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114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docx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作用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近视镜片中间薄、边

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种类

定义

光学符号

图示

应用

性质

凸透镜(会聚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放大镜、远视眼镜的镜片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发散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近视眼镜的镜片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注意1:

凸面镜和凸透镜区别

凸透镜和凸面镜是不同的光学元件,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面镜是利用球的外表面做反射面的面镜。

凸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

注意2:

凹面镜与凹透镜的区别

凹面镜是不透明的,面镜(包括凸面镜)不是使光线透过,而是反射回去成像的仪器,光线遵守反射定律。

凹面镜的应用:

(1)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太阳灶.

(2)利用过焦点的光线经反射后成为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

探照灯、手电筒以及各种机动车的前灯.

凹透镜是两侧面均为球面或一侧是球面另一侧是平面的透明体,中间部分较薄,称为凹透镜.在光疏介质中使用时,能对入射光束起发散作用,故又称发散透镜.又因其焦距为负,又称负透镜.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虚像,凹透镜主要用于矫正近视眼

2、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画主轴应用“点画线”;每个透镜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这个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光心用字母“O”表示,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薄透镜:

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即光折射后偏向主轴;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3、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即光折射后偏离主轴;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例题1:

不平行的光束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  )

A.不能交于一点

B.一定是平行的

C.可能交于一点

D.一定交于一点

解析: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平行的光束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一定变得比折射前发散,会出现:

(1)可能是会聚光束,交于一点,可能变成发散光束,不会交于一点,故AD错误,C正确;

(2)可能变成平行光线,这是折射前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是一种特殊情况,B选项太绝对,故B错误;故选C

三、焦点和焦距

1、平行于主光轴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轴上的某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字母“F”表示;反向也成立,所以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3、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它们到光心的距离相等。

4、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点,没有实际光线交于这点,故为虚焦点(F)。

有两个

补充理解:

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较厚的一端偏折。

四、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平行光聚焦法

1、把凸透镜正对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至纸上出现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此光斑所在处即为凸透镜的焦点。

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f(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折射成为过焦点的光线”。

太阳光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

该方法误差较大,只能作为粗测焦距的方法)

另:

3、二倍焦距法:

在光具座上一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然后点燃蜡烛并使蜡烛火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接着调节蜡烛火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的像与蜡烛火焰等大为止,此时用刻度尺测出物距。

物距的一半就等于焦距。

(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时,其所成的像在二倍焦距处、且成的是倒立、等大、实像。

五、三种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异侧焦点,(利用这一点可测凸透镜的焦距)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变得发散,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3、对凸透镜来说,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主轴射出;对凹透镜来说,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主轴射出。

例题2:

完成下列光路图

答案:

例题3:

完成下列光路图.

分析:

(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

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

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

解:

①凸透镜中,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入射光线过焦点.

②凸透镜中,折射光线过焦点,则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④凹透镜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⑤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传统)

1、镜头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镜头折射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照相机工作原理: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当物距(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用“U”表示)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3、成像特点

(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光屏上能接收)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例题1:

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全身像,若要再给这个人照一张半身像,应该( )

A.使照相机的镜头离人远些,并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B.使照相机的镜头离人远些,并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C.使照相机的镜头离人近些,并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使照相机的镜头离人近些,并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_

解析:

底片大小不变,从全身像到半身像,实际上是人的像变大了,根据照相机的调节方法,要想使底片上的像变大,人离镜头要近一些,像离镜头要远一些。

因此照相机镜头应离人近一些,同时镜头往前伸,使暗箱长一些.

答案:

C

例题2:

小明用照相机给小丽照了一张全身的2寸像后,小丽又要照一张2寸的半身像,此时小明应将()

A.相机与人的距离加大,相机的暗箱长度缩短

B.相机与人的距离加大,相机的暗箱长度增长

C.相机与人的距离缩小,相机的暗箱长度缩短

D.相机与人的距离缩小,相机的暗箱长度增长

解析:

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可以做到,选D

例题3:

小丽用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相机的焦距不变,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则()

A.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远些,镜头要往前伸

B.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些,镜头要往后缩

C.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远些,镜头要往后缩

D.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些,镜头要往前伸

解析:

根据照相机成像原理,要使成像变小要拉大物距,减小像距,选C。

例题4:

小丽和小刚用相同的相机对远处的同一景物进行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甲和乙所示,则()

A.小丽离被拍景物距离远

B.小刚和小丽离被拍景物距离一样远

C.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

D.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后缩

解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由图可知,甲图的像大于乙图的像,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大,即物体离凸透镜远,则像距小,像也小,所以乙图的物体离照相机远,即小丽拍摄的物体离相机近;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应靠近拍摄物,同时镜头往后缩,选D。

二、投影仪(幻灯机)

1、镜头的作用就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投影片(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

2、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用来改变光路

(3)像距大于物距

(4)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例题5:

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  )

A.放大镜B.照相机C.幻灯机D.平面镜

解析:

A、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错误;

B、照相机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错误;

C、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正确;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正立的虚像,故错误;

故选C.

4、使用办法

投影片移近镜头,并使屏幕远离投影仪,像变大。

投影片远离镜头,并使屏幕移近投影仪,像变小。

三、放大镜

1、实质:

放大镜实质上是一个焦距较短的凸透镜。

2、使用方法: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就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起到放大图像的作用。

3、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4、成像特点

(1)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接收不到)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四、实像与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胶片和屏幕上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

放大镜所成的像实际是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虚像(物象同侧,不能用光屏接收)。

虚像都是正立的

上面三个是实像,下面三个是虚像。

例题6:

现有五种光学元件:

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凹透镜E.凸透镜.

请你判断下面的器材应选用的光学元件,把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1)潜望镜________

(2)放大镜________

(3)照相机镜头________

(4)汽车观后镜________

(5)太阳灶________

(6)交通镜________

(7)幻灯机镜头_______

(8)手电筒——-

解析:

(1)A 

(2)E (3)E (4)C (5)B (6)C (7)E|(8)凹面镜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做实验时我们改变什么?

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

实验器材:

蜡烛、凸透镜、光屏(只能接收实像)、刻度尺、火柴

a、物距u:

是蜡烛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b、像距V:

是指像到光心的距离;

c、焦距f:

凸透镜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焦点与光心之间的距离叫焦距f

实验时注意事项:

(1)实验前先确定凸透镜焦距f=**cm

(2)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上

(3)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上两点保证光屏接收物体成的像)

(4)固定凸透镜(研究物距)

(5)移动蜡烛改变物距u,然后移动光屏找到成最清晰像的位置(其他位置是光斑)

(6)测出像距V,观察像的虚实、大小、正倒

b、在光具座上,凸透镜应置于蜡烛和光屏之间;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以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照相:

倒立缩小实像;看电影:

放大实像;放大镜:

放大虚像。

为什么都是凸透镜成的像不同呢?

 

数据表格:

f=?

Cm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特点

实验步骤:

1、在光具座上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好,使三者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

2、点燃蜡烛,在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座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观察所成像的特点,用刻度尺测出物距u1、像距V1,一起记录在数据表格上。

3、移动蜡烛距透镜的距离,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观察所成像的特点,用刻度尺测出物距u2、像距V2,一起记录在数据表格上。

4、仿照步骤3,再实验4次,分别记录u3---u6和像距V3---V6,观察每次成像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中。

另一个实验步骤样式(加深理解):

1、实验器材组装: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高度。

2、由大到小的改变物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

3、此时物距为30cm,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相,像距为14.6cm。

4、减小物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此时物距为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为20cm。

5、减小物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此时物距为13cm,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相,像距为40cm。

6、继续减小物距,使物距为10cm,移动光屏,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

在光屏

上观察不到烛焰所成的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不成像。

7、继续减小物距,移动光屏,观察凸透镜所称的像

此时物距为6cm,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观察不到烛焰的像。

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蜡烛,观察到烛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8、记录结果完成实验。

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画凸透镜成像规律图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2f>V>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眼睛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2f>U>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

U=f

不成像,得到平行光

平行光源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1)焦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2)二倍焦距点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3)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一定是倒立的,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一定在透镜的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一定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被放大的。

例题1:

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得到的实像比物体大?

(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潜望镜

解析: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成虚像.

(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性质工作的.不符合题意.B、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性质工作的.符合题意.C、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工作的.不符合题意.D、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例题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虚像

B.眼睛不能直接看到实像

C.能用光屏承接的像可能是虚像

D.能用光屏承接的像一定是实像

解析:

A、实像和虚像都是通过眼睛能看到的,故错误;

B、实像是可以通过眼睛能看到的,故错误;

C、虚像是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故错误;

D、能用光屏承接的像一定是实像,故正确;

故选D.

例题3:

透过装水的玻璃杯看到的手指是______的像(填放大、等大、缩小),这是因为装有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______.

解析:

玻璃杯中装水形成一个水凸透镜,手指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水凸透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

放大;放大镜.

例题4:

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

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立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

______.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像___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解析:

(1)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2)上、右、倒立放大

(3)虚、 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4)完整

(5)凹透镜、近视

例题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调整后恰好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该成像特点可作为的原理(选填“照相机”或“电影放映机”).

(2)此时,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选填“近视”或“远视”).

解析:

(1)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缩小;照相机.

(2)凹;近视

例题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和20cm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20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凸透镜是L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若凸透镜是L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图20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6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7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解析:

当为凸透镜L1时,焦距f=15cm,此时物距u>2f,像距应f

故A错B对;同理,当为凸透镜L2时,像距应20

例题7: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30

15

2

20

20

3

15

30

4

5

/

(1)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透镜,将光屏透镜。

(选填“靠近”或“远离”)

(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解析:

(1)由第2次实验可知,u=v=2f,所以f=10cm,在第4次实验是u=5cm,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虚像;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要使屏上的像变大,应将蜡烛靠近透镜,让光屏远离透镜

(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学有发散作用,因此小华将近视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减缓了光线的会聚,所成的像远离凸透镜,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三、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比较

光学元件

成像原理

像的性质

小孔

光的直线传播

倒立实像

平面镜

光的反射

正立等大的虚像

凸透镜

光的折射

物距不同,所成像的性质就不同

四、平面镜与凸透镜成虚像的比较

光学元件

成虚像的条件

虚像的特点

平面镜

物在镜前

正立等大的虚像

凸透镜

物距小于焦距

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题8:

如下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虚像的是下列哪幅图?

(      )

解析:

试题分析:

时凸透镜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人在凸透镜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物体的同侧看到虚像。

所以B正确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1、眼睛的基本结构:

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

眼球由角膜、睫状体、晶状体、瞳孔、虹膜、玻璃体、视网膜等构成。

眼睛上的结构相当于:

晶状体------凸透镜

景物--------蜡烛

视网膜------光屏

盲点在哪里?

2、看到物体的过程: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通俗地讲就是:

物体射入眼睛里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产生视觉,于是我们就看到物体。

)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依靠眼睛调节能够看清的最远点叫做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依靠眼睛调节能够看清的最近点叫做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在大约10cm处。

4、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例题1:

正常人的眼睛自我调节能力很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可以使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此时眼睛的调节功能相当于调节凸透镜的()

A.物距

B.像距

C.焦距

D.口径的大小

解析: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的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即像距不变,由于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通过晶状体成像的位置不同,为了使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就需要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来改变晶状体(凸透镜)的焦距.故选C.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特点: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原因:

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

3、矫正方法:

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光线过来先发散再会聚。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特点: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原因:

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3、矫正方法:

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

例题2:

在图中,    图(填“甲”或“乙”)表示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远视眼应配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填“凸”或“凹”).

解析: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