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049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docx

0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规划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

(2018-2020年)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需要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电子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关键力量之一。

宜兴是无锡“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江苏省四个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之一。

宜兴也是全国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电线电缆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10%。

《十三五专题—宜兴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投资考察报告》总结了宜兴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宜兴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宜兴市电子信息产品“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

宜兴工业正在向新型化、集约化、国际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对照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布局、教育体制、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滞后于形势的需要,应该遵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进行专业群建设规划。

一、本专业群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

1.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电子信息行业需要的是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特别对技能型人才要求比较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在企业内很多人都承担了不同的工作角色,打破了原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用人模式,倡导“一个萝卜几个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几乎所有企业都喜欢既懂技能又懂管理,专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具有一定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

2.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

3.企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

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为电子及相关企业生产线上的装配工、调试工、检测工、维修工以及一般的管理员工等。

根据生产企业对毕业生适宜岗位的要求,总结出对电子技术应用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图阅读能力;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能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4.市场岗位需求

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需求大量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岗位群:

电子产品制造工程师;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的系统设计、调试工程师;现代音像工程的设计、调试工程师。

以上这四大岗位群又包含了更多的具体岗位,是目前社会需求人才较多的岗位。

这些岗位对理论深度和研发能力要求不太高,强调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正是我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特点和优势。

根据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发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量大,以电子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应紧跟时代步伐,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根据我校的“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我校特制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规划。

二、专业群现有基础

我校长期开设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

其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既是江苏省示范专业又是江苏省品牌专业,2013被评为无锡市重点专业群,该专业现有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2门,无锡市精品(优秀)课程3门;2016年该专业被评为无锡市现代学徒制重点项目;2017年该专业被评为无锡市特色专业。

在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了实验实习设备实施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由于三校整合实训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目前该专业校内实习实施设备齐全,以高标准配备了光伏实训室、钳工实训室、PLC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电气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机器人技术实训室等。

另外新的实训大楼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为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争做产教融合的排头兵”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方向。

近年来,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在“产教融合”领域走出了“合乎校情”、“多方共赢”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学校先后考察了近百家企业,寻找校企双方的“共振点”,最终确定了江苏东晨电子、嘉瑞光伏、鹰普机械、俊知科技、利通电子、亨鑫科技等16家与我们有共同语言的伙伴,真正使校企合作回归到了“校企一家”“同生共赢”的初衷。

学校与企业秉承互惠双赢的原则务实高效开展产教融合实践。

先后开设了“东光”“利通”“宇杰”“舜昌”“晶正”等冠名班,为企业量身定制的近千名复合型蓝领;为“远东集团”“俊知科技”“天盛电子”“宇龙冶金”等企业订单式培养了600多名优秀员工,近五年来又与“江苏东晨”、“宜兴东方智能”、“鹰普机械(宜兴)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现校企资源互通、利益共享,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我校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其中5人获硕士学位,宜兴市教学新秀以上骨干教师8人,2人获得江苏省技能大赛金牌,3人获银牌,1人获铜牌。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强师兴校,强师兴教”的策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重点抓新分配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养和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青蓝工程、师徒带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外出培训和教师专业阅读、专题讲座等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各项竞赛、课题、课改和工作室等平台促进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

以电子技术应用为龙头,与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组成专业群。

通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在实训基地、课程建设、师资等方面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

(一)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特点,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制,紧跟地方产业发展步伐,拓展相关专业。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品牌专业为支撑,不断适应张渚镇、宜兴市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需要,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龙头,带动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群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为我市及周边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二)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

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体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室的内涵建设,制定实习实训标准;探索合理有效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通过3年的时间,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成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在同行业中具有示范作用、能引领相关专业群改革和发展的品牌专业群。

四、专业群建设具体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

继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构建和完善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基础平台。

二是继续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优化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

三是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促进专业教师生产素养的提升;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送课进厂,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将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参与办学,电子信息专业群内各专业新建“订单式”培养班15个(每年3-4个)。

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以电子专业为主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课堂与实习环境的一体化;积极探索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二)课程体系及核心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

构建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又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

建设既符合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用人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又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建设具有中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核心专业再建设1-2门市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建设2-4门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

按照培养目标具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突出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本地区开展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等职业岗位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专业群岗位能力分析报告;根据职业岗位调研,不断调整各阶段的专业课程内容,增加2-3门专业群平台课程和群选修课程,在突出岗位必备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群通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三)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学部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制订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

培养1-2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培养1-2名校级专业带头人,打造“技师化”教学团队,专业群技师、高级技师总数达12人以上,“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50%。

每年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逐渐增大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兼职教师选聘量。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及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建设1个名师工作室。

到2020年建成1个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特色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每年每个特色专业至少要明确培养1—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制定详实的培养计划。

通过企业培训、实践锻炼、参加企业技术开发、课题攻关、教学实践与教学能力培训,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

(四)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重点、特色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探索建立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保障特色专业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使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常性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学校、用人单位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严格实施“双证书”制度。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强化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狠抓“六大”教学常规管理:

即教学目标管理、备课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考试管理等六大管理。

加强教学视导,构建“高效课堂”。

狠抓实训教学的“四个规范”(指导教师的示范规范、实训学生的操作规范、实训学生的穿戴规范、实训室设备设施管理规范)。

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使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质量,增强职业能力。

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各专业紧扣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实际,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继续实施以项目为纽带、岗位实境为核心的“车间化”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

以校内车间、中心、项目工作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和领域,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形成一定的教学、培训及生产服务能力。

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20%以上。

2、狠抓各级技能竞赛。

一是做好校级技能竞赛月,精心设计竞赛项目,力争全员参与,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培养一大批校级技能标兵。

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储备好市级省级参赛选手。

二是要认真做好实践特长课中技能项目训练课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训练竞赛。

三是要十分重视宜兴、无锡两级市赛,确保参加省赛的人数及项目逐年增加。

3、加强技能训练及考工考证工作。

加强技能训练的管理,努力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计算机一级MS过关率100%,中级工获证率达100%,双证书率达100%。

4、狠抓毕业生出口质量。

一是提高对口单招本科过线;二是提高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三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对口就业率。

(六)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建设思路: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

从生产性实训环境、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实现课堂与实习环境一体化,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满足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需要,满足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需要。

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建设基地思路,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增加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

充分满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

2、建设目标:

进一步增加专业建设投入,改善学校技能实践教学条件。

增加设施设备投入,新建光伏实训中心、机电调试与维修中心,改造计算机专业实训中心,新建云课堂2个(80个信息终端)。

使实训设备总值达350多万元。

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5年内新建5个以上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数达20个。

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使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达到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五、保障措施

完善本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

由于本发展规划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

因此,在统一对发展战略认同的前提下,为确保战略目标的整体、协同、有序、稳定的实施,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组织、规划调整、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争取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争取在经费安排、资金拨付、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经费保障

1.争取上级投入。

确保现有投入资金不减少,在基建项目上争取5年内上级投入资金1200万元。

2.提高创收能力。

挖掘校办产业创收潜力,提高科技开发和服务的创收能力,开发新的产业创收范围,特别是提高各类培训的效益。

3.吸收社会资金。

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资金设备、接受社会捐赠、利用社会资金、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建设等多种途径,广开引资渠道。

4.健全经费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和相关财务制度;严格预算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务审计;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组织全面论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组织对原规划的调整和布局设计的调整;对新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可行性分析论证;制订详实的实施方案与计划。

2.建立“规划实施项目工作组”。

对规划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分解,按项目专业特性要求,组织建立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具体实施项目进程。

3.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度,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4.成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负责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的技术评估与建议。

(四)制度保障

1.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层级清晰的学校管理责任体系,实行问责制,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标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工作绩效。

加强非在编教师的考核,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考核制、激励制度,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工作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学校将教师职业道德确立为年度考核首要条件,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奖励、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以及年度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2.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分配和贡献相结合,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和向教学一线教师、向在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完善“教师奖金收入分配模块”;不断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

3.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充分赋予专业科组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高技能新技术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统筹协调与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考核、激励等机制。

4.建立严密完善的监控机制

以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热情,形成监督网络,有效实施对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