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958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docx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容有哪些?

答: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2018.04)

答: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2018.10)

答: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

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

组织研究的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

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

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

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

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

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

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答:

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每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利己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称为经济人。

基于“经济人”的管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2、简述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2016.10)

答:

“社会人”假设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有: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3、简述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2017.10)

答:

(1)管理人员不应该关注主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

还要关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要进行职位轮换,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

(5)主求“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

4、简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答:

‘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基于自我实现人的管理:

1)管理重点的变化。

2)激励方式的转变。

3)管理制度的变化。

4)管理职能的改变。

5、简述‘复杂人’假设管理措施。

(2017.4)

答:

‘复杂人’假设管理措施: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6、简述X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X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5点:

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4)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7、简述Y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1)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2)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3)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5)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8、简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容。

答: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4)刺激影响行为。

9、简述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答:

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三点:

1)托尔曼的理论。

2)赫尔的理论。

3)斯金纳的理论。

10、简述群体动力的涵以及理论启发。

答: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以及关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

群体动力理论启发人们要学会从因的角度去考察、研究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群体氛围中去把握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群体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

总和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可能大于或小于总和。

11、简述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

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有以下6点:

1)目的性。

2)自主性。

3)社会性。

4)连续性。

5)持续性。

6)可塑性。

12、简述个体行为规律产生影响要素。

答:

环境、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13、简述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几种情况。

答:

个体对于刺激反应有以下3种情况:

1)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2)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行为。

3)不同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14、简述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

(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答:

(1)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主要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含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指个体拥有的,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构成。

15、简述意志活动的特点。

答:

意志活动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16、简述意志的表现:

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12)

1、简述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答:

(1)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2)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3)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2、简述动机的三种机能。

答:

动机具有原始性、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具有以下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

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

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

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3、简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及其应用。

答: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候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4、简述如何有效运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答:

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都能明显地揭示出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心理紧→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需要产生。

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根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5、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的作用)(2017.10)(2018.4-论述)

答:

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四方面: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3)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6、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答:

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有以下四方面:

1)调整功能:

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并把这种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自我保护功能:

能使得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

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

4)知识功能:

在个体所能知觉到外部世界中寻求一种稳定、一致的或者可预测的行为倾向。

7、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答: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8、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7.4)

答:

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9、简述社会知觉的涵与特征。

答:

社会知觉是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之,它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特征: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

(3)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10、知觉对象的特征。

答: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这种整合遵循以下四点规则:

1)接近律:

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

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

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

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11、简述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答:

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选聘员工

(2)决策(3)创造力(4)激励(5)领导力(6)谈判

1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答: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有以下6点:

1)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2)组织公民行为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3)组织公民行为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4)组织公民行为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5)组织公民行为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能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6)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8)

1、简述群体结构变量的容。

答: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以及群体凝聚力。

2、简述群体规的作用。

(2016.10)

答:

群体规的作用有以下四点:

1)群体规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3、简述从众行为对群体的影响。

答: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与行为。

好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个人行为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

因为从众行为倾向于“舆论一致”,如果成员不能摆脱其控制,就会“人云亦云”,难以创新。

2)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可能导致错误的行为。

4、简述群体凝聚力的涵以及表现形式:

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其成员的在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有:

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者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5、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答: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影响:

协同效应与社会促进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

这种现象与社会惰化现象的表现正好相反,社会情化现象所代表的是负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6、简述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

(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制定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使决策准确无误,少出现或不出现漏洞。

(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为了使决策更趋实际、合理,管理者应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使群体成员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还能听到成员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除了决策者必须具备应有的优良素质外,还必须使用科学的、行效的决策方法

7、简述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答: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三点:

1)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2)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3)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有以下四点:

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影响工作效率。

3)容易传播谣言。

4)会产生破坏作用。

8、简述如何管理非正式群体。

(2017.4-论述)

答:

(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第四章沟通(16)

1、沟通的功能。

(2018.10)

答:

沟通是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手段,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沟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功能:

1)传递信息。

沟通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

2)推进了解。

3)控制行为。

有效的沟通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行为。

4)协调关系。

沟通在协调群体成员人际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帮助决策。

决策的基础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

2、沟通过程构成要素分析。

答:

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1)发讯者,即信息源头。

2)信息,承载着各种信息的逻辑体。

3)编码,将信息转变成文字、语言、手势等符号的形式表达码。

4)媒介,即信息传递的载体和通道。

5)译码,将接收到的信号形式转变为接受者可以理解的、有特点符号意义的信号形式。

解码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信息被接受的精准程度。

6)收讯者,信息传递的目标受众,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组织的群体。

7)反馈,即发送者对接受者信息接受情况的一种了解。

3、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

空间结构设计;当事人的可信度;当事人的价值观和参照视角;“共同语言”-行业;过滤;选择性知觉;语言和情绪

4、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2017.10)

答:

非正式沟通的特点有以下七点:

1)非正式沟通的渠道具有灵活性、松散性、随意性。

2)非正式沟通的容非正式化,更易表露出人的真实想法。

3)非正式沟通信息的真实性待定。

4)非正式沟通的速度快、灵活自如。

5)非正式沟通信息的情感性强。

6)非正式沟通具有一定的派生性。

7)非正式沟通有时具有个人的目的性和非组织目标性。

5、单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答:

单向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信息传递速度比较快,能够保持信息传递的权威性

缺点: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比较差,很难把握沟通的实际效果,有时会使信息接收者产生抗拒心理。

双向向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信息传递有反馈环节,准确性有所提升;信息按接收者拥有反馈意见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感,容易保持良好的气氛和人际关系,帮助沟通双方建立感情联系。

缺点:

信息发出一方随时可能受到信息接收者的质疑、批评或挑剔,这会给信息发出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沟通较为费时,信息传递速度也较慢。

6、有效沟通的特征。

答:

有效沟通的特征有以下三点:

1)信息的准确性。

2)信息的完整性。

3)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7、有效沟通的技能。

答:

有效沟通的技能有以下五点:

1)改善沟通环境。

2)有效反馈。

3)有效授权。

4)有效训导。

5)完善沟通网络。

8、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2018.4)

答:

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有以下5点:

1)扁平化的沟通流程。

2)透明化的沟通模式。

3)互动化的沟通活动。

4)沟通对象个性化。

5)沟通趋于电子化。

9、简述如何有效反馈?

(2017.4)

答:

(1)强调具体的行为

(2)反馈要对事不对人。

(3)使反馈集中指向接收方和你的共同目标

(4)准确把握反馈良机

(5)确保理解

(6)把消极反馈指向接收者可以控制的行为上

 

10、如何有效授权?

答:

明确分工;指明授权权限的具体围;鼓励属下参与;通知他人授权已发生;建立反馈、控制机制

11、如何有效训导?

答:

(1)用平静、客观和严肃的方式对待员工

(2)明确、具体地指出问题所在

(3)对事不对人

(4)让员工述自己的观点

(5)保持对讨论的适当控制

(6)对防类似错误达成共识

12、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答:

跨文化沟通的原则有以下四点:

1)没有证实相似性之前,应先假定对方与你不同。

2)强调描述不是解释或者评价。

3)换位思考,在传递信息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上。

4)假定你的理解正确,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不要想当然。

13、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答:

跨文化沟通的技能有以下三方面: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必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

2)加强跨文化培训。

3)海外管理人员本土化。

14、简述遵从文化沟通的原则

(1)没有证实相似性之前,应先假定对方与你不同

(2)强调描述不是解释或者评价

(3)换位思考,在传信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收者的立场

(4)假定你的理解正确,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不要想当然

15、简述文化沟通的策略

1。

认识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文化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2。

认同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中失误和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沟通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沟通的最基本的原则

3。

融合文化差异

即通过自身的学习,发现文化差异中的精华部分,将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16、简述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1。

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必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

2。

加强跨文化培训

3。

海外管理人员本土化

 

第五章团队(4)

1、简述团队的特征。

(2017.10)

答:

团队的特征有以下四点:

1)价值观共识化。

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4)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

2、简述虚拟团队的特征。

答:

虚拟团队的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目标。

2)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

3)采用电子沟通方式。

4)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3、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2017.4)

答:

虚拟团队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专家也许分布于各个地区,虚拟团队可促进这些人力资源关心关注于某一问题,并不需要实质性的人员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

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4、简述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答:

(1)情绪认同。

(2)共生效应

(3)心理相容

(4)共同的信念

(5)参与心理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8)

1、简述冲突的特征。

答:

客观性;主观直觉性;二重性;程度性

2、简述庞迪的冲突分析模式。

答:

行为科学家庞迪在对冲突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由三种类型冲突模式所组成的冲突分析模型。

1)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2)冲突的官僚模式。

3)冲突的系统模式。

3、简述罗宾森的冲突过程(冲突过程的5各阶段模型)。

(2018.10)

答:

(1)阶段1:

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2)阶段2:

认知和人格化

(3)阶段3:

行为意向

(4)阶段4:

行为

(5)阶段5:

结果

4、简述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5、简述冲突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

冲突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三点:

1)倡导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将冲突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围。

2)对冲突实现全面、系统的管理,而不是局限于事后对冲突的控制和处理。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冲突。

6、简述简述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

(2016.10)

答:

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认为,冲突对于组织的发展既有建设性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

没有冲突,组织过于融洽安宁,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相反,组织过于分裂对抗,则会造成人心涣散,对组织的整体效益产生破坏性和阻滞性。

因而管理者应该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的积极影响,限制冲突的消极影响。

 

7、简述冲突管理的策略--托马斯二维模式(2018.4)

答:

美国行为科学家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的二维模式——合作性(一方试图满足对方利益的程度)和坚持已见性(一方试图满足自己利益的程度)。

他以“合作”为横坐标,以“坚持己见”为纵坐标,定义了冲突行为的二维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组合形成了五种冲突管理策略:

竞争、回避、妥协、迁就、合作。

8、简述群体间冲突的预防。

答:

群体间冲突的预防有以下7点:

1)加强信息的公开和分享。

2)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3)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4)把蛋糕做大。

5)防止本位主义,强调整体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