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508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6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docx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二大气讲义

五大主题要素之

(二)大气

一、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根据图示,理清大气受热过程:

                ↓

    

(2)图中显示大气的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和吸收,此外还有散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d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示意图

(1)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甲>乙>丙>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高低状况是乙>甲>丙>丁。

(3)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低,等压面向低处凸。

(4)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黑夜(白天、黑夜)或冬季(冬季、夏季)的盛行风向。

(5)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

地。

(6)若甲、乙同为北半球,甲地在东,乙地在西,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东南风。

[技巧再强化]

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判读技巧——明确五大关系

(1)冷热与气流升降关系:

①近地面热,气流上升(热上升);②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冷下沉)。

(2)温压关系:

①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热低压);②近地面冷却形成高压(冷高压)。

(3)风压关系:

同一水平面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4)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关系: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等压面往往上凸或下凸,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下凸的地方是低压区。

(5)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的对应关系:

近地面高压处,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低压处,高空为高压。

三、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北半球)

(1)写出下列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赤道低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西风带;E副极地低气压带;F极地东风带;

G极地高气压带。

(2)写出下列三圈环流的名称:

a低纬环流圈;b中纬环流圈;c高纬环流圈。

(3)思考,将气压带、风带控制下与所形成的气候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四、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

(1)甲、乙中属于高压中心的是

,其中心气流为下沉气流。

(2)图中乙处所属的天气系统,从水平气流运行的角度看属于气旋,其控制影响地区多阴雨天气。

(3)图中丙处为高压脊,多大风晴朗天气。

(4)图中丁处为低压槽,常形成锋面系统,多阴雨天气。

(5)图中M处的风向为东南风,M、N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技巧再强化]

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1)看等压线的弯曲、闭合等分布状况:

①等压线闭合,数值上呈现内大外小的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

②等压线弯曲度较大且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而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高压脊。

(2)看等压线分布的疏密,判断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较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

(3)看等压线数值的大小变化,确定风向:

依据等压线数值,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按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以此确定风向。

(4)结合等压线图判断天气状况:

①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②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③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④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五、气候分布模式图

(1)图中能体现出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洋流。

(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极地气候。

(3)由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4)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主要分布在大陆东侧,大洋西侧。

(5)由图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大陆东岸高,主要是因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技巧再强化]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在进行气候类型的判读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的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确定大气环流(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还是受季风影响);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上图确定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

1.(2015·广东高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选D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故D项正确。

2.

(2018·山东胶州期中测试)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

据此完成

(1)~

(2)题。

(1)浓雾使(  )

A.大气逆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强

C.能见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

(2)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弱了地面辐射

解析:

(1)C 

(2)D 第

(1)题,浓雾发生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太阳辐射减弱;浓雾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浓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取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2)题,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地膜可减少红外线能量丧失,将能量保留在地膜以下,减弱了地面辐射。

[知能再温故]

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

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

沙石比热容较小,昼夜温差增大。

3.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而且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

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

据此完成

(1)~

(2)题。

(1)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

C.CO2浓度高D.风速较大

解析:

(1)A 

(2)C 第

(1)题,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

(2)题,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认为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

4.下图中R地为我国内陆某地,大气运动夏季主要受局地温差影响,冬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全年多大风,风力发电产业发达。

读图回答

(1)~

(2)题。

(1)R地的风向(  )

A.夏季为西北风B.冬季为东南风

C.夏季为东南风D.冬夏季节相反

(2)影响R地多大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大气环流

C.局部温差D.植被差异

解析:

(1)A 

(2)A 第

(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大气运动夏季主要受局地温差影响,冬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夏季R地东侧为沙漠,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西向东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北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我国大陆盛行西北季风,R地冬夏季节风向相同。

(2)题,读图可知,R地位于我国西北部,从地形来看,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受狭管效应影响,多大风。

[知能再温故]

1.巧妙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

(1)明确垂直气压分布特点:

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2)抓住形成的根本原因:

两地冷热不均。

(3)理清形成过程:

两地冷热不均→产生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

(4)熟知常见热力环流的风向及产生的影响:

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环流

白天

海风

谷风

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夜晚

陆风

山风

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山谷风使夜晚的谷底形成逆温层,加剧大气污染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判断风力、风向的技巧

5.(2018·湖南永州一模)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

如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传热速率)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

(1)~

(2)题。

(1)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表冷热不均

C.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解析:

(1)D 

(2)B 第

(1)题,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各纬度分布不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即高低纬度间有热量差异的存在,风向和洋流均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所以地球运动和太阳辐射这种纬度差异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海陆分布是地方性局部环流和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是部分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原因。

(2)题,②线热量输送值最大,代表总热量曲线;①曲线在极地地区表现很弱,在中低纬地区表现较强,应是海洋输送,是洋流作用;③曲线在北纬30°~60°的输送量最大,这是盛行西风的影响,把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表示大气输送。

6.(2019届高三·豫北七校联考)如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日期)。

读图完成

(1)~(3)题。

(1)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极地区的极夜时间长于北极地区

C.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长于南半球

D.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3)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解析:

(1)A 

(2)D (3)B 第

(1)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周期性移动,气压带、风带也随之移动。

故本题选A项。

(2)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比海洋增温快。

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夏季增温强烈,使南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增大,更加强了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势力,使赤道辐合带向北移动幅度大,控制范围广。

由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水的比热容大,夏季增温慢,与北半球相比,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北风势力弱,赤道辐合带向南移动幅度小,控制的范围比北半球小,所以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故本题选D项。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故本题选B项。

[知能再温故]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

分布

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分布的中心纬线

相间分布

全球七个气压带总是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分析季风环流时的注意事项

(1)季风环流不仅仅存在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但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2)存在季风环流的地区并不都能形成季风气候。

季风环流主要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只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因季风环流显著且影响明显,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7.如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

hPa)。

完成

(1)~

(2)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

C.大气反射强D.地面反射减弱

(2)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

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 ②乙上升气流较强 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 ④丙上升气流较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1)B 

(2)C 第

(1)题,雨过天晴后,云层少,晚上大气的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差,从而导致气温较低,此时空气湿度较大,遇冷凝结导致大雾产生,故答案选B项。

(2)题,乙处等压线密集,丙处等压线稀疏,因此丙处风力较小,③对;乙处为冷锋,暖空气被迫抬升,上升气流较强,丙处为暖锋,暖空气徐徐爬升,上升气流较弱,因此②正确,故答案选C项。

8.(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表为南京市2018年3月5日至3月11日天气信息统计表。

读表回答

(1)~

(2)题。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风向

风力

3月5日

21

11

西风

3~4级

3月6日

19

10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3~4级

3月7日

16

7

小雨

东南风

3~4级

3月8日

8

1

中雨

小雨

东北风

5~6级

3月9日

7

1

多云

东北风

3~5级

3月10日

7

0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4~5级

3月11日

11

2

多云

多云

西南风

微风

(1)引起3月5日至3月11日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2)与3月5日相比,3月10日(  )

A.空气质量更差B.大气辐射增强

C.可能出现作物冻害D.气压更低

解析:

(1)D 

(2)C 第

(1)题,从表格信息可知,南京市经历了气温下降、阴雨、大风天气,说明该天气过程是冷锋过境。

A是准静止锋,B是暖锋,C是气旋,D是冷锋,选择D。

(2)题,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3月5日为阴天,3月10日为多云,但3月5日气温高于3月10日,3月10日大气辐射减弱;3月10日有4~5级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会变好;最低气温降至0℃,可能会造成作物冻害,选择C。

[知能再温故]

1.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系统

天气特征

冷锋

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变化,降水区域主要位于锋后

暖锋

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降水区域主要位于锋前

准静止锋

多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

气旋

气旋中心多盛行上升气流,故水汽易凝结,多出现阴雨天气

反气旋

反气旋中心多盛行下沉气流,故水汽不易凝结,多出现晴朗天气

2.判读天气时的注意事项

(1)高压、高压脊和单一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低压、低压槽、锋面控制下为阴雨天气。

(2)锋面气旋不同部分控制下的天气与单独的低压、锋面天气是相同的。

(3)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尘暴,寒潮天气一般为冷锋所致;台风是气旋系统;江淮地区梅雨及贵阳冬季降水多为准静止锋影响;伏旱则是高压或高压脊的影响。

9.(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材料,回答

(1)~

(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

(1)D 

(2)D 第

(1)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面积减小,融化后的淡水或流入湖泊随着蒸发变成咸水,或流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减少,D对。

(2)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D。

10.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表。

读表回答

(1)~

(2)题。

 

地点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23°08′

13.3

28.4

40.0

210.0

1614.1

39°48′

-4.7

26.0

2.6

196.6

682.9

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54°17′

1.8

13.4

225.0

117.0

2399.0

(1)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附近

(2)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解析:

(1)D 

(2)A 第

(1)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①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是温带季风气候,③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是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兴安岭的西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虽然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它位于南半球,不符合表中①地位于北半球(7月气温高于1月)这一特征;130°W与54°17′N的交会点位于北美大陆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选D。

(2)题,④地地处北美大陆西海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地形雨丰富。

选A。

[知能再温故]

1.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形成因子一般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三个角度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形成因子

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递减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

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信风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干燥;海风控制多雨,陆风(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

季风

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少雨

下垫面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地形

山地、高原较同纬度平原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

洋流

暖流使沿岸气温增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主要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②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③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④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2)应对措施:

角度

措施

气候变暖原因

应节能减排、保护森林、植树种草

气候变化特点

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耐旱品种、沿海加固堤坝等

改变人们不合理行为

加强管理限排限砍、公众参与、发展技术等

 

[基础全面自检]自查短板,为第Ⅱ课时锁定努力方向

(2018·江西宜春模拟)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

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

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

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

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

2.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天气状况D.地面反射率

解析:

1.C 2.C 第1题,读图,春季是3~5月,夏季是6~8月,依次类推,Q值春夏季节大,秋冬季节小,A错。

PAR值秋冬季节小,春夏季节大,B错。

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C对。

Q值8月份最大,PAR值7月份最大,Q值与PAR值达到最大值月份不同,D错。

第2题,太湖地区6月是梅雨天气,天空云量多。

8月是伏旱天气,天空云量少。

所以影响太阳总辐射(Q)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C对。

太湖地区6月的太阳高度较高,白昼较长,但Q值低于8月,故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地面反射率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D错。

(2018·辽宁模拟)“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度下降

4.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解析:

3.C 4.C 第3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相反,并不一样;“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的保温空气带走,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风速越大感觉越冷,但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第4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

(2019届高三·合肥质检)如图为安徽省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