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终稿陈婉菲.docx
《论文终稿陈婉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终稿陈婉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终稿陈婉菲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与合作战略探讨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班别2007级(6)班
学号3207004484
学生姓名陈婉菲
指导教师桂花
2011年6月
摘要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启动,意味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正式进入“零关税时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双方都将会从自由贸易区中获益。
尽管自由贸易区已如期建成,双方的合作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如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持续平稳地发展一直都是中国和东盟双方经贸合作关注的焦点所在。
本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中心,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组成、建设历程和特点以及其贸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各种存在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领域和贸易现状来看,我们会发现自贸区的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将目光投放在现有的合作战略,根据实际的需要,引申出日后中国与东盟可合作的方向。
文章的最后相应提出了与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合作战略。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合作战略
注:
本论文题目来源于自选。
Abstract
SinceJanuary1st,2010,China-ASEANFreeTradeAgreement(CAFTA)hasbeenlaunched,whichmeanstheeconomic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ASEAN(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formallyentersinto“zero-tariffera”.CAFTAbecomesthelargestfreetradeareathatcomposedofdevelopingcountriesandbothofthemwillbenefitfromthefree-tradezone.Althoughthefree-tradezonehasbeenestablished,thecooperationstillfaceswithmanychallenges.HowtoachievesustainedandsteadydevelopmentofCAFTAhasbeenthefocalpointbetweenChinaandASEANforalongtime.
Thearticleanalyzestheinfluentialfactorsthatrestrictthebilateralcooperationaccordingtothecomposition,features,developmentandcurrentsituationofCAFTA.Consideringareasofcooperationandcurrentsituationoftrade,wewillfindthatthedevelopmentofCAFTAisrestrictednotonlybyitself,butalsobyexternalfactors.Undersuchcircumstance,we’dbetterpayattentiontotheexistingcooperationstrategy,andconcludesomesignificantsuggestionsfromit.Andthen,someappropriatedcooperationstrategieswillbeputforwardbyobjectiveandscientificanalysisforbetter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a-ASEANFreeTradeAgreement(CAFTA),Currentsituation,Cooperationstrategy
目录
1绪论1
1.1论文背景及研究目的1
1.2国内外研究状况1
1.3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3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概述4
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组成4
2.2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因5
2.2.1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局限性5
2.2.2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6
2.2.3中国-东盟双方经济合作的现实需要7
2.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与特点7
2.3.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与成果7
2.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9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现状11
3.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概况11
3.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合作领域分析11
3.1.2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现状12
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14
3.2.1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基础不稳固14
3.2.2成员国政治环境复杂,协调能力有待提升15
3.2.3作为新生的区域合作组织,需要承担外在压力15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战略探讨16
4.1合作战略探讨的意义16
4.2合作战略的探讨17
4.2.1现有的合作战略17
4.2.2对现有合作战略的评价18
4.2.3关于未来合作战略的思考和建设方向19
5结论22
参考文献23
致谢25
1绪论
1.1论文背景及研究目的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成为一股强劲的新浪潮。
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发展起来,而且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欧盟自2002年正式统一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在2005年与美洲34个国家成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启动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进程;非洲国家在2005年也都分阶段建成全非共同市场。
由此可见,未来的经济亮点将会是依托东亚巨大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合作。
因此,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形势下,理顺和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与当今现状,以及研究中国与东盟区域未来经贸合作的战略,对建成后的自贸区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WTO框架下开始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鉴于有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话题为各国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而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一个相对新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大量的问题,但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研究的成果需要重新审视与完善,赋予新的涵义。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现状如何,在“零关税时代”面临怎样的形势,应该吸取哪些方面的经验,采取什么适当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时代、新的合作关系的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2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研究一般可从以下不同时段进行归纳:
1、关于磋商伙伴阶段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研究(1991-1996)
杨晓(1992)发现战后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外贸能力有了巨大的发展,是当今亚太地区和世界公认的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大市场。
由于这一阶段东盟的政治格局稳定,中国的“东盟热”和东盟的“中国热”的出现,为中国同东南亚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9]陆建人(1994)认为由日本、“四小龙”、东盟国家组成的“雁行模式”这种分工体系对提高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水平是利大于弊。
[10]江西元和江涛(1994)发现在中国与东盟的磋商伙伴阶段,东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接近中国,加强与中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以保持美、日、中三国在东南亚的力量平衡。
中国也把改善与周边国家包括东盟各国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课题。
[11]
2、关于全面对话伙伴阶段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研究(1997-2000)
张锡镇(1999)发现中国与东盟在1997年实现确立全面对话伙伴关系后,影响双方经济合作的障碍在于西方国家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南沙主权“国际化”和台湾与东盟的外交问题。
要坚固经济合作关系,必须要做到互信。
[12]1997年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后,孔建勋(1999)就得出中国与东盟要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探讨和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加强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政策建议。
[13]同期,周少芳(2000)通过分析中国-东盟的贸易不平衡性和合作范围互补性表明双方的经贸合作要通过政治外交拓展、以区域合作作为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手段。
[14]
3、关于战略伙伴阶段的中国-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研究(2001-2010)
一是出于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考虑。
马克思(KarlMarx,19世纪)认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与经济主体追求地区比较利益,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合作;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客观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实施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有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国家需要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等(钟启泉,2007)。
[8]世界各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唐彬、郭凯(2006)学者认为。
[5]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员、企业和政府都投身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研究中。
王静(2010)指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内外因素决定的必然.从内部角度,中国与东盟之间历来就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而当前中国与东盟之间多元化贸易格局更使得双方增长空间巨大;从外部角度,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挑战,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迫在眉睫,而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强大根基。
[15]刘士祥(2007)也认为,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
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6]
二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存在的障碍因素的引导。
刘远(2007)总结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受到世界经济失衡、东盟对中国政治偏见未消除、东盟政局不够稳定、中国与东盟贸易同质性等若干问题的影响。
[17]唐彬、郭凯(2006)从外部因素分析自贸区在建立过程中受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中国危险论”的威胁仍然存在。
[5]经济学家Viner(20世纪)提出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两个概念,从静态上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关系。
CharlesP.Kindleberger和PeterLindert(1982)都表明要着重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带来的动态效应。
[21]张天龙(2005)则把静态和动态贸易效应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8]
三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对策的探讨。
罗文博(1999)提出中国云南省与东盟成员国越南率先建立滇南边境经济的构想。
[19]刘建文(2007)以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的中国-东盟“M”型区域合作战略的构想为背景,详细阐述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经济合作战略发展格局,涵盖了海上经济合作、陆地经济合作和湄公河流域合作。
[6]费斯从(2010)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零关税”的经济合作大环境下,中国要通过产业转移的新通道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
[20]
1.3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指由中国与东盟10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越南、老挝、缅甸、文莱、柬埔寨)组建而成的自由贸易区。
文章首先会介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组成,在这一基础上论述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动因,以及双方的合作历程与成果。
接下来,通过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合作的现状,发现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各方面的问题。
最后,本文会将各种关键的问题和新时代合作态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对现有的经济合作战略进行分析,提出能够令中国和东盟双方互惠互利的新的措施和策略。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论述建立自贸区的动因,建设历程与成果和自贸区的特点;第二部分对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领域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权威的贸易数据呈现双边贸易的现状,从合作现状中找出并归纳存在的问题;最后,第三部分将综合以上的分析与结论,评价现有的双方合作战略,进而给出未来合作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考和建设方向。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概述
伴随着全球化和地区化浪潮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潮流势不可挡。
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FreeTradeAgreement,CAFTA)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已成为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组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10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越南、老挝、缅甸、文莱、柬埔寨)组建而成的自由贸易区。
作为最初级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在世界经济、政治合作发展的沉淀中建立,在经济全球化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的简称。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和苏联两级对峙的世界格局瓦解。
在此形势下,东南亚的经济与政治形势趋于稳定,东盟各国为了维持和发展下去,重新把构建一体化的重点放在经济合作上。
东盟各国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外,1993年开始,逐渐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东盟自贸区),致力于在成员国内取消大部分关税,加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经过十年的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雏形已成。
但是,在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各成员国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和2001年美国“9•11”事件对它经济的再一次强烈打击后,东盟区内经济一度直转向下,经济合作趋于停顿。
当时的中国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是尚未加入任何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少数WTO成员之一,也受到世界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并不乐观,急需为日后的发展寻找出路。
[1]因此,中国和东盟双方加强经济合作关系,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双方迫切的合作任务。
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源于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与中国“10+1”会议。
会议上,中国朱镕基总理提出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构想。
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这一协议不仅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主要依据和法律基础,而且还标志着自贸区建设的正式启动。
经过近八年的建设,双方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初步建成。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90%的贸易产品实现零关税,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等领域的自由化,为双方的合作创造互惠、平等、便利的投资环境。
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第一个“南南合作”的区域性贸易组织,将中国13亿多人口与东盟地区近6亿的人口联系在同一个市场中,是世界人口最多,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25]
2.2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因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已经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联盟,并且它们都在不断地向外扩展。
欧盟自2002年正式统一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在2005年与美洲34个国家成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启动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进程;非洲国家在2005年也都分阶段建成全非共同市场。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与其相比,东亚在建立具有协调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方面显得有所落后。
为了赶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建立起来。
中国也都抓紧时机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
采取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建立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于双方来说是客观需要的,也有其必然性。
2.2.1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末到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东盟各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这段时期,东盟内部逐渐加大减免关税力度的同时,得益于外来资本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迅速发展,东盟出口加工型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东盟的出口竞争能力,东盟内部的贸易创造大大增加。
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弥补自贸区合作内各成员国经济体系的潜在缺陷。
1997年7月开始相继发生在东盟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金融危机①对东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使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东盟自贸区内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新加坡工业发达,经济实力上远远高于其他各成员国,大力主张提高区域内自由贸易的水平。
而区域内其他国家都以农产品获取经济利益,特别是较落后的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等国更倾向于放慢贸易自由化。
[4]不同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给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导致自贸区内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忽视农业的发展,无形中增加了本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成员国的经济负担。
一方面,成员国从工业和第三产业中获得外汇;另一方面,却又要以大量外汇进口粮食,这无疑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东盟自贸区各国对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的贸易依赖性很强,这使各成员国出口商品种类不可避免地雷同,难以达到贸易互补的效果。
东盟自贸区的合作有着规模小,水平低的问题。
与其他工业化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来往时,往往受到不对等的待遇。
再者,东盟自贸区的成员国包含着半民主(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军事独裁(缅甸)、绝对君主制(文莱)、社会主义国家(越南、老挝)和处在转型期(柬埔寨)等差异很大的政治类型与制度。
[1]所以,尽管东盟各成员国都着手于完善自贸区建设,但仍然是事倍功半。
只能说东盟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是源于各国的各自的努力,而不是来自经济合作。
有学者说,东盟自贸区的各成员国就像“散落的珍珠”,无法发挥应有的光芒。
[2]
2.2.2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
当代经济的现状趋向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也显得“越来越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中。
必须承认的是,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首选。
“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通过这样的区域性合作,发达国家之间实现“强强联合”,互相拓展发展空间,取得较大成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以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开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合作领域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进口相对低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集中发展国内的资本要素和先进技术。
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的出口市场的同时,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与技术。
“南北型”区域合作一度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用经济实力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质。
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型”区域合作中难免还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所以,在未来的经济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只有作为一个合作的整体,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
纵观全球各区域的经济合作,东亚圈是区域经济合作较为空白,也是最有潜力的经济圈。
在东亚圈中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南南型”的区域经济合作迈向成功,将有利于双方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2.3中国-东盟双方经济合作的现实需要
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处于亚太区域的大家庭内,双方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逐渐建立起广泛的、日益紧密的联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国家。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成为产业结构层次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大国。
在技术层面上,中国有相对完善的技术基础部门,也正在着力发展创新技术,进行经济转型。
东盟各国由于水平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均衡,也等待着一个微妙的契机摆脱成员国内部“貌合神离”的经济合作状况。
尽管中国与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还有待改善,但双方在经济结构和资源方面的明显差异可实现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各取所长的要求。
一方面,中国可依靠丰富的产业结构层次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领域合作,也可以进口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借鉴东盟对外经贸合作的经验。
另一方面,东盟与中国实现区域合作,可缩小东盟各国的经济差异,维护东盟地区的繁荣稳定。
蓬勃发展的东亚经济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供机遇,中国与东盟相近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机制为双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保证,便利的地理位置为双方区域合作提供保障,这些因素都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与东盟成立区域经济组织,加强贸易和经济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对于拓展双边关系、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2.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与特点
中国-东盟自贸区内11国涵盖19亿人口和1400万平方公里。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它成为了拥有19亿消费者,60000亿美元GDP总值,45000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域。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形成的最大的贸易集团,它的全面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
2.3.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与成果
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对话和合作开始于1991年7月,我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
这是我国首次与东盟正式接触。
近20年来,我国与东盟的合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显著的成就:
1、1991年-1996年,中国与东盟国的经贸合作不断有新进展。
2、1997年-2000年,在这四年间,正值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加强,共同应对。
1997年,中国首次参加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与东盟确定建立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随后两年,中国分别出席了第2次和第3次“10+3”、“10+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直至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积极响应。
[3]
3、2001年-2004年,双方正式宣布将在十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并签订相关协议。
中国与东盟经济、政治间的合作又跨进了一大步。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22]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4年1月,中国与东盟启动“早期收获计划”,削减了近600种农副产品关税。
11月,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两份重要文件。
在此段时期,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
[3]
4、2005-2009年,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双方全面开始降税进程,并且降税幅度逐步加大。
2005年12月,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决定在原五大重点合作领域上,将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