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225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docx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修改版

第一篇:

大班:

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大班:

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幼儿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

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新《纲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我们应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描述与分析思考

一、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

案例:

在“认识电”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线路板,让幼儿把两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亮。

结果,幼儿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练。

分析思考: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

美国心理学教授特芬尼.桑顿引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到了为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去操作。

但这符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吗?

如今,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数不胜数的使用电池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如电子游戏机、电动玩具、闹钟、录音机、手电筒等,而这些物品的电池型号不同、安装方法也有差异。

如果幼儿只学会熟练单一地操作实验中的线路板,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向他们提供一系列常见的生活用品,让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在反复的拆装中学会正确地给不同物品安装不同的电池,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我们应注重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这样,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于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如在进行“火”的科学主题活动时,我们就把幼儿带到消防队,让他们观看消防员叔叔的消防演习,边看边听消防员叔叔介绍消防车的构造、介绍先进的消防器材、介绍在生活中如何注

意用火安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消防车的结构要有价值得多。

二、猜想、探索与交流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案例:

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水太烫喝不了。

细心的威威看见了,说:

“老师,我有办法让这杯水快快变冷!

”威威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运而生了——

①猜想让热水变冷的办法:

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质疑。

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热水放在窗上,让风吹冷”、“用扇子扇风”、“往杯里加冷水”等等。

我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猜想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

②怎样证明热水变冷了:

实验开始前,孩子们对自己的办法和别人的办法能否让热水变冷充满疑问,急于动手实验。

这时,我提问:

“怎样证明你的办法使热水变冷了呢?

”有的幼儿说用手摸,有的说用嘴尝,也有的说看杯子上是不是有热气,用温度计插到水里测量......③怎样让热水冷得更快:

热水变冷实验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怎样让水冷得更快?

孩子们通过交流、探索,反复实验,得到了多种方法。

第二篇:

大班综合《爱》活动评析

大班综合活动《爱》活动评析

何素玲

大班综合活动《爱》选题很好,情感教育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

现在的幼儿都生活在爱的包围中,长期享受着爱而不自知,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出幼儿存在的情感缺失方面的问题,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在活动中以饱满的激情、亲切的笑容、娓娓动听的话语,引领着孩子在温馨祥和的氛围中回忆爱、表达爱。

从多媒体的运用和故事的选择,都是比较有代表性,也符合活动主题,能更好帮助老师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

这个活动也还存在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较拖拉,重点部分不够突出。

教师在开头以欣赏《摇篮曲》引入,让幼儿说出听《摇篮曲》的感觉。

再让幼儿小组发言,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在这部分环节中,欣赏《摇篮曲》说体会就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又是小组交流后还个别发言说家人是怎样爱自己的,又用了10来分钟的时间。

接着就以欣赏故事《神奇的伞》导入,请小朋友说说要怎样爱家人。

整体感觉引入部分较拖拉,环节较为零散,重点部分不够突出。

如果直接以故事引入,先请幼儿说说熊妈妈是怎样爱小熊的?

再说说家人是怎样爱自己的?

环节的衔接和过渡就更简洁顺畅,直接切入主题,就能更快更好的完成目标。

2.在交流分享部分形式不佳,未能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

画完心智绘图后,进行经验的交流分享,请小组在集体面前介绍本组的心智图。

做介绍的小组幼儿围着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没注意提醒要面向其余的小朋友,在座位上的幼儿基本上没有注意听,师幼互动、幼幼互动都不够,未能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

如果教师在活动室面前设立展示版,请幼儿在小组交流后将心智图放在展示版上进行交流讲述,

3.引导语不够到位,在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提升做得不足

第三篇: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

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大全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

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

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一、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很喜欢让玩具连接到一起,而且每次孩子都有好多种方法,为了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孩子能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幼儿探索钻研的积极性,我将"连接"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鉴于以上情况,特设计此节课。

二、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了,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出什么是连接。

伴随着《一同去郊游》的音乐,我带小朋友去科技馆,在去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我说:

“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我们顺利过河吧。

”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最后决定用椅子搭桥过河。

这样,我便顺利引入了“连接”的概念。

我进行了小结:

“一个一个相互连在一起就叫连接。

我们刚才搭的桥就是用了连接的方法,桥是用一个个椅子连接起来的,桥又把河两岸连接了起来。

探索活动一:

幼儿尝试相同物体的连接——同类连连看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科技馆,看到了和平时不一样的玩具,还见到了孩子们期待的机器人博士。

我接住了一歌机器人博士的外来音:

“哈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考考你们啦!

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框里相同的物品连接起来。

”我之后强调“相同的物品”,并指出连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连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

接下来幼儿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并把自己连接的方法做了介绍和分享。

我们重点探讨了几种连接方法,如:

接、插、串、夹、系。

这时候我引导小朋友发现了一个现象——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探索活动二:

尝试不用辅助物的连接——创意连连看

由于在刚才的连接游戏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纸条都是用胶带或者胶棒来帮助连接的,因此这次的难度就增加了,我利用机器人博士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朋友们,先别得意呢,我这儿还有一个更难的题:

请你们不用别的东西帮忙,让纸条自己连接起来,看谁的方法最有创意。

”小朋友们这次开动脑筋,真的想出了好多种连接纸条的方法,我请幼儿分享了自己的连接经验,同时也提出了我的连接方法。

在此过程中,刚开始很多幼儿无从下手,只是随便摆弄手里的两根纸条,我发现第一个幼儿想出了把两个纸条头拧在一起,其他几个幼儿看到了也开始纷纷效仿,我没有吭气,悄悄的站在一个折叠纸条的小朋友后面。

当他把两根纸条折叠在一起相互交错缠绕连接起来时,我大声地表扬了他:

“你的方法跟别人的不一样,你的方法真有创意!

”刚才效仿别人的几个小朋友听到我的声音后开始重新解开纸条,自己探索不一样的方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有不少幼儿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

最后我跟幼儿讲述了生活中连接的作用,并请幼儿找出教室和自己身上运用连接的地方,让幼儿知道连接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连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在延伸活动中,大家一起在建构区玩连接游戏:

尝试为汽车连接起不同的路,更加使目标升华,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探索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心智需要,探究活动满足了幼儿的这种需要。

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10多分钟时间里只有一个活动内容——连接纸条,幼儿却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活动兴趣。

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着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

另外,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我的体会是,只有多为幼儿提供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才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展开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反思这次的教育活动,我认为还可以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1.重视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

如:

让幼儿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别人的困难自己是否也遇到了„„即使幼儿还不能关注同伴的方法、建议对自己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

因为在表达交流中,可以使幼儿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2.尝试让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如:

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今天学习活动情况的满意程度给自己贴星,最满意的贴三颗,不太满意的贴一颗,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贴两颗,并说出理由和调整、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促进幼儿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和反思调整能力。

同样,通过同伴间的评价,引起幼儿对同伴的关注以及学会尊重、接纳同伴的意见、建议,提高幼儿从多种途径获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的能力。

四、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学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转换是我国课程文化的“痛”,当下的教师都亲历着这种转型期的“阵痛”。

关注“探究”,一方面我们会把幼儿园的“探究活动”不折不扣地限定在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骤”的框架内,认为只有让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算是探究活动,就像原汁原味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美国项目活动那样。

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受教师水平、师幼比例与材料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方位开放或低结构化的“探究活动”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还很难实施。

另一方面我们又容易犯表面“探究”的毛病,以为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就是“探究”了。

在“大班笔套制作活动”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集体活动情境下真实的中国式的幼儿手工探究活动。

探究的问题“如何做笔套”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幼儿的,幼儿的任务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线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笔套的制作。

这是一种由教师呈现问题,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的意义是尽可能让幼儿进入主动学习。

所以,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主动学习意识与主动学习成就感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幼儿“主动学习”的价值所在。

这个案例的清新之处是把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这种转换之“痛”消解了,让这种转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生着,带给我们一种轻描淡写的优雅。

第四篇:

教学案例评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是2013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入分数加、减法学习。

这样的选材能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也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习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时,注意抓住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手段:

教法选择:

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发现法。

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二、案例描述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习题。

4

(1)5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在添上()个分数单位就是1。

5(2)8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师:

“六一”儿童节你们高兴吗?

这一天啊,小芳的妈妈给她做了一张饼,并且把它平均分成了八块。

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

设计意图:

用现实情境一如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31.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用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爸爸吃了这块饼的8,妈妈吃了这块饼的1)83根据爸爸吃了这块饼的8,妈妈吃了这块饼的1这两句话,你能提出用加法或者是减8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非常好!

现在老师就选择这两个问题,看看怎么解答。

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个饼?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

该怎样列出算式?

(指名回答)

38+1=8为什么这样列式?

(是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饼,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和妈妈吃的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来计算)

这是应用什么的意义来列的算式?

整数加法的意义。

谁还记得整数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引出: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个饼?

怎么列式(指名回答)

38-1=83为什么用减法列式?

(是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就是求8和1的差是多少,8用减法来计算。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分母都相同的),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板书课题)

33那怎样计算8+1呢?

(请生在圆片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8和1,并根据图示计算8838+1,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

)838和1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

83生(可能):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8块,就是吃了8份中的3份,妈4妈吃了1块,就是吃了8份中的1份,合起来就吃了8份中的4份就是8。

生(也有可能):

分母是一样的,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

3.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

34方法一:

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8+1=883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到,8里面有几个1,1里面有几个1,合起来是几个1?

这888834个1就是8和1的什么呢?

(分数单位)板书:

3个1加1个1得4个1是8。

8888843个1加上1个1等于4个1,也就是8。

888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相同了才能相加减。

引导:

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只需要把什么相加就可以了?

(生答)师生小结:

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板书: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

37()211+7表示()个1加()个,得()个,是。

777()34.现在我们看看8-1等于多少?

请尝试着做一做。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823个1减1个1得2个1是8。

888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只需要把什么相减就可以了?

(生答)板书: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吗?

分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只不过一个是整数,一个是分数而已。

5.练习

37()211-7表示()个1加()个,得()个,是。

777()33426.观察8+1=

8、8-1=8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没有变化?

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88化的?

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

归纳总结: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便于及时补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三)看书,完成书中填空。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一题列式并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

(五)板书设计:

333428+1=1+=8=18-1=8=18828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案例反思:

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了:

“什么叫分数单位,再说说具体的分数的分数单位。

”等练习,这些知识是这节课的教学基础,也是承前启后,引出新的

知识本课我以圆片代替这张大饼,并把它平均分成八份,并请学生在这张圆片上分别表示出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三。

再让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在看课件上的动画图示,请生说说怎样想的,该怎样计算,充分表述算理,最后再揭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同样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也是一样。

在这节课里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多是让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第五篇: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

《磁铁的秘密》

教科院学前教育

活动目标:

1、能在实践中大胆操作探索,了解和发现磁铁同性相斥的现象。

2、能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大胆讲述。

3、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磁铁若干、动物卡片若干、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磁铁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兴趣。

1、引导:

今天大二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小兔子和大老虎,看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呢?

教师操作表演动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儿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

师:

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吗?

幼:

没有追上。

师:

老虎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幼A:

因为小兔子跑的快。

幼B:

老虎没用呀!

师:

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

有谁发现了吗?

幼A:

我发现小兔子自己会跑的。

幼B:

老虎追小兔子逃,老虎不跑小兔也不跑了。

幼C:

老虎和小兔下有东西。

师:

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

的?

这里教师首先设置悬念,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玩具身上,然后通过教师诱导式的提问,使幼儿对活动中的磁铁玩具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磁铁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结构。

三、

1、向幼儿展示玩具的结构,请一位幼儿在讲台上拆开玩具

2、提问:

师:

你发现了什么?

幼A:

有磁铁。

师:

这个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

幼A:

把一张动物卡片,贴上双面胶粘在磁铁上。

师:

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让我们来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吧!

展示玩具,让幼儿亲眼看到了玩具的结构,探索到了制作的方法,这是幼儿的一次自主活动。

他们对老师的玩具十分好奇,很想马上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探求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

四、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制作磁铁玩具。

1、师:

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做两个玩具,做好后可以玩一玩两个动物你追我逃的游戏。

2、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和适当指导幼儿制作,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3、师:

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让两个动物一个追一个逃这个环节为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玩具,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由于对磁铁的相斥特性不了解,好多人出现了困难。

但是,只有当困难来临时,才能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疑惑,让幼儿继续深入探索磁铁的秘密。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困难,重点帮助解决幼儿操作中的难点。

1、师:

有谁在操作中碰到了问题?

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助解决!

2、师: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个小动物吸起来或一直碰不上头这两种不同情况发生呢?

因为磁铁有它的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谁知道吗?

3、教师在讲台上向幼儿展示两块磁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效果。

五、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开展讲故事比赛。

鼓励幼儿勇敢地上来表演操作磁铁玩具讲故事

六、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活动区继续边玩边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2、在活动区投放一定数量的磁铁供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其他特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