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918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docx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个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征为神经痛和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成簇疱疹。

病程一般2~3周。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愈后不再复发。

但近年来各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有所增多,泛发性的带状疱疹或复发性的带状疱疹也可见到。

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疱消退后遗留长达几月到几年的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所说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火带疮”等范畴。

【诊断要点】

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发疹前常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以及在将要发生皮损的部位出现皮肤灼热、瘙痒、感觉过敏、刺痛等前驱症状,约1~3天后出现皮疹,有剧烈疼痛。

少数患者现有皮损而后有痛或痒感。

损害为在炎性红斑上发生成群的绿豆大小水疱,也可发生丘疹、大疱或血疱甚至坏死,各群之间皮肤正常。

皮损常沿外周神经在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中线,极少数呈双侧分布或全身泛发性,提示病情凶险。

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累及三叉神经眼支的可出现角膜炎、结膜炎、全眼球炎等。

皮损病程2~3周左右,能自愈,愈后极少复发。

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老年患者常疼痛剧烈,有时皮损已完全消退,而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年老者尤为突出。

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

无疹型带状疱疹,不全性或顿挫性带状疱疹,大疱性和出血性带状疱疹,坏疽性带状疱疹,耳部带状疱疹,眼部带状疱疹,泛发性(播散性)带状疱疹。

其中面瘫、耳聋、外耳道疱疹三联症又叫做Ramsay-Hunt综合征。

【辨治要点】

中医学认为本病患者病因病机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胆经外发而成;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溢肌肤,感受外邪,搏结化毒而发。

若老人正气不足,湿毒蕴蒸,壅阻肌肤,经络失疏,致使气滞血瘀,则常遗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中西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带状疱疹(ZY/T001.1—94)》[2]带状疱疹的诊断依据、症候分类:

1、诊断依据: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神经痛。

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肝经郁热: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数。

(2)脾虚湿蕴:

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CecilTextbookofMedicine》(《西医内科学》第21版,第10分册,肌和结缔组织疾病,Goldman和Bennett总主编,美国。

王贤才主译,2004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P363)和《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P63)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

⑴先兆症状为身体一侧的疼痛、刺痛、或灼烧感,局限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疼痛和灼烧感可非常强烈;

⑵皮损沿脊神经根分布,常累及几个紧密相邻的皮区;

⑶脐窝状水疱,有时为出血性的水疱或脓疱,成簇,紧密,基底潮红、深入皮肤,有渗出,疱壁较硬,水疱出现后,可随之出现红斑。

【基础治疗】

患者应忌食辛辣,鱼腥发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调节应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以防皮损扩大,病情加重。

预防与调理应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

患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防止感冒。

【西医治疗】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消炎、止痛、缩短病程及局部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1.抗病毒药物:

早期可用阿昔洛韦静滴或口服,可口服万乃洛韦或法昔洛韦,或静滴单磷酸阿糖腺苷或磷甲酸钠,能缩短病程,控制病情。

2.皮质类固醇:

在无严重并发症或禁忌症时,皮质类固醇的早期使用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可口服强的松片30mg,一日1次,早8点顿服,服用3~5天。

3.止痛剂:

疼痛轻微者不需用药。

如可选用双氯芬酸钠75mg,每日1次;或加用曲马多缓释片。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可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

局部可外用扶他林乳膏或局部封闭治疗等。

因卡马西平出现重症药疹的机率很高,我科常不选用。

4.神经营养剂:

常选用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或静滴、口服或静滴甲钴胺。

5.抗感染:

如皮损伴感染,可选用抗生素。

应结合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6.严重者可加用α-干扰素或白细胞介素-2、转移因子、胸腺素、阿糖胞苷等相关制剂,对减轻神经痛,缩短疗程有一定的作用。

7.局部治疗:

可用红光、TDP照射等局部照射,均有消炎止痛和缩短病程的效果。

【中医内治】

中医认为本病早期治疗宜清利肝胆湿热,解毒止痛。

疱大水多者,重在利湿。

后期因余毒未尽,气血瘀滞,治疗以扶正祛邪,化瘀止痛为要。

带状疱疹的临床常见证型、治法、代表方剂如下:

1.肝胆湿热治宜清肝利湿、解毒止痛。

方选龙胆泻肝汤、普济消毒饮加减。

疱大水多者,重在利湿。

后期因余毒未尽,气血瘀滞,治疗以扶正祛邪,化瘀止痛为要。

根据皮损发生的部位不同,发于头面部的多为湿热之邪上攻头面,多选普济消毒饮加减;发于躯干部及四肢的多位肝胆湿热或湿热下注,多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湿内蕴治宜健脾燥湿、解毒止痛。

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3.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或通窍活血汤或活络效灵丹加减。

根据部位不同加用引经药,头面部多用银花藤、白芷等,躯干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经。

年纪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后期,尤其是皮损已退遗留后遗神经痛期,应加入扶正补虚之品,如黄芪、党参等。

早期肝胆湿热俱盛时应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则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后期应适时、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减少遗神经痛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机率。

对于顽固性、严重性的后遗神经痛,我们应考虑加入虫类药物搜经络风邪,以通络止痛,如蜈蚣、全蝎等。

必要时可根据辨证加入中药针剂静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

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功能清热活血祛瘀。

适用于湿毒火盛、肝脾湿热型带状疱疹,伴有疼痛尤佳。

灯盏花素注射液:

40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功能清热活血祛瘀。

适用于湿毒火盛、肝脾湿热型带状疱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参酮注射液:

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功能活血化瘀,通脉通络。

适用于毒热未尽,气滞血瘀者。

黄芪注射液:

10~2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功能益气行气活血。

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参麦注射液:

50~10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功能益气养阴。

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中医外治】

(1)二味拔毒散:

雄黄、枯矾1:

1研细。

以浓绿茶水调成糊状,涂于色红有水疱的皮疹上,待水疱完全干涸后停用。

可解毒、杀虫,收敛。

适用于带状疱疹初期。

但皮肤有破损的地方及阴囊、眼睑等皮肤薄嫩处,不能外擦此药。

(2)遗留神经痛者:

皮肤完全恢复者可加用寻痛酒或青鹏软膏外擦。

(3)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或用火针点刺,使疱液流出减轻胀痛。

(4)自血疗法:

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2ml,振荡后立即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二次,4周一个疗程。

【针灸疗法】

(1)基础针刺法:

取穴为阿是穴,与患侧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双侧支沟穴,双侧后溪穴。

操作方法如下:

围针刺:

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1.5~2寸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呈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2cm(每簇针数多少与皮损范围大小成正比,皮损范围直径3cm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各一针,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以上则10~16针为宜)。

针刺入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电针:

夹脊穴用1.5~2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

用1~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

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

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

10次为一个疗程,共计一个疗程。

(2)铺棉灸疗法:

铺棉灸:

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规消毒,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约3×3㎝2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

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棉花,棉花迅速燃尽,此时患者只有轻微烧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针疗法:

取穴同基础针刺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火针:

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

如无疱疹、无疼痛则应停止火针治疗,继续使用基础针刺。

无疱疹有疼痛需要继续火针浅刺,直至疼痛消失。

(4)叩刺拔罐疗法: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再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疱群间皮肤),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

留罐5~10分钟,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

(5)穴位注射疗法:

可予以胸腺五肽针或维生素B12针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条灸疗法:

点燃艾条一端,在皮损部位及所处神经节段区域缓慢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灸20~30分钟,每日1次。

【难点分析】

(1)过度使用苦寒清热药后,病人肠胃道不适发生较高。

(2)过长使用苦寒清热药后,病人出现伤阴症状较多。

(3)仍有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

(4)病程中期有患者出现痂下感染。

本病主攻方向:

及时诊治,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内外治及中医针灸的特点,杜绝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但带状疱疹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如为肝胆湿热,应缩短服用苦寒药物时间至一周,需继续服用苦寒药物者处方中加入顾护阴液之品,加用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乌梅,白芍、甘草等。

若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那么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方剂,若皮损分布于腰胁,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若发疹于下肢,宜膈下逐瘀汤加减等。

病程中期有患者出现痂下感染的情况下,则严重者必须加用西药抗生素,按照分泌物药敏,要及时控制感染,待脓液及分泌物减少后,可结合中医七星丹、皮粘散化腐清创换药。

创新研究思路:

根据不同类型的带状疱疹,继续在将来的工作中完善诊疗方案,同时结合皮损局部辨证,选用不同的外治及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案。

攻克难点的措施方法:

1、缩短服用苦寒药物时间至一周,中医辨证分型仍为肝胆湿热,需继续服用苦寒药物者,处方中加入顾护阴液之品,加用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乌梅,白芍、甘草等。

2、本病的辨证施治,要紧抓感受毒邪、湿热内蕴、阻滞经脉这一病机特点,早期治疗当从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着手,注意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出现;后期因余毒未尽,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疗以扶正祛邪、缓急止痛为重点。

同时注意病位辨证,皮损在上者多夹风火,皮损在中者多夹郁火,皮损在下者多夹湿火,因此,病位在上者多选普济消毒饮,在中者多用柴胡解毒汤,在下者多选龙胆泻肝汤。

根据“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原则,可选用大量的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之品,如大青叶、板蓝根、蚤休、乌梢蛇、蜈蚣、钩藤等,但舌质不红时不宜选用。

因为苦寒败胃,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血滞(津液不足,导致血滞)、阴虚阳亢、阴虚生内热等,此时宜选用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法,方选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活血通络,加用丹参;平肝熄风通络选用钩藤、全虫;阴虚生内热,舌红乏津,选用知母;若有下寒上热症状时,加用肉桂引火归元。

后期有后遗神经痛者,以养血活血通络为主,注意活血之时勿忘行气,气行则血行,可选用四逆散加蜈蚣、橘络、丹参、鸡血藤。

3、老年患者或发疹严重者,若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根据病位不同,选方各异。

若皮损分布于腰胁,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生地黄10g,制首乌20g,橘络10g,玄胡10g,蜈蚣1条,枳壳10g);若发于头面,通窍活血汤加减(丹参20g,川芎15g,赤芍10g,白芍20g,郁金10g,橘络10g,炒川楝10g,枳壳10g,蜈蚣1条)治之;若发疹于下肢,宜膈下逐瘀汤加减(丹参20g,郁金10g,川芎10g,五灵脂10g,橘络10g,白芍15g,延胡索10g,枳壳10g,桑枝10g,乳香5g,没药5g)。

大便秘结者,加炒枳壳10g,酒大黄6g(后下),桔梗20g;糜烂渗出者,加六一散10g(荷叶包煎);腹胀便溏者,加大腹皮15g,炒枳壳10g,广木香6g;纳呆者,加神曲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本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是皮肤灼热,掣痛不止,喜按压,是毒邪阻滞经脉所致。

疼痛不止者,加蜈蚣2条,全蝎6g,乳香10g,没药10g;皮疹溃烂不敛者,加黄芪30g,白术15g,白蔹15g,党参30g,淮山药15g,;头昏目眩者,加茺蔚子15g,蔓荆子15g;发于头面部者,加杭菊花10g,桑叶10g,钩藤10g;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10g,桑枝10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0g,木瓜10g;发于腰骶者,加炒杜仲10g,续断10g。

4、外治法

(1)水疱未破者,可选用二味拔毒散,冷浓茶水调敷,每日3次。

(2)水疱已破,渗液少者,二味拔毒散麻油调敷,每日3次。

(3)水疱已破,渗液多者,取甘草30g、枯矾10g、马齿苋30g、黄连10g,水煎取汁,冷湿敷;或复方黄柏液外敷。

可结合使用多源频谱仪照射,每日2~3次。

(4)干躁结痂者,冰石散、黄连膏外涂,每日1次。

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剧烈瘙痒、皮损为多形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中医属于“浸淫疮”、“湿疮”、“血风疮”等范畴。

【病因及发病机制】I

本病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另外,个体素质对本病的发生也有关系。

其发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在因素

常见的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牛、羊肉等异性蛋白;吸入物,如花粉、尘瞒、动物皮毛等;生活环境,如日光、冷、热、摩擦,以及植物、丝织品、毛织品、肥皂、染料、清洁剂;外用药物、化妆品等与湿疹的发生也有关系。

2.内在因素

慢性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或消化道功能紊乱;月经及妊娠等。

3.神经精神因素

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失眠、忧虑等都和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素体禀赋不耐,外受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同时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浸淫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

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

但三者无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转变。

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在临床上有明显特征,而亚急性湿疹只是一种过渡阶段。

1.急性湿疹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面部、耳后、乳房、手部、四肢屈侧等处,对称分布,严重者可泛发全身,自觉有剧烈瘙痒;皮损表现为多形性,先出现红斑,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分布针尖至米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可见珠状浆性渗液。

皮损逐渐向周围蔓延,境界不清,渗液干燥后则结痂。

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或结污褐色痂皮。

若处理适当,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

若处理不当,则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除有较剧烈瘙痒外,皮损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有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

如治疗恰当,数周内可痊愈,处理不当时,可急性发作或转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

亦可开始炎症反应不明显,因瘙痒经常搔抓或其他刺激,以致开始即为慢性湿疹。

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呈局限性斑块,边缘清楚。

慢性湿疹病程缓慢,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发病部位常见于手背、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可有一定的特异性,常见的局限性湿疹如下:

(1)手部湿疹:

在所有湿疹病人中约33%的病例发生在手部。

起病缓慢,发生于手指、掌心,对称分布。

患部皮肤浸润、肥厚,表面干燥、粗糙、脱屑、冬季常出现皲裂。

因双手按触外界物质(洗衣粉、肥皂等),故发病率高,常因继发因素影响,使病情加重,顽固难治。

(2)耳部湿疹:

较常见多发生于耳轮上部,耳后皱褶,外耳道处。

皮损为红斑、渗液、结痂,剧烈瘙痒。

常由于中耳炎或挖耳引起。

(3)乳房湿疹:

主要见于哺乳期妇女。

损害局限于乳头,乳晕,境界清楚。

表现为糜烂、渗液、皲裂,自觉瘙痒或疼痛,停止哺乳后易自愈。

(4)阴囊湿疹:

颇为常见,局限于阴囊,自觉剧烈瘙痒,因经常搔抓,阴囊红肿,有轻度糜烂、渗液。

慢性者表现为显著浸润肥厚,有薄屑,病程长,常多年不愈。

(5)女阴湿疹:

为女性常见的一种湿疹。

常累及大小阴唇及其周围皮肤,皮损为界限清楚的浸润性红斑或水肿,奇痒,因月经及分泌物刺激,可使病情加重。

(6)肛门湿疹:

一般局限于肛门口,患处皮肤红肿,潮湿,浸润增厚,自觉奇痒难忍,可发生皲裂。

(7)小腿湿疹:

较常见。

多与静脉曲张有关,皮损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不一定对称。

可有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时有色素减退。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诊断。

急性期皮损呈多形性,常有渗出,对称分布,瘙痒明显;慢性者皮损则浸润肥厚,色素沉着,反复发作。

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表7-l),慢性湿疹应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表7-2)。

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表7-1

项目

急性湿疹

接触性皮炎

病因

常不明确

有明显致敏史

发病部位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发生于接触部位

分布

常对称分布

不对称

损害表现

皮损为多形性,边缘不清

皮损单一,边缘清楚

病程

病程长,常反复发作

病程短,去除病因后易治愈

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表7-2

项目

慢性湿疹

神经性皮炎

病程

常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瘙痒

与皮疹同时发生

先有局部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

发病部位

多见于手、足、小腿、躯干及

外阴等处

劲、上睑、四肢伸侧及骶尾部

皮损表现

皮肤浸润肥厚,色素沉着,皮

损外围可有小丘疹或丘疱疹

苔藓样变明显,边缘可见正常皮

色扁平丘疹

【中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郑筱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急性湿疹急性过程,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全身泛发或局部于一处,常对称分布。

皮疹呈多行性,集簇成片状,边界不清。

病处轻度肿胀,红斑,丘疹,水疱,瘙痒明显,因搔抓常引起糜烂、结痂等,渗出,明显。

(2)亚急性湿疹急性病变炎症减轻,渗液减少后,病程迁延,仍然瘙痒,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和糜烂,或有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疹可由急性或亚急性期反复不愈而成,亦可一开始即为慢性湿疹。

皮损多限局一处或多处,限局性或泛发性浸润肥厚,呈黯褐色或棕色色数沉着,上覆以少量鳞屑或呈苔藓化。

慢性病程,但常有急性发作。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郑筱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湿疮的诊断依据、症候分类:

①湿热证主症:

急性病程,瘙痒较重,渗出明显,伴皮肤红斑、灼热。

次症:

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②脾虚证主症:

瘙痒,皮损以丘疹或丘疱疹为主,皮肤色暗淡或有鳞屑,少许渗出。

次症:

食少乏力,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或微黄,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

③血虚证主症:

瘙痒,皮损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

次症:

皮损伴抓痕、脱屑,偶发红丘疹,舌质淡,脉细。

注:

中医现行的最新版本国家诊断标准仅有以上三个症型,但我科在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过程中发现以此并不能囊括本地区所有的症型,故此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我区域湿疹共有五个症型,其具体特点在以下中医治疗中有详尽阐述。

【治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尽可能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按触,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2)全身治疗:

以止痒、抗过敏为目的,选用抗组胺类药物如:

马来酸氨苯那敏(扑尔敏)、氯雷他啶/开瑞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赛庚定、酮替芬、多塞平、吡嘧司特钾片、依匹斯汀、依巴斯汀等内服;也可用镇静剂:

地西泮(安定)、奋乃静、谷维素等。

可2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或交替使用。

也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维生素c注射液1.0-3.0g静推或静滴止痒对症治疗;如痒甚时可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可选用大静封(500~600mg)或(300~400mg)止痒对症治疗;也可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20~80ml)或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80~160mg)静滴;如有继发感染时或炎症严重时,可给予有效抗生素防感染或抗炎治疗,如大环内脂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喹喏酮类(帕珠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头孢类(头孢西丁等);如对多种治疗效果不明者,常规药物效果差,可考虑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得宝松、强的松等);如皮损显慢性时也可用中成药静滴活血化瘀而散结,如丹参酮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等。

(3)局部治疗:

急性湿疹无渗液时,可外用复硼洗剂、炉甘石洗剂、皮质激素霜剂(尤卓尔、糠酸莫米松等)、丹皮酚,渗出多时,可选用溶液湿敷,如3%硼酸溶液、1:

5000~1:

8000高锰酸钾溶液、10%黄柏溶液或复方黄柏液、1:

6的艾力克(聚维酮碘)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用蛇黄膏、熊珍膏、蛇黄氧化锌糊剂或皮质激素等外用;如伴有真菌感染时应选用曲胺荼德益康唑乳膏外用,如防感染或抗炎可合用氧氟沙星凝胶、百多邦等治疗,如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如曲胺荼德益康唑乳膏、糠酸莫米松、愈肤膏、蛇黄膏、熊珍膏等外搽,临床选用外擦药时可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如蛇黄膏与糠酸莫米松合用,或糠酸莫米松与丹皮酚合用。

(4)物理疗法:

慢性湿疹可用液氮冷冻或封包等治疗。

2.中医辨证施治

①湿热型:

此型多见于急性湿疹,皮损以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液为主,对称分布,痒甚。

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赤少,舌红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多皮饮或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

相当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不明显,瘙痒不止。

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濡缓。

治宜祛风利湿、止痒,方用四君子汤或除湿胃苓汤(苍术、白术、厚朴、陈皮、云苓、泽泻、猪苓、苦参、白鲜皮、丹参、黄柏)。

③血虚风燥证:

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干燥、粗糙、肥厚、上覆有鳞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质淡苔溥,脉细弱,治宜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方当归饮子或钟氏三黄固本汤加减。

④风热证:

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伴有瘙痒症状,皮损泛发全身或局限于面颈部,对称分布,患者可有咽痛、口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