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519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docx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

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

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

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

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

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

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四川盆地——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

黄土高原地带——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

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期”(1900—)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

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古代的“九州”:

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

(《尚书·禹贡》篇)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

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山西”(关中)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

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改观。

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

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文、物产的都会。

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

(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