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693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docx

后4G时代投资机遇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1月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一、后4G时代再眺望

随着2013年12月中国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全球最大规模的4G建设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截至2016年三季度,三大运营商累计拥有4G用户6.76亿户,其中作为绝对主力的中国移动共建设4G基站144万个,数量占据全球三分之一。

4G用户数量激增,运营商投资意愿强烈。

4G用户数量的迅速上升使得运营商的投入意愿十分强烈。

2013年,中国移动早于4G牌照发放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4G基站部署。

2014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纷纷加大了4G投资力度。

而4G网络由于其基站组网更加密集,分布式基站导致光纤使用量猛增等综合原因,使得4G投资总量远超以往。

图表1:

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数量及4G用户数量(万户)

图表2:

三大运营商CAPEX(亿元)及同比

2015年数据通信收入首次超过语音短信收入,中国通信行业正式迈入数据时代。

根据中国移动2015年年报显示,其数据业务收入已经首次超过语音业务。

同时从长期趋势来看,数据业务的收入和移动数据的流量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而传统语音业务收入和短信使用量正在快速萎缩。

图表3:

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对比(亿元)

图表4:

中国移动移动数据流量与短信使用量对比

4G时代最重要的确定性事件:

流量持续爆发。

我们认为4G时代运营商的建设投入高峰虽然已经过去,但是4G网络却成为了流量持续爆发的基础。

我们通过下图数据发现,目前全球移动书流量持续保持着50%左右的高增速。

这样的持续性高增长一方面来自于互联网数据内容的激增,更重要的则是海量4G终端入网后的下游拉动效应。

图表5:

全球移动数据流量(TB/月)及同比

图表6:

全球4G连接数(千个)及同比

流量爆发催生下游市场,数据中心和增值服务增长迅猛。

流量爆发一方面对运营商的网络传输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刺激运营商加大了在数据通信领域的投资力度。

但持续而整体性的投入对于运营商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也直接导致了数据通信时代的结构性增长,特别是数据中心设备和服务的猛增。

图表7:

IDC市场规模(亿元)及同比

图表8:

中国CDN市场规模(亿元)及同比

1.14G高峰已过,人人通讯饱和

波澜壮阔的4G建设带来了移动网和固网全面繁荣,但是由于电信投资强周期的特性,4G建设为相关设备和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边际效益正在快速下降。

下图显示,从4G牌照正式发放2014年一季度开始,4G概念板块企业营收增速明显上升,并持续加速上升直到2015年年底。

但是进入到2016年以后,出现了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下滑。

图表9:

4G概念板块整体营收(百万元)及同比

4G收入增速放缓原因何在——4G业务用户数量趋于饱和。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移动用户总数和移动宽带用户渗透率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下方左图可以发现,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总数在2015年已经达到13.1亿户,移动通信几乎100%普及。

这也是近几年移动用户总数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其次,下方右图显示,2013年后我国的移动宽带渗透率就已经追赶上了了全球平均水平。

截至2015年,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渗透率就已经超过了60%,远远超过全球水平的46.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4G用户已经接近饱和,未来成长空间极其有限。

图表10:

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数(万户)及同比

图表11:

移动宽带用户渗透率

1.2立足存量网络,4.5G初探物联

2014年是4G建设的辉煌之年,也是通信行业的有识之士的忧患之年。

2014年底,华为首次提出了4.5G概念。

除了一贯的网速提升和传统业务升级,更关键的是:

华为在4.5G白皮书中正式将蜂窝物联网(NB-IoT)和宽带专网(LiTRA)纳入到了运营商业务范畴。

我们认为华为在4.5G概念中增加了NB-IoT和LiTRA业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为通信网络尝试增加新型终端:

人与人通信市场饱和之后,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新用户,也就是物与物的通信市场。

根据网络三大定律之一的麦特卡夫定律(Metcalf’sLaw):

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以NB-IoT为代表的海量新增网络终端将有可能开启巨大的市场空间。

图表12:

全球蜂窝物联网主要领域连接数(百万个)

海量物联增量连接,市场价值空间巨大。

根据TSR的预测,未来五年以车联网、智能表计、移动支付和安防监控为主要市场的物联网连接总数将接近1.7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4.1%。

这些新增连接不仅成为增速缓慢的人人通信市场的有效增量,同时还增加了运营商业务的种类,并提供了大数据的基础。

未来运营商将能够从规模更大且更加多样化的业务市场挖掘巨大的数据价值。

2、网络投资过于频繁,运营商倾向提高存量网络利用率:

从2009年发放3G牌照到2013年发放4G牌照,时间间隔之短可谓世界罕见。

由此可见,已经短期内连续大规模投资的运营商短时间内不会有对新网络的投资意愿。

那么,如何提高现有网络利用效率,挖掘新市场就成为了运营商的当务之急。

宽带专网市场是对传统专网的LTE融合,利用已有的LTE网络来渗透专网项目已经成为运营商政企业务的重要开拓目标。

图表13:

中国移动基站利用率对比(单基站用户数)

图表14:

华为业务收入(百万元)对比

网络利用率持续下降,运营商期待纳入专网业务。

上方左图显示,近五年来中国移动庞大的2G网络利用率已经下降了50%,3G网络利用率也较最高点下降了16%。

新建的4G网络承载了大量的移动用户,直接导致了2、3G网络的利用率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曾经相对渺小的专网通信市场却在迅速成长。

截至2015年,作为世界通信行业风向标的华为企业业务占比已接近7%,增长速度也远超运营商业务。

设备商积极的进入专网市场,显现出专网市场的商业价值正在逐渐体现,对于试图开源节流的运营商来说这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新市场。

1.3物联之魅,深不见底的蓝海

虽然4.5G看似是后4G时代运营商开源节流的无奈之举,但实质上却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通过连接万物增加网络连接终端数量,并融合碎片化的非公网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终端多样化,网络制式多样化的通信网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联网(IoT)。

图表15:

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亿元)及同比

图表16:

中国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亿元)及同比

庞大物联蓝海市场等待开拓。

根据IDC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8.9万亿美元,并持续保持6%的复合增长率。

而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500亿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额的1.1%,而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扩大。

无论是从咨询机构的预测还是国际统计局的数据都显示:

物联网这一蓝海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而且未来物联网市场将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4物联之痛,碎片化制约盈利能力

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电信企业都已经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物联网图景,但实际在目前的4G网络的基础上,即使是经过4.5G改造也难以实现各国政府和电信企业描述中的物联盛世。

究其原因在于:

目前能够勉强开展的物联网业务十分有限且都属于低附加值业务,同时物联网由于其碎片化特点,不同制式网络的整合难度超越目前网络能力。

NB-IoT受运营商青睐,但业务盈利有限

NB-IoT核心标准冻结,快速进展反映迫切需求。

NB-IoT是2015年9月在3GPP标准组织中立项提出的一种新的窄带蜂窝通信技术。

NB-IoT技术为代表的窄带蜂窝通信技术具备物联网所希望的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低速率特点。

图表17:

代表性通信技术对比

NB-IoT优势明显,运营商寄予厚望。

比较一下与NB-IoT同一级别的其他网络传输技术,我们可以发现:

1、从传输距离上来说,只有Lora,LTE和NB-IoT可以做到长距离传输,其他的WiFi或者Zigbee技术由于只能做短距离通信,所以网络规模十分有限。

2、LoRa技术由于使用非授权频率通信,只能适合企业级专网通信,无法应用于运营商现有网络之中。

3、LTE虽然具有性能指标上的绝对优势,但由于不具备物联网所要求的低功耗、低成本、低收费的特点,暂时也难以成为物联网的主流。

4、NB-IoT具有上述网络所不具备的特点:

低功耗、低成本、低收费并能够和运营商网络无缝融合。

图表18:

广域物联网技术(NB-IoT和LoRa)特点对比

NB-IoT业务种类少,附加价值有限。

然而NB-IoT并非那么完美,即使运营商将现有LTE网络改造成为适合NB-IoT业务,NB-IoT的业务范围也是十分有限:

(1)自主异常报告业务类型。

如烟雾报警探测器、智能电表停电的通知等,上行数据极小数据量需求(十字节量级),周期多以年、月为单位。

(2)自主周期报告业务类型。

如智能公用事业(煤气/水/电)测量报告、智能农业、智能环境等,上行较小数据量需求(百字节量级),周期多以天、小时为单位。

(3)网络指令业务类型。

如开启/关闭、设备触发发送上行报告、请求抄表,下行极小数据量需求(十字节量级),周期多以天、小时为单位。

(4)软件更新业务类型。

如软件补丁/更新,上行下行较大数据量需求(千字节量级),周期多以天、小时为单位。

图表19:

NB-IoT业务种类

现有建成NB-IoT商用项目屈指可数。

沃达丰和华为于2015年底在西班牙完成了NB-IoT预标准的第一个试商用测试,成功地将NB-IoT技术整合到沃达丰现有移动网络中,发送NB-IoT消息给水表中的物联网模块,水表的放置环境通常在壁橱等隐蔽环境,且水表无法外接电源,NB-IoT可有效解决覆盖及功耗等问题。

专网的碎片化问题

多维度碎片化阻碍运营级专网通信。

我们认为碎片化是传统专网通信市场最大的痛点,具体现在:

业务所属行业多元化;网络部署局域化;技术标准区别大;终端种类及需求多样化。

这诸多原因导致了专网通信市场一直难以发展壮大,更难以有效的融合到运营商业务中。

碎片化导致成本高企,压制下游需求并不利于上游技术创新。

碎片化是物联网的一项根本属性,专网通信同样无法避免。

但碎片化带来的最根本阻碍来自于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专网建设的成本十分高昂。

虽然这十分有利于专网通信市场成为毛利率较高的卖方市场,但是这也阻碍了下游市场客户的消费意愿。

而更重要的是,这也导致上游芯片、模组以及设计厂商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专网通信技术的创新进度缓慢。

图表20:

公网与专网的碎片化程度比较

二、从需求看发展,物联指引建设方向

4.5G虽然初步摸到了物联蓝海的边缘,但是距离人们畅想的天量市场还有长远的距离。

我们认为要找到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路线,首先要找到下一代网络的下游市场需求,更核心则是找到物联网具有最高附加价值的应用场景。

因为物联网产业内容过于庞大和分散,普通单一细分市场的需求对于运营商来说毫无吸引力。

2.1三大高价值应用场景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海量连接且高附加值的物联网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寻找真正有商业价值的物联网业务。

而有商业价值的物联业务,我们认为至少同时具有两大特点。

图表21:

2016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价格分布

图表22:

中国移动ARPU(元)

海量规模。

目前我国移动用户数量大约为13亿,所以我们要寻找的新业务终端也应该在亿级或以上。

虽然万物互联的终端是物,但依然要以人为出发点进行寻找,譬如人的生产要素(工业设备、交通工具、能源设备)和人的生活要素(家庭、办公室、医院)。

单用户(单设备)价值高。

目前中国市场一部普通手机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而中国移动用户的ARPU值在50元左右。

我们大致判断用户心理对于终端价格和ARPU的大概比例在40:

1左右。

因此,譬如交通设备、生产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