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645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必修Ⅱ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高考指挥棒:

1.概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

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二.基础知识回眸: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时间:

——————内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并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2、三大改造

时间:

————————;

内容:

对--进行改造;

意义: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

时间:

——————

内容:

(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主要矛盾):

——————————————————————;

(主要任务):

——————————————————————;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片面追求————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指标。

②人民公社化特点:

一大二公

③影响:

是党在探索————————一次严重失误,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5、国民经济的调整

①八字方针:

——————————

②————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6、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

①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受到严重的影响。

②“九一三事件”后,————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的局面。

③1975年,————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提出——————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

三.重难点突破

1.总结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四.成功体验

1.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的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D.一五计划的实施

2.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A.合作化道路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D.包产到户道路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都涉及什么重大事件?

(2)你认为这些材料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

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3)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五.乘胜追击

一、选择题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的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C.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D.多年战争的破坏

2.1953~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B.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消灭资产阶级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的核心内容是()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965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基本结论?

试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说明出现材料三经济状况的原因。

考点1答案

重难点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成功: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失误:

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文革”中的失误。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②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成功体验

1.B2.A3.D

4.

(1)都涉及1958年“大跃进”运动。

(2)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假的;材料三是真的。

人民群众把自家的铁制工具都送去炼钢了,说明当时全国人民都积极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同时高指标,浮夸风的盛行,说明“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是错误的。

(3)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毛泽东和一些挡的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犯了“左”倾错误。

乘胜追击

1.C2.D3.B4.A

5.

(1)材料一是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材料二是资本主义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党的正确领导,新政权的巩固等一系列因素的促进作用。

考点2:

伟大的历史转折及经济体制改革

一.高考指挥棒: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造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基础知识回眸: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背景:

“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的方针。

②结果:

肯定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意义:

为中共--------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条件: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②邓小平《-------------》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

内容:

①首先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面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④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必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农民经营没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⑵措施:

1978年,---------等省党和政府率先允许农村试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⑶作用:

使农民有了----------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⑴目的:

使农业生产适应-----的需要。

⑵措施:

①改革农产品的------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②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方向发展。

⑶影响:

----------异军突起,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和一条新路。

2、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⑴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该体制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⑵措施:

①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后,以-----------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在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重难点突破

1、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

2.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成功体验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B.“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D.“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

C.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D.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

4.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放权让利B.两权分离C.产权制度D.实行股份制.

5.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

“会议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

请回答:

(1)报告中所说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