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7413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4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2.概括作者思路。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语言表述为:

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3.论证方法。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

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

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

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4.补充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

例如2004年黑龙江卷《成功》第4题:

“请为本文补写一个关于勤奋的名人事例。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

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

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5.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仿写。

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

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句式一致。

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

②修辞相同。

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

③字数相等。

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

④语意连贯。

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8.拓展。

请你就本文观点谈一点看法:

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

三考点讲解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的特点是以理服人。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

考点1提炼或概括文章的论点

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或立论驳论相结合,每一篇议论文都应当有作者明确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中心,只有准确把握论点,才能准确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时应注意:

第一,要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作者阐明中心论点的几不方面,同时也是该部分的论点。

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或陈述,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形式上论点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第三,要把握论点的位置。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处,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

此外,议论文题目一种是论点,一种是话题,应注意区分。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地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考点2掌握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两者在逻辑上始终保持着一致。

证明论点的依据主要有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两类,因此,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科学的统计数据图表,它的特点是概括简洁,紧扣论点边叙边议。

在文章中事实论据有的具体叙述,有的概括叙述,具体的事实论据容易辨认,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阅读时应细心辨认。

对一篇文章中所列举的几个事实论据,要能够分析事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分析事例排列的合理性,以及详略安排等特点。

理论论据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律等。

道理论据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部分引用,还可以间接或概括引述,这些引用方式要注意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中认真加以辨认。

还要注意,议论文引用的名言(包括谚语等),除做论据外,有的也用来作论点,有的作为结论语,起到强调中心论点的作用;也有在引用名人的话申;既包含事实论据,又包含道理论据,不能将一切名言都视为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应当是读者比较熟悉或为社会所普遍承认的。

阅读道理论据,应该能够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并以此检验这些道理论据能不能证明论点。

同时,要留意积累一定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考点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证方法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应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再把握举例论证的特殊作用一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懒惰的智慧》第2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疲惫不堪。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这些道理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就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道理论一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如《怀疑与学问》就恰当地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并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这样的对比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的,最后,把握对比论证的特殊作用一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将白求恩同志和少数人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及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用了几个比喻论证:

以“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比喻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侵袭,以“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我们的革命事业才刚刚开始。

这样,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就把一些深刻抽象的道理深人浅出地说明了。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考点4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这种结构又可分为两大类:

逐层深人的论述结构,即“纵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即“横式”。

由此派生出来的还有,tII\'横式”的有“总论一分论一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考点5品析议论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就整体风格而言,有的流畅凝练,有的大雅似俗,有的幽默传神,有的语重心长;就具体语句而言,一般句子较长,概括性强,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较多,书面语色彩较鲜明。

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它们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要反复琢磨。

还要留意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应认真分析概括性叙述语言以及事例之后的阐述。

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细加体味。

此外,有些议论文语言具体生动,如运用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手法,也应仔细地体味它们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考点6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拓展知识不是考查文本的知识,而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阅读体验引向理性的思考中,让学生参与作者的文思,补充概括事例,最后要求说说自己的见解·这一类试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抄,激发创造的欲望,显示出思维和能力水平上的层次性。

解钱此类试题应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并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谈出感受或看法,不要泛泛而论,要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可以区分出一篇文章的观点与材料,探究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通过探究分析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翔实,说理是否透彻。

 

【2016·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

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

“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

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

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

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 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15. 填入第⑤段口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分) 

 

17.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8. 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

请阐述理由。

(4分)                                                                             

   14.伸展(舒展)     15.C     16.

(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时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17.B    18.答案示例1:

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2:

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

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

“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

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

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

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

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

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

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

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

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

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

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

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

此言似乎不谬。

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

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

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

早些来吧!

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

绝不胆怯!

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第九辑)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17.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

部分。

(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8.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9.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20.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

以论证。

(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2分) 答:

              

(三)16.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亦可)1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划对一处1分)18.引出论点;是对论点的一个有力证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两点即可给2分)19.比喻论证;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温柔对人的危害,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20.示例一:

举世闻名的贝多芬35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能战胜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英雄》《月光曲》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

示例二: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分) 

 

 

语文试卷第- 1 -页(共6页)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照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狼藉./慰藉.    伺.候/伺.机而动    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B.悖.论/蓬勃.    催.眠/摧.枯拉朽    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C.包扎./扎.实    巷.道/街头巷.尾    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D.咳嗽./洗漱.    晦.涩/诲.人不倦    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枢纽    荧光屏    人才辈出    通情达礼     B.决窍    狙击手    一筹莫展    矢志不渝     C.懈怠    流水账    相辅相承    粗制滥造     D.庇护    挖墙脚    仗义执言    变本加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varcpro_psid="u2572954";varcpro_pswidth=966;varcpro_psheight=120;

 

 

 

语文试卷第- 3 -页(共6页) 

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

我还想喝蜗牛汤!

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

“不许存这份念头!

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

”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

“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

“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

“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下载券  57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QrpGRS{margin:

20pxauto30px;text-align:

center;}.QrpGRS.derhxW{margin-bottom:

20px;}.QrpGRS.RqwpGT{margin-right:

10px;font-size:

14px;color:

#333;}.QrpGRS.lDBxPE{font-size:

13px;color:

#666;}.QrpGRS.nhUySH{display:

inline-block;border:

1pxsolid#2fad85;border-radius:

2px;}.QrpGRS.nhUySHa{display:

block;padding:

12px24px;font-size:

18px;color:

#2fad86;background-color:

#fff;}.QrpGRS.nhUySHa:

hover{color:

#fff;background-color:

#2fad85;text-decoration:

none;}购书到京东,《中考试题》正版低价发售,抄\"..广告查看详情(function(win){win.ecom=win.ecom||{};win.ecom.pl2=win.ecom.pl2||{};win.ecom.pl2.imTimesign=parseInt("60"||0,10);win.ecom.pl2.searchId="fe115bfc3c4fa332";})(window);(fun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