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890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docx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

唐太宗说:

“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材料三:

唐太宗的话: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

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

(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

(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

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以民为本;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效果是:

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博客

(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

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

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

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5.读谚习史

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

谚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渭南文集》

谚曰:

“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苏

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

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1)南方战乱较少,

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3)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到宋朝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湖州都在太湖流域。

(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

6.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

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

如任用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

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哪一盛世景象?

请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

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答案】

(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图”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根据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

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的教训是要以民为本,要虚心纳谏。

在经济上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三“在唐玄宗统治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改革的措施有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4)根据材料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朝中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7.某历史博物馆准备做一个“对中国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展”,请你给下面这个历史人物写一个人物简介。

(要求写出:

朝代、主要贡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60字左右,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答案】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毕昇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

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

(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

中央军事控制。

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点睛】

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

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

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答案】

(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0.宋代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

(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可知,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

占城稻是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等。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分析图片可知,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11.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列举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我们从上述历史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唐太宗的话意思是: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的话意思是: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是:

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从上述历史中得到启示是: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图片所示为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新生事物。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

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较小到的破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哪些领域的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两宋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地区在什么流域?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四,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是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答案】

(1)手工业、农业、商业。

(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3)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原因有: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政府(统治者)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4))①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④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景德镇瓷器”“秧马”“交子”分析可知,宋代经济繁荣。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两宋时期,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出现新的拔秧工具—秧马。

宋代的商业繁荣,北宋前期,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依据关键信息“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及材料三、四分析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见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北方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经济的发展。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南方土壤肥沃、气候较热、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加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等。

13.材料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