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docx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以市和渑池县为例
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基地,能够广泛地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从而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渑池县隶属于市管辖。
近年来,渑池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渑池精神,以全面贯彻省、市、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渑池县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促进渑池当地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渑池县域经济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渑池县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基础和依赖,和渑池县之间是互为影响、互为促进、互为支撑、上下依托的关系。
尤其是2004年渑池县升格为扩权县以来,县域经济更是飞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大发展,使得的城市竞争力日益突出,有力的奠定了作为省西部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一、县域经济在推进地级中心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市县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1、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经济主要依赖下属县和县级市。
以2010年为例,市国生产总值完成874.39亿元,比2009年增长15.2%,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名列第一。
2010年,市地方财政总收入8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2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9.74亿元,增长19.8%。
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为10.03亿元,渑池县、灵宝市、陕县和义马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分别达到10.16亿元、9亿元、6.9亿元和6.08亿元,分别列全省第12、17、23和27位。
除市本级以外,其它7个县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为39.7亿元,增长21.4%,占全市收入的79.8%。
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本县(市)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地区经济发展放异彩。
2、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集群化发展
影响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助于推进地级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和发展产业集群。
渑池县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壮大优势产业规模,有力的促进了市的集群化发展。
渑池县紧紧围绕这个思路,大力发展“一区四园”(即渑池县产业聚集区和天坛铝工业园、英豪煤化工工业园、仁村光伏产业园、果元工贸园)建设。
这些工业园区的兴建,使希望、中迈碳素、雨润等一批国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各个企业集中连片,产生了聚集效应,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攒足了后劲。
3、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特色化发展
推进特色化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县域特色经济,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优势。
一是利用传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经济”。
长期以来,渑池县委、县政府以打好“仰韶文化”这文化特色牌为己任,以文化育县,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经济”。
渑池县不断创新、拓展、综合发展煤、电、铝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以资源强县。
三是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渑池县积极开发“山水经济”,在南村黄河湿地、仰韶大峡谷、红石峡、韶山景区等旅游资源基础上,挖掘开发新的山水旅游项目,以旅游推县。
四是利用政策优势,大力招商引资。
制定和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政策效应,以政策促发展。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和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日,以此为契机和渑池市县两级将围绕这个主题继续做好做大文化这牌,为县域经济出一份力、为特色化发展增添有生力量、为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4、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品牌化发展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品牌是城市的形象。
渑池县强化“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区域”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努力争创全国、全省名牌产品或商标,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仰韶酒、仰韶水泥、义翔牌氧化铝粉、仰韶大杏、“笃忠”牌辣椒和西瓜等等。
坻坞小米和南村玫瑰2个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国家认证,段村牛心柿、坻坞小米、仰韶大杏等“仰韶三宝”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仰韶酒业、南村玫瑰科技发展2家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至此,在原有的旭源牛业、仰韶生化、尚正食品的基础上,渑池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家,占全市17家的30%,居市首位。
品牌、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打造既是渑池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措施,又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
5、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地级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重点为:
市区(一城三区)、灵宝城区、义马和渑池城区、卢氏城区。
将形成西有灵宝、东有义马渑池一体化、中有中心城区的“一主城区两副城区”的“大”。
渑池、义马两地相距三公里,义马煤化工、渑池铝工业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经济实力分别位居全省第五和第十五位,财政收入几乎占市财政收入的1/3。
在看来,二者工业基础好、经济关联度高、产业定位相近,强强连手后,将使义马和渑池成为310国道沿线城镇经济“隆起带”的龙头。
义马、渑池目前已经完成总投资2.7亿元,道路全长4.08公里的义渑快速通道一期工程,义渑快速通道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槐扒黄河提水二期(西段村水库)正在收尾,两地城市日供水能力25万方,为义渑一体化做了积极的前期准备,为大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这些建设布局的实施有力的推进了一体化发展。
县域经济在推进地级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集群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品牌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县域经济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的最佳方式,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二、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特点
(一)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特点
近几年,经济工作突出“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保民生、保稳定”五个方面,在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优化生存和发展环境,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
继续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市县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连年大踏步增长,走在了全省前列。
今年一季度,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十二五”首季的良好开局。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累计完成83.5亿元,同比增长33.1%,增速居全省第5位。
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加大,各项贷款余额361.8亿元,增长27.8%,居全省第1位。
对外贸易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分别达2401万美元和2971万美元,分居全省第4位和第2位。
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增速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5.2亿元,增长2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9亿元,增长28.3%,收入规模在全省排名第9位。
消费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1亿元,增长18.5%,居全省第4位。
1、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做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资源丰富,已发现矿藏66种,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作为资源型城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调整促转型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一是通过资讯化改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做强传统产业;二是高度重视发展污染轻、耗能少、运量小的“都市型工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高新技术型、精深加工型、先进制造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壮大新兴优势产业、培育战略先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抓好特色农业,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0亿元,比2009年增长4.7%。
全年粮食产量达63.25万吨,比2009年增长0.7%,仅次于1998年的63.55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水果产量达175万吨,同比增长8%。
全年肉类总产量7.88万吨,比2009年增长4.4%;禽蛋产量4.76万吨,增长1.3%;奶类产量3.62万吨,增长4.9%。
年末大牲畜存栏41.39万头,比2009年年末下降2.5%;生猪存栏64.72万头,增长0.4%;家禽存栏982.75万只,下降1.1%。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
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市果、牧、林、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饲草等八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80%,达到80.2%,比2009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继续在全市开展了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竞赛活动,目前全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有477个村编制完成了村庄规划,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37个。
(3)壮大第三产业。
一是不断推进服务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
加快建设市文化体育中心、虢国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全面实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景区资源整合,开发完善黄河生态游、黄河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产品。
三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积极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购置补贴,做好低排量汽车销售购置税减免等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四是积极培育扶持物流、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部结构。
(4)坚持产业集约发展。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和中心城市的功能分区,着力办好城市工业区和各类开发区。
遵循这个思路,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引进了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项目。
工业园、技术经济产业集聚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灵宝市产业集聚区、渑池县产业集聚区、陕县产业集聚区和卢氏县产业集聚区等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不断补充和扩大集聚规模,2010年7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42.8亿元,新开工项目119个,投产77个,在建125个,产业集聚区、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基地。
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各个企业集中连片,产生了聚集效应,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攒足了后劲,成功的提升了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整体竞争力。
(5)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近几年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继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
“三纵四横”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三淅高速、连霍高速扩建等重点项目开工。
改造建设陕州大道、上官路等8条城市道路,集中供热二期等民生工程顺利完成,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扎实开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建成农村公路380公里,完成造林绿化48.7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农田3.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0.19万人饮水安全;完成搬迁扶贫880户、3762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4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试点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10034套,入住4100户、18个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6)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市11家商业流通企业改制进展顺利,3家企业改制方案获市流通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准。
投资体制、公用事业、集体林权等改革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启动,稳步推进。
注重抓好资本市场的推进工作,义煤集团、灵宝金源等2家公司被确定为主板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灵宝华宝公司、渑池方圆粒砂公司被确定为创业板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
全市引进省外、市外资金超过80亿元,增长27%。
利用外资2.6亿美元,居全省第三位。
(7)不断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得到加强。
扎实推进省十项民生工程和市十件实事,市文体中心体育场封顶,市中心医院病房楼投入使用。
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加快,建成廉租房4331套、21.66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777套,竣工3.91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89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4%;新农合参合率达97.89%。
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市外国语高中正式招生,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2.1万人,仰韶文化博物馆主体竣工。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社会救助力度加大。
人口计生和人民防空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能力增强,成功处置中石油柴油泄漏事件。
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区倒房重建如期完成,荣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
2、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城市的辐射能力和集聚功能不断增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
——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特色农业稳固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特点
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渑池县不仅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各项经济指标连年攀升。
2010年渑池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8亿元,较上年增长21%。
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71%。
对县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80%以上。
铝工业、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建材耐材和高新技术五大主导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97%,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75%。
2010年渑池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1588亿元,较上年增长19.5%。
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20强。
先后获得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县和“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荣誉。
1、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
(1)统一思想,弘扬一种精神,坚持观念创新
渑池县在努力开拓、发展县域经济时候,始终不忘弘扬渑池精神(艰苦奋斗、创新、团结拼搏、勇于争先),坚持观念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渑池县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通过弘扬渑池精神,坚持观念创新,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发展氛围。
(2)大力发展工业,主抓项目带动,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
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先后与希望、中国有色集团、义煤集团、天瑞集团、市电业局、雨润集团等企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1500吨多晶硅、2×30万千瓦电厂和希望100万吨氧化钙、60万吨4A沸石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
2010年共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55个,完成投资59.9亿元,其中希望年产100万吨氧化钙、方圆实业4万吨新型石油支撑剂等3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2011年一季度全县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个,引进资金12.7亿元。
尤其是投资5亿元的年产100万台洗衣机和100万台电冰箱、投资12亿元的康乐休闲食品工业园、投资2.2亿元的拟箔铝石粉等几个大项目顺利签约落地。
总投资1.3亿元的方圆实业股份年产2万吨微孔轻质骨料项目已竣工。
义煤集团年产3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项目总投资41.6亿元,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总额达2.3亿元的天意高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纳米环保阻燃剂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3)继续抓好农业,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
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朝天椒、烟叶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51万亩,畜禽养殖场发展到654个,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18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
以仰韶牛心柿、仰韶大杏和仰韶贡米为代表的“仰韶三宝”种植面积已达5.83万亩,年产量达到1.3万吨,产值1.92亿元,带动发展深加工企业100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到2多万人。
初步实现了“申报一个地标,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为推动县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丰富旅游商品涵,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实施文化育县战略
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仰韶文化、和谐文化、渑池曲剧三名片,不断彰显城市魅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豫西文化长廊、仰韶村遗址保护规划和仰韶文化产业园、仰韶文化博物馆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5)加强企业改制,盘活企业资产,加快国企转制步伐
进一步拓宽国企改革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出台有关优惠政策,认真制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采取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合并托管、依法破产、嫁接改造等等措施拓宽加快国有企业退出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重焕生机、重现活力。
2001至2006年份,渑池县实行承包和股份经营,共改制盘活企业12个,改制面达80%以上,精简人员43名,年减少亏损50万元,通过合并托管,解决了多散亏问题。
2007年以来,渑池县委、县政府更是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己任,顺利完成了煅烧厂改制收购,增强了天瑞集团的投资信心,促成了天瑞集团一系列新的投资项目在渑池落户。
(6)全民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连年来,渑池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深度,8月16日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学习“经验”,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掀起了新一轮的招商创业热潮,号召全民招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果;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对口帮扶的契机,主动出击寻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助别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优势,促进县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四是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号召全民招商。
2009年以来先后参加了国际黄河旅游节、中博会、厦洽会和中原文化港澳行、宝岛行等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一对一”招商活动,累计签订投资协议23个。
2010年,共引进投资项目46个,吸引省外资金28.4亿元,投资总额达133.4亿元。
(7)多措并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改善民生
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完善城市供热、供水、天然气管网,实施城市电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以解决上学、就医、休闲为重点,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新建县人民医院、外国语小学,实现卫生、教育、游园的合理布局。
道路建设成绩斐然,积极推进义马渑池快速通道、韶州路建设和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
以县城为中心,大面积实施绿化,建成100米以上的防护林带,形成环城绿化屏障。
对横贯城区的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310国道三条主干道等以树木绿化为主体,形成城市绿化景观架构。
对渑池县城区四横七纵的路网和公园广场实施带状绿化,形成良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空间。
2、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业经济比重加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镇化步伐加快;
——民营经济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力量;
——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亮点;
三、扩权强县后实现市县共赢的定位、路径与对策
省政府于2004年5月决定,赋予巩义市等5个县(市)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赋予新密市等30个县(市)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地区的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名列其中。
渑池县正式成为省35个扩权县之一。
这标志着,渑池县在项目申报、用地报批、证照发放方面与巩义市等5个县(市)享有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时享有这5个县(市)享有的部分税收权限。
扩权强县作为一种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其核心容是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相关权力,以使县一级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为实现县一级政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奠定基础。
扩权强县有力的促进了市县经济社会大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系列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实现市县共赢该如何定位、实现市县共赢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对策等等,都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扩权强县暴露出的若干问题
一是扩权强县暴露出地最棘手问题是扩权县与地级市的关系处理上,以及扩权县与省直部门的有效对接上。
一是省市两级惜权”思想严重,权力没有真正放开,支持优惠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二是地级市对扩权县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出现“省县两头热,地市中间冷”的现象。
二是增加了扩权县与上级应酬的工作量。
扩权县有了省市“两个婆婆”,“一头应酬”变为“两头应酬”,应酬成本加大。
三是市与县的协调发展问题显现。
长期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县对市的经济依附性很强,扩权强县,不一定适合。
四是部分扩权县对扩权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与省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和积极主动,对扩权政策存在着“等、靠”思想,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用足用好用活有关扩权政策。
五是省级有关部门存在着对接不到位问题。
省少数部门以及中央和省有关垂直部门,缺乏与扩权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仍沿用老套路安排工作,使扩权县不易操作。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市政府的行政管理难度,削弱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扩权强县后实现市县共赢的定位
扩权强县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带动县域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扩权强县”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尽力摆脱“市刮县”现象,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
实施扩权强县,扩权县得到的最大实惠是管理权的扩大,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主动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扩权县还得到了一系列发展扶持政策。
此外,在目前国情条件下扩权强县能够有效消除“市刮县”现象,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因此,扩权强县的定位在于,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使县级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
而政府管理体系随着财政体制的“扁平化”,可以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
3、扩权强县后实现市县共赢的路径
在扩权强县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市县共赢必须通过“竞争+合作”的路径模式。
路径之一,市县合作。
按照“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共赢只能在合作的前提下实现,这种共赢不是双方均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共获利的最大化,是一种共获利最大化的均衡。
正如“囚徒困境”的模型中,最好的博弈结果是双方被判的总年数最少,而不是某个囚徒被叛无罪,因为它的代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