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966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docx

医疗卫生类资料数据整理

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趋势

  文/南通大学张莉莉

  中科院预测科学中心研究员陈锡康、汪寿阳领衔的研究团队刚刚完成了“我国2010年宏观经济走势分析预测报告”。

陈锡康团队分析认为,2009年“保增长”主要依靠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尚不稳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如果经济刺激计划过早退出,经济可能出现再次下滑”,陈锡康特别提醒,2010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达631万人,据卫生部最新数据统计,其中医学类毕业生将达119万,是继2009年的108万后第二个超过百万毕业生的年头,由此可见,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依然充满挑战。

  医学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

  近几年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上升,从1999年开始,我国加大了教育投入,普通高校开始扩招,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首次突破一千万,从这一年开始,毕业生的人数也有了大幅的增长。

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福瑞医生人才网统计,自2003年以来,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从12207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55458人。

  新增岗位量总体不足,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每个医疗单位的用人指标有限,新增岗位量相对于扩招以后的医学毕业生总数而言总体不足,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国家对医院行政性拨款的减少,医院编制每年增幅有限,招人多考虑应急、好用,不太顾及对后继人才的培养。

所以,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

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

  2009年本科失业率前十医学类占了三个,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了31个省(市、区)的307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调查抽样数达到44.4万人,统计分析得出2009大学生失业率最高前十,让人意外的是,本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3个。

中医学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有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传统就业较好的口腔医学就业率也不尽如人意,失业率达29%。

临床医学的失业率也有24%。

麦可思专家分析,因为医学类专业学习时间较长,且毕业后需要考取相应的行医资格证书,因此,在毕业半年后,大多数毕业生仍是实习医生,工资收入一般为1000多元。

  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趋势

  趋势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择业创造条件

  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工作一直是我国医学生就业的普遍模式,但201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医学类毕业生创造了新的条件和环境。

2月23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公布,提出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把住院医师培训作为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训的必经环节。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是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教育阶段,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

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国内和上海的一些医疗机构也已开展试点工作。

  以试点城市上海为例,培训对象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培训时间为三年。

培训对象的工资待遇和绩效奖励按照其学历和资历情况,参照其所在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水平发放,同工同酬。

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享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及合同约定的相关福利待遇。

作为培训制度的配套政策,上海市各家医院的临床岗位将把是否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基本条件,从而保证学员们完成培训后有足够的工作岗位。

  趋势二:

基层就业的政策保障将给医学毕业生带来更大动力

  “基层医院招人难,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没有高年资医生带、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这些往往是医学类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

2010年的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将会感受到更大的动力,政策保障也将更为完善。

  在今年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也曾针对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和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间的矛盾提出要免费培养定向生到乡镇卫生院就业,另外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以上的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其学费(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补偿(代偿)。

对到山区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5年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将给予每人每年5000至7000元的补助。

  各省(市、区)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医学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提供保障,以江苏省为例,由江苏省卫生厅牵头,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编制办、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公开招募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到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项目,从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医学类相关专业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应、往届毕业生中招募医学类毕业生,服务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享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2.5万元标准下达专项补助经费至个人;自2008年起,县(市、区)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每年须拿出不少于当年招聘人数30%的计划,定向招录在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满5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表现比较优秀的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招募到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同时被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的,保留学籍,到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满3年以后,可以回校继续就读;可提前一年报考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医学类毕业生来说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趋势三:

医学小专业就业形势趋好

  根据2010年招聘会的需求信息分析,虽然从总数上看还是临床这类大专业需求人数多,但医学专业当中的小门类,例如影像、检验、麻醉等医学小专业的毕业生受到基层医院的青睐,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就业形势趋好。

另外男护虽然并不像传说中就业那么好,但是因为护理专业男生比较少,在体力方面,男护士也比女护士更有优势,例如急诊室、手术室、ICU都比较需要男性;在急救方面,男性的行动和反应也相对要迅速得多。

所以男护的就业前景也还比较乐观。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57万人。

今后,招生规模或许平均每年增长1.6%。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2011—2020年的十年间,全国可增加普通高校毕业生6600万人以上。

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人口接近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

有专家由此预测,2020年以后全国普通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五个趋势:

1.从就业地域看,有从“大”到“小”的趋势;2.从就业行业所有制看,有从“公”到“私”的趋势;3.从收入水平看,有从“多”到“少”的趋势;4.从就业时间看,有从“长”到“短”的趋势;5.从就业期望值看,有从“高”到“低”的趋势。

  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下,我们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自身的层面需要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要加快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的改革步伐,减轻医疗卫生单位中的“关系竞争”现象;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就创业指导的力度,给予学生“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医学类的学生要积极调整自身的择业观念和求职心理,要以积极的心态尽量获得信息,准确定位,扩大就业范围,把可变的因素变化得对自己最有利,积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

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较低。

《执业医师法》实施后,中医类

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

通过对某校184名实习生的职业调查,就业各不相同:

一部分改行;没有改行的进入医疗机构也是执业范围变窄,不从事临床工作或勉强从事非手术专业的临床工作;通过考取临床专业研究生等方式进入手术科室,这其中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

要想扩大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通过国家政策激励、多部门加强沟通、到基层就业、考临床专业研究生及开展中医养生业务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毕业论文网中医类别;毕业生;就业

  

  一、现状及原因

  有资料显示,2007年毕业生有495万人,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

众多毕业生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是不争的事实。

以武汉地区为例,据人事部门统计:

医学类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就业率分别为68.65%、67.35%、63%,在13个统计大类中居倒数第一。

据统计:

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排序的后三位;中医学专业就业率则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

同样,根据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的2003-2006年度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低就业率排名第10名。

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是有很大困难的。

  本文以三峡大学仁和医院1999-2009年共计184名中医类别专业实习生为对象,通过电话随访和网上交流等方式,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由于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大部分出自基层或农村,家庭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所以所有的学生一毕业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就了业,在所有从事的行业中,大致可以分为工作在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两大类。

  

(一)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

  进入该领域的学生共有88人,占47.8%。

在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根据职业的特点分为以下两部分:

  1、在非医学领域工作。

进入非医学领域有45人,占24.5%;这部分人没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在工作,是让人遗憾的。

但是由于具有医学背景,在五年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了中医知识,还大量地学习了临床医学知识,并且在实习阶段,也进行了系统的西医临床专业各科室的轮训。

所以,没有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还是很可惜的,毕竟医学人才不是普通资源,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医学人力资源,其实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中医药院校因生源的整体质量比不上综合性院校和西医院校,造成了毕业生先天相对不足,增加了后天培养的难度,间接降低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因此在“毕业即失业”的年代不改行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上无生存的机会,改行是每一个本专业学生的无奈之举,每一个读5年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事临床工作当医生是最大遗憾,“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条出路。

  这行业基本上不和医学沾边,也就是说,在现行工作岗位中,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别人竞争基本上不占优势,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一是经过国家的大型招聘考试顺利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如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二是利用其自己的综合资源,成为小私营主、进入IT行业、当司机、自由从业人员等。

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利用所学的专业来创造自己的生存所依赖的经济条件,只是在生活中利用一种中医本科生的平台和身份结合一些其他的知识结构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在其生活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仍然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干扰或影响自己的职场生涯或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目前一个大肆奉行“养生”的一个社会里,其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同样也彰显其中医药学知识背景的优势,对职场和人际关系也无意识地起到催化作用。

  2、在医疗卫生领域例工作,但是没有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如卫生管理部门、保险公司、中药材公司、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医院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上。

有43人进入医疗相关领域的,占23.5%。

这里面的职业也是纷样繁多,但医药和器械销售代表占半数以上,因为收入高、来钱快。

由于医疗行业体制的原因,医院在上级部门拨款的缺口较大的情况,提高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

医生的笔杆子比摇钱树还值钱,不但为医院创造了收入,也丰富了自己的钱包,医药代表给医生大量、惊人的药品回扣让医生尽可能地多开药(器械),来促进这层关系的职业就是医药(器械)代表。

他们利用有专业的医学背景、医疗领域的人脉资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主治医生等级别以上的医生建立良好关系,来提升药品(器械),也带动自己的经济收益。

  同时,在各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局等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才来监督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的诊疗常规,并对治疗流程或病历文书等资料进行审核,以规范医疗行为。

  总之,是在应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医疗机构服务,直接对医院产生影响。

虽然没有当临床医生,但是也在运用中西医医学知识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利用医学的一些有关知识,发挥其局部的某一知识点,尽量放大,挖掘与现任工作有关的知识面的潜力,让自己在本职工作内能最大限度地胜任该工作,并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满足最丰富的利润空间,是自己得到较高的报酬,以致于许多人都本行业内成熟得非常快,同样也透支了大量的青春。

  

(二)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在医院运行的成百上千条的业务流程中,主要有各类医政管理、后勤支持、医技诊断、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等五大类流程,当然,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是医院的核心业务流程。

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

进入了医院的学生,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

所以,进入医疗机构不是所有的医学生都会成为医生,根据医院的情况和自身情况,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

权威分析:

近5年医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医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仔细分析和研究医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仅要考虑国内的、行业内的就业形势,还必须考虑国际上及卫生行业以外的发展形势,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顾此失彼,才能把握关键,做出的生涯决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做出的选择才能无怨无悔。

  

(一)国际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30年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

特别是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原来的那种封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近20年,它的发展速度之快、进展之深,更加令人瞩目。

利用基因技术培育的转基因食品已经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基因方法已经开始挽救患者的生命;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已使动物的复制成为可能。

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正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逐一实现,随着物理学世纪让位于生命科学世纪,世界还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出现。

  可以预见,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

分子生物学将在生命科学中保持主导地位,细胞生物学还将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继续发展,脑科学将代表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将带来农业、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的革命,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使生物产业成为全社会的产业支柱。

  因此,对于立志于在生命、生物、医药行业有所发展的毕业生来说,21世纪将为他们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2.人才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

  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将变得更加深入,更加频繁,更加持久。

一方面,我国培养的人才将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或境外进一步学习,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他们的就业方向将不再局限于国内;另一方面,国外留学生在我国学习的人数也将得到迅速提高,海外学生或所谓的“海归派”也有很多人选择回国发展。

因此,对国内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时所面对的竞争人群将更加复杂,压力也将更大。

  3.重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包含卫生行业在内的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

发达国家在培养和使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医药院校借鉴和学习。

  

(二)国内形势

  从国内形势看,伴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深刻变化,国内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1.高校扩招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在我国被称为“精英教育”,因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较小,每年招生人数仅占高中毕业人数的很小一部分,每年一度的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7.4%。

此后的2000年、2001年,扩招增幅也分别达到了38.2%和21.6%。

到2002年,这一幅度下降至19.46%,2003年是19.24%,2004年是17.05%,2005年是6.18%,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达到了475万。

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

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自然带来每年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加。

  2.培养成本分担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的39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还有数目不等的各种补助等。

直到1989年,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其实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元,但这却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1994年以前,高校对按计划招收的大学生仍然实行公费培养,收取小部分培养费,在此期间,一些公立学校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逐渐形成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

但在多数情况下,所谓的自费生或委培生,主要是单位委托培养,学费由单位交给学校,不由学生和家庭承担。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涨至2000元/学年,1997年与多科院校合并。

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合并,为克服医学院校单科教学的不足,增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促进医学与理、工、文、经、管的交叉融合,为满足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使原有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0余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有目共睹的改革成果。

  5.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变化

  

(1)公共卫生人才:

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危机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敲响了警钟,也促进了我国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上的步伐。

但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仍然缺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其次,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最后,大部分学生存在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

目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组织管理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优点在于有优秀的医学背景,弱点在于,在管理、法律、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薄弱。

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应成为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

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必须拓展知识领域,不仅包括信息学、基因组学,还应包括宗教、文化、民族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社区服务和健康管理、全球健康以及政策法律和伦理学。

  

(2)基层、农村人才:

虽然我们高等医学教育经过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卫生人才仍相对匮乏。

  (3)全科医师:

我国内地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全科医学概念,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率先成立全科医学系和独立的全科医学临床学科。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框架。

2000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应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

2006年,卫生部启动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科医学是首批试点的18个普通专科之一。

全科医学专科医师的培训起点为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培训时间为3年,包括26个月临床各科轮转、3个月理论学习、7个月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

  (4)国际型人才:

随着卫生领域与国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发展,具有高素质、多能力、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在卫生服务领域或者生命、健康相关行业受到普遍欢迎。

二、当前医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我国医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毕业生人数稳定增加

  在1950—1952年,毕业生人数总共只有6393人,每年平均仅2000余人,而到了2006年,我国医药类毕业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5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生人数的100余倍。

我国医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充实了国家的卫生人才数量,提高了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的总体水平,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另一方面,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给毕业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总体就业率水平较高

  从公开的就业率数据看,医药类各专业的就业率排名基本保持稳定,处于平均以上水平。

另外,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44所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有关情况,各高校总体一次就业率达到82%。

其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85%,专科生一次就业率54%。

这44所高校按学科门类统计的就业落实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医学92.08%、教育学87.88%、理学85.54%、农学84.75%、历史学80.09%、哲学75.98%、经济学74.11%、文学74.05%、法学69.49%。

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发布的“2007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中,医学专业在各专业就业率排名中分别居第9位(2006年)和第10位(2007年)。

人事部在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5个副省级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查后,完成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中指出,医药卫生专业毕业生需求增长较快,进入了前10名,其中这些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增长在东部沿海八市尤为突出。

另据卫生部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全国61所样本院校、55717样本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医药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6.28%,高出教育部公布的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多个百分点。

  (三)就业流向趋于多元化

  医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和机会比以往要大得多,除了卫生行业、制药或医疗器械企业这些传统的就业行业外,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相关的行业开始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选择完全脱离卫生行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

另外,在每年的毕业生中,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毕业生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医学院校中直接读研和出国的比例相对较高。

  根据卫生部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统计,2006年,医药院校有近60%的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卫生系统单位工作,这也一直是我国医药院校毕业生的普遍就业渠道。

进入其他行业,如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的则占22.99%。

  (四)专业需求参差不齐

  尽管目前医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不同的专业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反映在各专业的总体就业率并不相同。

  (五)高校、地区不平衡

  由于各高校成立时间不同、发展机会不均等,在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学生综合素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高校间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并不会完全处于平等状态。

那些学校声誉影响大、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和医疗、科研水平高的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各方需求信息纷至沓来,供需比远远超过一般院校的毕业生。

  从高校所在的地区看,不同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尽管专业相同,但在就业时遇到的机会却有明显差异。

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发达省市,医疗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