人类对地球的探究还在不断的进行着,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公布,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在关科学探究地球的新知识。

  

三、作业辅导。

  

1、谁会用一种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的?

  

2、交流查阅的资料,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

  

   

复习资料

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半径约为(6400)千米。

3、地球叫(“水球”),也叫(蓝色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级)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2课太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情感目标: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

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第1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学生准备:

有关太阳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