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178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docx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总复习一

甘肃省武威市初中化学

总复习

(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蒸馏水有益健康        B.水是纯净物也是氧化物

C.海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可变成淡水  D.电解水中不变的微粒是氢、氧原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D.等质量的O3和O2含有的氧原子数之比是1︰1

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硫酸铵、氯酸钾都属于盐

B.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4、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B.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

C.吹灭蜡烛——降低着火点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5、关于银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银是银白色的         B.银不易于氧气反应

C.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6、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加热固体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B.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滴管伸入液体中,后挤压胶头吸入液体。

C.用托盘天平称取药品时,应先将天平调至平衡,再称量。

D.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再点燃。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3个分子-----分子很小

C.将氮气制成液氮,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D.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8、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H2SO3+2H2==S↓+3H2O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成物有沉淀

B.反应物是H2SO3和H2,生成物是S和H2O

C.该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每1份质量的H2SO3和2份质量的H2完全反应,生成1份质量的S和3份质量的H2O

9、只用水做试剂,不能将组内固体物质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

A.氯化钾、硫酸钾     B.硫酸铜、硫酸钠

C.碳酸钙、碳酸钠     D.硝酸铵、氢氧化钠

10、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多               B.物质跟氧气反应都会发光发热

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D.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有氧气

11、下列各组转化关系中的反应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其中的“→”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甲、乙、丙三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转化关系

 

物质

H2O2

C

CaCO3

FeCl2

O2

CO

CO2

Fe

H2O

CO2

Na2CO3

Fe2O3

12、钛和钛合金是重要金属材料。

工业上用钛酸亚铁(FeTiO3)冶炼钦(Ti)的过程是:

①2FeTiO3+6C+7Cl2

2TiCl4+2FeCl3+6CO②在氩气环境中:

2Mg+TiCl4

Ti+2MgCl2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中生成的气体对环境有污染     B.反应②中氯化物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C.反应①、②中钛元素的化合价都改变   D.反应②中氩气作为保护气不参加反应

13、关于下列实验方案中,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B

鉴别氯化钡、硫酸钾、碳酸钾、稀盐酸四种溶液

将组内物质相互混合,观察现象

C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D

验证某可燃性混合气体中是否有一氧化碳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二、填空题

14、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l)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性(填“导电”或“延展”)。

(2)为探究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选用了下列药品进行实验,其中可行的是______(填字母)。

A.铝丝、铜丝、氯化镁溶液     B.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

(3)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己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C为无色气体,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①写出化学式:

A______;B______。

②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用16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_____t(结果保留至0.1)。

15、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请回答:

(1)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的是硫酸铜溶液。

这句话中化学反应产物的名称是铜和         ;

(2)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丹砂指的是HgS。

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表示为(已知原子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g>s>o)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是否发生了“氧化反应”?

          (选填“是”或“否”)。

16、已知:

铝在常温下能与O2反应,在铝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Al2O3能溶于NaOH溶液。

某课外小组对“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进行如下探究。

①测得CuCl2溶液的pH<7;

②将铝片放入CuCl2溶液中,没有观察到现象;

③取出铝片用NaOH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再取出铝片洗净后放入CuCl2溶液中,观察到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观察到CuCl2溶液呈         色,该溶液显      性(选填“酸”、“碱”或“中”)

(2)步骤③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步骤②中没有现象的原因是        。

(4)小组对步骤③产生的气体提出以下猜想:

a.可能是Cl2;    b.可能是O2;    c.可能是               ;

小组讨论得出c成立,理由是      。

17、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

“点铜戍银”(即单质锏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__________________。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

________。

18、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取同浓度的稀氨水和稀醋酸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实验温度/℃

25

25

70

70

试剂

稀氨水

稀醋酸

稀氨水

稀醋酸

出现铁锈

所需时间

1天

未见锈蚀

5分钟

1天

未见锈蚀

1分钟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实验②和④可探究_________因素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3)根据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1点即可)。

(4)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受除上述因素外,还有                (写出1点即可),请设计实验方案                                            。

19、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下列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白糖     B.汽油     C.食盐     D.高锰酸钾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②t1℃时,分别向100g水中加入20g甲和20g乙,能形成

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

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分别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甲>乙

C.从接近饱和的甲溶液中析出一定量的甲晶体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t2℃时,分别将50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甲<乙<丙

20、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的地位。

(1)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相差很大,原因是它们的原子_________不同。

(2)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它有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

(3)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的领域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5月18日,利用降压法连续产气12万立方米。

可燃冰主要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储量巨大,是未来的新能源。

甲烷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甲烷燃烧是将_________能转化成热能。

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合成气(CO和H2),再将CO和H2合成甲醇(CH3OH)。

在合成甲醇的反应中,CO和H2的分子数之比是____________。

21、 “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1)“化学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①汽车尾气处理装置能使某些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2NO+2CO→N2+2CO2。

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_________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使血红蛋白失去供氧能力的是______。

②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可以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用NH2Cl消毒,反应为NH2Cl+H2O=NH3+HClO,反应中的Cl的化合价  (选填:

升高、降低、不变)。

③下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

上述物质中,C的化学式是_ ___;初步判断物质D中一定含有的一种元素是  __。

④农业和园林浇灌植物时,将大水漫灌改为喷灌、滴灌的目的是            ;

(2)“化学为人类提供动力。

”氢能属于____(填序号);

 A.绿色能源    B.化学能     C.电能     D.光能

(3)“化学为人类提供新材料”

信息技术需要使用单质硅的晶片,石英固体(Si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可制得单质硅,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

(4)“化学为生命密码解锁。

”DNA承载着生命遗传密码,DNA水解产物之一是胞嘧啶(C4H5ON3)。

一个胞嘧啶分子中含有____个原子;求胞嘧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写出解题过程)

22、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

(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甲组现象

乙组现象

1

称量黑色粉末质量/g

m1

m2

2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能被吸引

能被吸引

3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

无明显现象

4

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溶液

有红色物质生产

无明显现象

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

他又发现m2恰好为_______g,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

(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的__________(填写化学性质)。

23、兴趣小组在做完盐的性质实验后,发现一瓶碳酸钠固体可能混入了氯化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为此,他们对这瓶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分析及化学方程式

(1)取少量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溶液A。

(2)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

再滴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说明该固体中混有硫酸钠,写出证明有硫酸钠存在的化学方程式                 。

(3)取步骤

(2)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固体中     。

实验结束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

【实验反思】步骤

(2)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                 。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还想测定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体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为达实验目的,首先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

a.称量装置丙。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装置乙的作用是                     。

2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A              B                C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常用A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证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3)如图B所示,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

(4)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药品是       ,用装置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细沙的作用是                  。

25、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1)将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铝线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线表面有________色物质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用砂纸打磨铝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铜线浸入_______溶液中。

铜线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化学方程式:

           。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实验结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_____。

26、取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23.0g于烧杯中,将150.0g的稀盐酸平均分三次加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固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计算: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该混合物中硫酸钡的质量为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至0.1%)。

27、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分别由C、H、O、Cl、Ca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已知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G是可燃性气体,D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这些物质之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能相互反应,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D、F的化学式:

D         ,F          。

(2)写出E的一种用途:

                          。

(3)B→G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写出一个由A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

           。

28、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部分反应条件省略。

已知A是易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是最轻的气体。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反应③的实验现象是___。

(3)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9、A、B、C、D、E、F、X、Y都是初中化学只的常见物质,已知X是一种混合物,A、B、Y是单质;通常情况下,C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7的气体,D、E是含有相同元素的氧化物。

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名称是                 。

(2)B与Y反应的条件是              。

(3)E+氧化铁→D的化学方程式是              。

(4)C+D+饱和食盐水→F的化学方程式是                            。

30、工业上炼铁炼钢和轧制钢材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已知生铁的含量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反应:

①Fe2O3+CO

2Fe+3CO,②Fe2O3+C

2Fe+3CO。

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用于高炉炼铁的原理是         (填序号)

(2)炼铁的固体原料需经过粉碎,其目的是       。

(3)热空气和高炉气体的主要成分有一种相同,这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

炉渣中含有硅酸钙(CaSiO3),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

(4)炼钢炉中,通入纯氧的目的是      。

将钢锭轧成钢板,体现了金属的        性。

(5)钢铁制品可能会生锈,写出用稀硫酸除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D

2、AD

3、D【解析】A.根据盐的组成概念:

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写出其化学式如下:

氯化钠NaCl、硫酸铵(NH4)2SO4、氯酸钾KClO3,可知它们都属于盐,则A表述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B.根据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过氧化氢(H2O2)和水(H2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则B表述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碱的组成概念:

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且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都能溶于水,所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属于碱,其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则C表述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而氧元素有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提供的,据此还不能直接给出判断,需要具体数值的计算来确认,则D表述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

4、C【解析】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A正确;

B.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符合灭火的条件,能够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蜡烛的着火点,且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故C错误;D.油锅失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或氧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5、B【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