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214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docx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宝鸡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发展现状与先进地区的跨越发展相比有明显差距。

本文针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从宝鸡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优势,深入剖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度较低、旅游业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行业之间缺乏统筹协作机制等存在问题,并提出六条针对性建议,即注重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培育聚集能力,完善产业体系;突出重点项目,打造明月工程;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瓶颈;形成部门协作,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招商引资,做好环境保障,以期实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

关键词:

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01

二、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03

(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03

(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自然禀赋…03

(三)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历史机遇…03

三、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03

(一)文化产业集聚度较低……………………………………03

(二)旅游业创新机制尚未形成………………………………04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04

(四)行业之间缺乏统筹协作机制……………………………04

四、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05

(一)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05

(二)培育聚集能力,完善产业体系…………………………05

(三)突出重点项目,打造明月工程…………………………06

(四)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06

(五)形成部门协作,建立长效机制…………………………07

(六)注重招商引资,做好环境保障…………………………07

文化旅游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既具有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重大功能,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美、英、法等欧美国家都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宝鸡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文化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符,与先进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有明显差距。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省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努力把宝鸡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一、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这是宝鸡的传统优势。

但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不足30%,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宝鸡抢抓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民俗艺术品生产为龙头、以文化创意广告传媒为重点、以娱乐休闲产业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涉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民间工艺、图书报刊、演艺、文物、影视、印刷、艺术培训等行业,文化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产业特征日益显现。

(见表1)

 

表1.近三年宝鸡文化产业增加值

单位:

亿元

时间

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

文化产业

增加值

增幅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占GDP比重

2010年

976.09

257.47

15.19

22.8%

5.9%

1.6%

2011年

1175.75

297.94

20.2

27%

6.8%

1.7%

2012年

1409.87

333.96

26.2

28%

7.8%

1.8%

同时宝鸡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也越来越高。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县区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扶风法门寺、岐山周公庙、凤翔六营、眉县太白山、凤县秦岭山水、千阳千湖湿地等或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遗址保护和大景区建设,聚集商业要素;或以自然山水资源为核心,通过发展文化休闲,促进周边繁荣;或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通过传承民间技艺,带动群众创业。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民间工艺工坊、民俗村、休闲区极大拓展了景区内涵,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截止2012年底,宝鸡市已建成接待万人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48个,A级旅游景区(点)26个,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旅行社、星级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旅游教育培训单位、旅游汽车公司等产业链也发展起来。

(见表2)

表2.近三年宝鸡旅游业综合收入

时间

GDP

(亿元)

旅游业

综合收入

(亿元)

增幅

占GDP

比重

游客

(万人次)

增幅

入境游客

(万人次)

增幅

2010年

976.09

100.2

28.5%

10.3%

1569

21%

16.1

24%

2011年

1175.75

132

32%

11.2%

2100

34%

20.3

27%

2012年

1409.87

176

33%

12.5%

2750

31%

25.3

25%

二、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1.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的源头,神农炎帝在姜水河畔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作五弦,遍尝百草、教民稼穑,以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医药文明、商业文明和娱乐文明。

宝鸡有周文王求贤的身影、周公旦制礼作乐的采邑、秦穆公驾驭骏马的战场,是影响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周礼》、《周易》、《诗经》等礼仪经典的诞生地;先秦石鼓文,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始资料,其书法优美、古朴雄浑,是难得的书法作品。

姜炎、周秦文明使宝鸡这块土地厚重而神秘,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禀赋。

2.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自然禀赋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素有“生物基因库”、“地质博物馆”、“中华药材库”、“天然水库”之称,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更为宝鸡建设旅游名市、文化强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3.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历史机遇

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城市”为宝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前瞻科学的规划与指导。

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从税收、融资、担保、风投等多方面拿出真金白银下大力气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市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文化影响力走在西部前列”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谓恰逢其时,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期,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集聚度较低

据宝鸡市统计公报发布数据,截止2012年底,宝鸡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1366家,占宝鸡市全部法人单位的6.5%;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7363人,占宝鸡市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9.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8%。

涉及行业对照陕西省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注释》(2012年版)可以看出,分类中的“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等行业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市场,但在“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门类上还未能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已有的产业门类中带动性强、规模体量大的龙头企业也非常少,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科技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2.旅游业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宝鸡旅游属于政府拉动型,政府支持力度大,景区景点就发展快,反之就慢。

景区景点融入市场的创新机制不健全,仍然是门票经济,农家乐等小农模式占很大份额。

而纵观国内外景区的发展,门票所占比重越少越是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目前宝鸡景区延伸的购物美食等体验产业园区存在层次不高、产品不精、服务不优等问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在调研了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后,感叹地说“文化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优势”,宝鸡“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品牌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匮乏

宝鸡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政府主导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资金,在利用银行贷款和吸收民间投资方面还不够。

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大,回收投资期较长,加上贷款担保问题,致使许多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上犹豫颇多,进展较慢。

另一方面,宝鸡工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基础雄厚,房地产业又持续升温,民间投资多集中在这两个领域,对文化产业关注较小。

4.行业之间缺乏统筹协作机制

以宝鸡天台山为例,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同意由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建立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81平方公里,辖四大景区:

即大王岭景区、杨家滩景区、天台莲花山景区和嘉陵江源头风景区,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市林业局。

1994年天台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市住建局,下设天台山管理处。

天台山主峰鸡峰山由市旅游局下属的宝鸡市旅游集团公司开发。

鸡峰山至石鼓山段茵香河区域由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开发建设,颇有点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各有各的规划与开发思路,没有建立会商协助机制。

四、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周秦文化发祥于渭水流域,起源于炎黄时代,定型于周秦时期,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是源与流、因与果的关系。

周文化的特征是德与礼,主流是儒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秦文化的特征是法与利,主流是法家文化、法制文化和霸道文化。

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周文化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深远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宝鸡对周秦文化的挖掘形式单一,简单重复,特色不明显。

周公庙等景区依靠门票经济发展;周原遗址范围广,只能从凤雏遗址、召陈遗址中体会周人的建筑风格;杨家村、石嘴头等出土重大青铜器的遗址也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流失,可体验的现场越来越少,现场可体验的项目又很少,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据统计,宝鸡景区以接待宝鸡境内游客居多,吸引力不强。

应该充分利用周秦遗址,提升现有景区内涵,诸如将四书五经六艺以体验参与的方式加以传播和弘扬,用德治、法治的历史事件体现周秦的法制理念和传统文化。

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周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资本,建设可以参与、体验、互动的特色景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创造概念,树立品牌形象。

2.培育聚集能力,完善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又被称作或引申为“文化工业”、“创意经济”、“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也越来越重视。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聚集与城市化发展的历程表明,产业聚集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促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源泉,是城市化内涵的关键力量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宝鸡的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要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关联度,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强化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旅游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使之相得益彰,打造像北京798、三里屯等知名度高的产业区、休闲区,使宝鸡更加具有现代城市魅力。

3.突出重点项目,打造明月工程

宝鸡文化旅游资源众多,但是正如市委书记唐俊昌所言“满天星斗,独缺一轮明月”。

宝鸡发展的实践表明,重点项目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力途径。

以2012年为例,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2%。

但其中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占比仅为4.9%。

今年,全市重点项目计划共收录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3个,在数量上较去年翻了一倍,但年度计划投资占比依然不足5%。

在发展中,应突出重点项目,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建设茵香河文化旅游区、太白山景区、法门寺景区、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等凸显宝鸡历史文化内涵、带动性强的大项目。

茵香河文化旅游区是宝鸡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明月工程”,列入了国家服务业重点发展规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区域总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9平方公里,按照“一轴引领(茵香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两翼发展(生态休闲生活区和生态休闲体验区)、三区互动(茵香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及其两侧的生活区和体验区)、四线发展(两纵两横道路构成的交通流线轴)”的空间布局,建成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高端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高端综合休闲度假中心,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对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4.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发展瓶颈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看上去融资方式很多,如银行贷款、PE、政府产业基金、上市等;此外,版权信托、抵押等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是真用起来企业不一定都能“玩转”。

如何把握文化产业融资中的关键节点,炼就吸引资金的“金刚钻”,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融资者的必修课。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依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投入方式要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

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利用投资公司吸引国内外资本、或利用客户预付款进行周转、或利用风险机构介入,降低资金风险。

总之,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方式,采用私人借贷、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借壳上市”等新兴的融资方式,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5.形成部门协作,建立长效机制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宣传、文化、建设、体育、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在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

茵香河集中治理区从石鼓山至鸡峰山景区入口,是连接宝鸡市市山鸡峰山与石鼓山的必经之路,可谓是宝鸡旅游的窗口,生态治理、综合开发成本较大。

建议市级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将与开发建设的有关项目向这一区域进行集中,共同打造宝鸡文化旅游的明月工程。

水利部门可将茵香河治理纳入渭河支流治理规划,林业部门可将该区域环境绿化作为秦岭绿化项目,住建部门可将其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农业部门可将其作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交通、环保、电力等部门通力合作,努力把茵香河区域早日建设成为宝鸡文化旅游的金名片。

要探索多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行政命令、领导小组例会制度、重大项目协作方案等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运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保障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尽快建成,加快区域发展。

6.注重招商引资,做好环境保障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宝鸡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外贸依存度不高,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以2012年为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69亿元,增长30.1%,拉动GDP增长15.1%。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并纳入目标任务予以考核。

2012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3.69亿元,增长20.85%,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银行,必须引进文化旅游界的龙头企业,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文化资源转化。

借鉴西安曲江经验,开发文化景区,带动旅游地产,搞活一方经济(所谓“曲江模式”,段先念曾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如此解释:

曲江模式是文化资源加旅游,然后再加城市。

文化资源经过整理,提炼、创意以后变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带来人气、商气,周边的城市升值,有钱了,再返回来投到文化,这样一个循环)。

要创新招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服务客商,落实规划、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做好项目落地的环境保障工作。

今年是宝鸡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宝鸡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宝鸡市创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展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县区和市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宝鸡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目标必将早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