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360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docx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提纲)

前言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江西湿地概况

1.1.1湿地类型与面积

1.1.2湿地分布

1.1.3湿地资源

1.1.3.1湿地资源概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

1.1.3.2湿地资源评价

·系统发育完善

·区域的“烙印”

·丰富的淡水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

·可用的能源资源

1.2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退田还湖的实施

保护区的建设

1.3江西湿地管理状况

湿地调查

立法情况

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交流

1.4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4.1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1.4.1.1生物资源衰退

·植被退化

·渔业问题

·野生动物受威胁

1.4.1.2湿地污染呈上升趋势

1.4.1.3湿地水生态失衡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洪旱灾害

1.4.1.4湿地本土危害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地类改变

·湿地征占

1.4.1.5监控能力薄弱

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2.1指导思想

2.2原则与依据

2.3规划期限

2.4目标

2.4.1总目标

2.4.2近期目标

2.4.3中远期目标

2.5任务

3区划与布局

3.1湿地保护区划原则

3.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1、3.2.1规划分区

2、河流湿地区

3、湖泊湿地区

4、沼泽湿地区

5、人工湿地区

6、农田湿地区

3.2.2分区建设重点

·河流湿地区

·湖泊湿地区

·沼泽湿地区

·人工湿地区

农田湿地区

4湿地保护管理规划

4.1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控制湿地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在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洋、建设等各部门配合协作,才能遏制我省天然湿地资源退化的趋势,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从而实现我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1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

——在全省范围内定期调查沼泽、湖滩、泛洪湿地、滨海滩涂等各类湿地的面积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全面评估和分析土地资源保护和受威胁状况,对各类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

——以法规的形式,严格限制围垦和开发天然湿地,严禁天然湿地中土地利用方式的随意改变,严格限制围填海工程建设,建立天然湿地改变用途许可制度,建立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大力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通过改变湿地上游地区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湖淤积。

4.1.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全面评估我省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管理状况。

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

——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工程,加强对国家级及各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

——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实施拯救工程,建立一批救护繁育基地,通过救护、繁育、野化等措施,扩大野生种群。

4.1.3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确定我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格局和发展方向,编制我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

——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形成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加强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制定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评价制度,实现保护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4.1.4湿地污染控制

——充分利用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洋、建设等部门的监测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建立全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动态,重点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和近岸重点海域的污染监测和预报。

——制定、完善和执行国家及省关于污染控制和防治的法律法规。

——有计划地治理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河流,并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治理标准。

对排污超标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

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因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环境破坏问题,要建立由开发利用部门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的机制。

——开展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示范。

——研究和开发一整套矿产、希土金属开发湿地保护技术,使油田开发对湿地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

提出矿产、希土金属开发的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步骤,将其纳入部门发展计划和部门决策中。

4.2湿地生态恢复

我省湿地面积萎缩大部分与水资源缺乏和不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湿地生态恢复的前提是水资源的恢复。

只有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才能保证已经干枯和正在承受缺水威胁的湿地得以恢复,尤其是对于江河源头、鄱阳湖地区的湿地生态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湿地生态恢复包括对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修复和重建。

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各类湿地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途径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对类型改变、功能丧失的湿地采取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途径进行重建。

4.2.1水资源调配与管理

——优化配置水资源。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状况确定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做到因水制宜,量水而行。

确定省区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及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体系和水量分配指标,按水量配额统筹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有效保护水资源。

制定重要江河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合理划分水功能区,确定河流水体的纳污总量,对排污实施总量控制;划定水源地保护区。

——高效利用水资源。

制定国家级节水政策,建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微观用水定额体系、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体系和节水考核指标体系。

——合理开发水资源。

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承载能力,在节流的前提下合理开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困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用水要求。

——科学管理水资源。

按照《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加大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的力度。

在主要江河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资源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水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

对不得不依靠湿地水资源的机构和社区要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用水结构、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2.2生态修复和重建

——在资源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省湿地资源萎缩、功能减弱以及原因进行全面地分析与评估,揭示各类湿地退化及其逆转的过程与机理,并对各类退化湿地有计划地开展恢复示范工程。

——积极实施退耕(牧)还林(湖、泽、滩、草)工程,有计划地恢复天然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包括:

-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善流域和湿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对湿地的淤积。

-在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地区,加大退牧还林还草、休牧育林育草、封沙育林育草工程力度,恢复江河源头地区的湿地生态环境,保证我省主要江河的生态安全。

-在鄱阳湖流域上影响行洪的民垸,采用放弃和清除措施,实行退田还湖还泽还滩。

具体可实施退人不退耕,洪水退后还可耕种的“单退”和既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措施。

对退出的湿地应积极建立保护区、禁猎区或生态治理区,明确土地经营权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权,实行省政府统一规划管理。

-在鄱阳湖平原地区沼泽湿地、沿江地区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在全面禁止无序围垦湿地的基础上,开展退田还泽、还滩示范工程。

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选择已开发的低产农田,通过引水、种植植被等方式,开展退田还泽示范工程;在华长江沿岸进行退化和被改造滩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示范。

——对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湖泊湿地进行治理和恢复,通过湿地植被的重建和恢复,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对于已遭受围垦的江河湿地,要实施科学的管理,对于其中特别严重的区域,也要实施退田还滩政策,改善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防止河岸侵蚀和淤积。

——对已遭到破坏的濒危物种栖息的关键地区,开展栖息地的恢复、修复和重建工程。

4.3可持续利用示范

湿地的保护不能离开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又必须以保护为基础。

这就需要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制定科学的规划,科学评估我省湿地资源的开发潜力,确定可优先利用的重要经济类型湿地及其合理利用开发强度及方法,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分类管理。

同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长期湿地开发利用的实践经验,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立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成功模式,为我省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各部门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又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多形式的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如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相结合,湿地多用途管理等示范区,并将其成果与管理体制紧密结合,开展推广和交流。

——结合退田还湖、因地制宜发展湿地农业建设、发展水生蔬菜、水生饲料、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和高产的深生水稻等。

——充分发挥我省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建立不同类型的湿地特色旅游示范区。

——通过建立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审批制度,制止对湿地资源随意开发和滥用,对因湿地改造或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要及时采取减轻、消除和补救措施。

——建立完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广泛开展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的推广和交流。

4.4社区建设

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与周边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湿地的保护仅靠行政部门建立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湿地周边社区的普遍参与。

湿地保护的社区共建共管,是湿地管理机构同当地社区共同制定湿地自然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共同开展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使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湿地的保护管理融为一体。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湿地周边社区,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经济,减少对湿地资源的压力;同时建立良好的区社关系,使社区积极参与湿地资源的共同管理,实现湿地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在一些重要湿地区域,建立由当地湿地主管部门(或保护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委员会,由当地社区参与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计划、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规划等,使得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政府行为中充分体现当地社群的利益。

——以保护为中心设计发展项目,通过建立示范村、示范户和提供小额贷款基金或社区共管基金等形式,大力推广有利于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项目。

——因地制宜地扶持社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原有的对湿地产品的单一利用和初级生产转向集约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和以旅游业为主的二、三产业,鼓励开展非资源消耗性产业的发展。

——在一些不适合人类生活和生态脆弱的湿地区域,开展生态移民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对湿地资源的威胁,同时,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4.5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湿地保护、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

只有加强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科研技术体系建设,才能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监管,才能提高我省湿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只有加强湿地宣传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从而在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4.5.1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体系

——在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建立全省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及各类子数据库,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评估现有我省及国家部门等单位建立的野外湿地监测、实验站点,申请建立国家及建立省级和基层多级管理,多部门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