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尸体解剖.docx
《法医学尸体解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医学尸体解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医学尸体解剖
政治性重探札記
2006.5.11
1一切都要回到事物的發生以及語言的問題。
1.1如此思考,是為了要對照不被形式僵化而固定的發生狀態
1.2僵化的形式,包括了個體的各種存在關係,從意識型態到機構制度,從國家、社群、性別認同、藝術表達到文化政策、教育體制、美學論述、城市空間規劃
1.3僵化的形式,有其內在的邏輯,會循著此邏輯而發展,增強此形式背後預設的內外、我他、善惡、合宜或是不妥等規範性制約
1.4僵化的形式,正如海德格所說的「座架」(Ge-stell),大寫的存有狀態,Being,時代的意識型態,或是焦慮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時空之下,會建立了「我」的出現的絕對邏輯,甚至促成事件的必然發生,例如歷史主體、革命主體
2我們需要提出的問題是──
2.1此僵化的形式如何構成一個具有壓迫性的知識體系、社會結構與壓抑性的主體出現模式?
2.2此僵化的形式是如何被構成、如何被封閉、如何在日常生活可見與可觸摸的感性細節與倫理關係之間擴散、如何在藝術呈現與美學論述中增強?
2.3被壓抑與排除的,不被看見的,如何可以獲得發言的機會?
2.4或者,如同譚嗣同所言,「丰其蔀,日中見斗」,「犁然不可以締合」的分別,「泰然居之而不疑」的「共名」之惡,我們要如何開始檢視此共名遮蔽之「蔀」?
3回到本體的持續發生與命名的辯證關係:
事物即生即滅,瞬息萬變,若沒有意識,沒有語言,沒有思想,便無法指稱此發生,亦無法意識此發生。
3.1不透過命名,此經驗狀態只能處於混沌之中,無法被得知,無法被捕捉,無法被思考;一旦以狀態(state)之模式被捕捉,此經驗之生滅消逝又已經被遮蔽。
這是座架(Gestell)及湧發(Ereignis)的矛盾。
3.2意識,是主體遭遇事物經驗的模式,是事物可見、可感、可聽、可觸摸的感覺模式,是感覺的生與滅,以及其中的節奏
3.3意識,透過語言模式而形成,透過語言而思想,透過語言而指稱,建立命名體系
3.4意識的感知體系,如同光源,在此光束之下所照亮物體是可被感知的對象,卻切斷了事物的延展狀態,時間上的延展,空間上的延展。
3.5意識受到此感知體系的侷限,而無法捕捉經驗整體,無法透過命名而靠近湧發中的真實,同時也否認了無法意識的部分
3.6意識活動的最初,便是意識脫離真實湧發的狀態而反身回顧,便是分裂。
正如德希達所說,這個原初性不可能不被其所排除之物所沾染(thisoriginaritycannotbutbe‘contaminatedbywhatitseemstoexclude”)(44)康德式的自由其實決定了人的命運。
聆聽此聲音的人,其實已經被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determinesanddestines)。
它設置了「我與你」的關係模式,同時在最初之時就引進了「大他者」。
它在語言之中是無法被聽到的聲音。
只有透過spaces才能得知此絕對命令。
(commonsense)“themorallawwithinmeistheabsolutevoiceofabsoluteconsciousness”(46)“Daseinwouldbebeing-obliged,itsDawouldnotbeathere,butwouldbeitssummonsbyanorder.Orthetherewouldonlybethethereofthebeingsummoned-therebytheimperative.”(51)“Theendsofmanarewrittenbecause,inthemultipleplayoftheirpluralwriting,maneffaceshimself,andbecauseitisimperativeforhimtoeffacehimself.”(50)
3.7命名的開始,是思想的起點,也是分裂的起點,命名本身便攜帶了自身所指稱與排除的悖反,剖面,riss,reissen,aufriss,grundriss,durchriss,umriss,都是切割之下的差異。
Techné便是透露差異、區分、切割的過程。
(Heidegger,ArtandPolitics:
TheFictionofthePolitical.85)。
佛洛伊德與拉岡所說的遙遠而迂迴的闢路,海德格所說的語言的剖面,揭露與遮蔽,德希達所說的arche-writing,原初的分歧,便是此義。
3.8命名所排除的,以負面的型態依隨著其所命名、肯定而區分的部分出現
4命名行動,是尋求投注與依附,同時連結與遮蔽。
4.1藉以命名的語言,賦予經驗之形式,也片面決定了此經驗之性質。
4.2命名之語言,也就是經驗呈現之物質形式,受到其歷史文化時空之事先決定。
4.3藉以命名的語言,如同再次尋得的對象(foundobject),回應了主體的內在感受體系,根本上是以一種主觀的方式投注與連結
4.4語言就是對象,或是再次建立的對象,以一種複雜的主客關係,呈現了主觀位置悖反並存(主動/被動、主體/客體、施虐/受虐、觀看/展露)的出現
4.5所有的發言,從發生到發言鍊結,articulation,都依循此主觀模式
4.6Bataille所說的同質化過程,從飲食、服裝、室內設計、都市空間、國家形式,說明了此依照主觀模式連結而展開的歷史過程
4.7同質化過程塑造了出現的形象與物質性:
國家、人民、大眾、性別、民主陣營、弱勢團體、流動諸眾,都是此隨著召喚而出現的群體想像
4.7.1有關本質、自然、血緣、神話的檢討:
physis,自然,nature,本質:
Lacoue-Labarthe指出,physis並不必然是生理性的,bios,但是有機論的說法卻會導致此生理性的說法。
因此,Lacoue-Labarthe說,種族主義就是美學化。
(Heidegger,ArtandPolitics:
TheFictionofthePolitical.69)血統是自然的本質,是意志。
因此自然的意志是身份構成的基礎。
亞利安神話,是太陽神話。
Swastika。
亞利安是文明的起源,此靈魂尋得其形式。
(“TheNaziMyth.”309-310)
4.7.2有關國家、人民、大眾的檢討:
人民的有機體=國家,法西斯邏輯,納粹神話Lacoue-Labarthe指出,國家主義美學,或是政治美學化的問題,也就是「形式的問題」(Heidegger,ArtandPolitics:
TheFictionofthePolitical.61)構成形塑一個整體gestaltung,fashioning,plasticart。
集權主義可以被視為每一次激烈熱切地重新將國家人民實質化──再次納入或是再次肉身化,社會體再一次的組織。
」(totalitarianismishereeachtimethoughtastheattemptatafrenziedre-substantialisation–are-incorporationorre-incarnation,are-organisationinthestrongestandmostdifferentiatedsense–ofthe‘socialbody’.”(127)
4.7.3有關「諸眾」的檢討
●MultitudedoesnotclashwiththeOne;rather,itredefinesit.Eventhemanyneedaformofunity,ofbeingaOne.Buthereisthepoint:
thisunityisnolongertheState;rather,itisnolongerapromise,itisapremise.Unityisnolongersomething(theState,thesovereign)towardswhichthingsconverge,asinthecaseofthepeople;rather,itistakenforgranted,asabackgroundoranecessaryprecondition.”(25)
●人民是基於Fear-Security而形成的。
這是非常霍布斯式的。
諸眾卻同樣不脫此「恐懼─避難」Dread-Refuge的心理機制。
覺得「不在家」的感覺(feelingofnot-feeling-at-home)會使人尋求群聚,朝向共同生活習俗的保護(ethos)。
●沒有公共領域的公共性共享語言與認知的習慣,共享,便是「多人」的特性,sharing,many,multitude,強調知性的公共性,publicnessoftheintellect,沒有公共領域的公共知性,不依循法則,而依循人與人的關係,卻構成了匿名群眾的慫恿力量,(anonymouscoercivepower,41)
●個體化之前的生產關係是具有歷史性的,個體的感官、語言、感受性,都已經是被高度構成的。
Virno以GilbertSimondon的論點說明此「兩棲性主體」(amphibiansubject),主體之個體化持續處於進行狀態,交織著前個體化元素以及個體化性格,不會完成,因此,主體是個複合體,也是個戰場。
其次,集體經驗是更為極端的個體化範疇。
參與集體,個體得以分享其個體化之前的獨特經驗。
只有在集體之前,個體的獨特性才會被彰顯出來。
(78-79)根據Simondon的論點,Virno指出,「眾多」所以不願意朝向國家的整體靠近,因為
(1)個體化的獨特點(singularities)早已經將存在於個體化之前整體/普世性拋棄,
(2)透過集體行動,個體加強了個體化過程。
(80)Virno要以「社會個體」socialindividuals來稱呼multitude,正因為其社會性,所以才會具有「一般知性」generalintellect。
(80)此做為勞動力的一般知性,正是代替生命政治的治理操作,召喚生產潛力的發生與完成。
心智勞動被商品化,服務於供需法則(82)勞動力做為尚未出現的潛在力,具有實用、經驗性、社會經濟的面向,潛力成為資本與勞工之間交換的籌碼。
人的存在之潛在能量以實在可出現的籌碼來計算。
(84)
4.8命名、說話、判斷、決斷之前,主體內在的聲音,也就是感受體系的基礎,已經事先完成了分享區分配置的工作
4.8.1Rancière所說的感知體系的轉變構成了美學體系的轉變。
這個「大眾出現」(theappearanceofthemasses)的感知制度,美學對象時常牽連了時代與歷史的對立矛盾。
現代藝術或是音樂的純粹化,卻以一種遙遠的類同原則(distantanalogy)與同時期的政治現代性有所關連(26)。
美學前衛主義可以導引政治前衛主義,而將政治轉型為「整體生活計畫」(totallifeprogramme)。
4.8.2Rancière區分了politics(lapolitique)與thepolitical(lepolitique)的分別:
所謂民主式解放的政治,politics,與管理機制之間,police,有無法化解的衝突。
Police意指一套組織體系,具有建立感覺分配之座標或是將社群區分為不同群體、社會地位與功能的法則,這套法則也決定了什麼人可以參與此社群,什麼人不能夠參與。
這套區分邏輯也就是決定了可見與不可見、可聽與不可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