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653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docx

自学考试马克思十月简答论述题

一、简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二、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

这时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2、认识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相互作用关系。

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惹事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简述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形成、主要标志和内容

1、资产阶级民主制作为资本注意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实在17世纪和18世纪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逐步建立的。

此后,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手段,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原则加以确定。

2、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3、资产阶级民主制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力为主要内容。

五、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劳动是人的本质。

所谓劳动是人的本质,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所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这里所讲的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

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六、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数量会增加,质量、结构会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

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利润。

七、试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八、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含义: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三个基本特点:

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三种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实践;③科学实践。

九、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但认识运动并未完结。

2、在第一次飞跃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正确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在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是得不到解答的。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因此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十、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届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③渗透性因素;④准备性因素。

十一、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主要形式:

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很固定,主要是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

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有: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十二、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1、历史贡献:

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③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经验教训:

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结果使得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十三、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2、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十四、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容、内在统一的。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

2、意义: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要认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又不忽略支流,这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

十五、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1、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意义: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此,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

不坚决反对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收到严重损害………………

十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的国家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①资产阶级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资产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十七、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意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结的。

十八、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1、按需分配彻底消除了以往私有制社会中分配方面的阶级不平等,也打破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所存在的人们在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实现了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真正完全平等。

2、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劳动不仅是谋生和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

十九、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1、变化:

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目的:

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者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发动的,目的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3、形式:

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二十、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待性所决定的。

2、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因此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二十一、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本质及其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明确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经济全国化实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其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二十二、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二十三、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

二十四、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

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2、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